书城亲子走进孩子内心世界:0~3岁儿童心理百科
12982200000035

第35章 别让孩子“走极端”

很多大人认为,孩子的性格是从懂事后开始培养的,婴儿时期的孩子还不记事,不用注意他们的感受,只要让孩子吃好喝好长身体就可以了。如果你现在也是这种想法,那就需要注意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这里说的“气质”,是指孩子从出生就有的特点。气质会随着孩子的成长发生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便会出现一些问题。孩子心理的塑造从刚出生就应该开始了,0~1岁是安全感和乐观性格的培养期,父母在这个时候要给孩子呵护、关爱,让孩子在健康、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相反,如果父母没有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那么,孩子很可能形成极端心理,如暴躁、胆小、自卑、恐惧感强等,对以后的生活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不当的家庭教育让孩子走向极端

误区一:孩子就一个,给他最好的

后果:小孩“暴脾气”,变成小霸王。

分析:如今独生子女多,一大家子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的吃要操心,总担心孩子营养不够;孩子的穿要操心,总怕孩子热着冻着;孩子的交往要操心,被欺负了可怎么办……家长细腻的爱一直围绕在孩子身边,在这种溺爱、娇惯、纵容的环境中生长的孩子便很容易形成任性、蛮横、自私、不讲理的性格。长期下去,孩子稍有不如意就以“攻击”的手段来发泄自己的不满,甚至发展到以攻击他人为乐的地步,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

支招:对孩子爱得适当,爱得合理,才能使孩子健康地成长,那么怎么才是适当的爱呢?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我就是中心”的意识,不要让孩子从小就产生特殊的优越感。父母要从日常小事抓起,有好的东西要和朋友、家人一起分享,而不是把所有的好东西全都给孩子。

其次,不要任何要求都满足孩子,在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时候,必须要拒绝。如孩子总是喜欢什么就要买什么,父母不能每次都爽快答应,可以对孩子提出要求,比如他能每天按时吃饭,或者能收拾自己的玩具,就给他买;如果是不必要的东西,完全可以拒绝他,告诉他并不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最后,教给孩子“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道理。指导孩子与人交往的技巧,遇到问题时不能直接依靠暴力来解决,要想办法,多沟通,不能稍有不如意就“挥拳头”。

误区二:“棍棒底下出孝子”

后果:孩子变得胆怯,自卑,恐惧,甚至自闭。

分析:由于孩子年龄偏小,认知水平低,容易做一些危险的事情或者去碰一些危险的东西。这个时候,父母为了让孩子长记性,便会采取恐吓、打骂的方式让孩子远离这些危险。但是这样做,孩子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不能做这些事,父母的暴力行为反而让他觉得委屈、恐惧。如果父母每次都通过打骂来解决问题,就会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这种望子成龙的爱往往会形成相反的情感——恨,孩子对父母、他人、社会,甚至对自己的恨。慢慢地,孩子变得沉默寡言,容易恐惧,封闭自己,甚至也会变得暴力,对他人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支招:当你被气得火冒三丈的时候,不妨用下面的方法来取代打骂孩子的方式。

第一,要多了解孩子。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互动,对孩子的心理有一个全面的把握,知道孩子想要什么和做一些事的原因。这样才能比较真正懂得如何去引导孩子,帮孩子解决问题,改正错误想法和行为。

第二,跟孩子讲道理。不要以为孩子才两三岁,什么都不懂。虽然这个时候的孩子心理发展还处在萌芽时期,但是他们已经有了基本的理解能力。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父母应该坐下来耐心地给孩子讲生活中的一些道理,让孩子切实去体会,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从而认识到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第三,与孩子平等对话。要放下身段,不要总是以一副居高临上的态度与孩子说话,要从内心尊重孩子,不用命令的口气和孩子说话。不要一直用“不”来否定孩子,而是让孩子“做选择题”,如“我们这样是不是比那样更好一点呢?”

单亲家庭也应充满阳光

生长在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孩子从小可能处在孤僻、忧虑的情绪当中,阻碍身心健康的发展。作为单亲家庭的家长,要特别注意为孩子营造一个愉快的家庭气氛。这就要求家长首先自己要学会克制不良情绪,让孩子在疾风暴雨中也能健康成长,心中充满阳光。

在单亲家庭中,家长应该是孩子的支持者,给予孩子积极的情感,给孩子安全感。如果孩子在家中能感觉到温暖、安全、愉快,他们的性格和情绪就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如果家长每天都忧愁,烦躁,易动怒,孩子成天提心吊胆,担惊受怕。在这种环境下,必然会让孩子产生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使孩子产生极端的情绪,后果不堪设想。另外,家长还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多鼓励孩子与他人交往,不能因为孩子失去父亲或者母亲,就一味骄纵,让孩子多和同龄人交往,学会谦让,互助,为他人着想,培养孩子有责任心、同情心的善良品格,乐观、开朗的性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外在物质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心与心的交流却日趋减少,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无减,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不容乐观,家庭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父母们一定要从孩子出生之后就注意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培养,多与孩子沟通和互动,循序渐进,让孩子心中充满阳光,避免极端,在和谐的生活环境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