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走进孩子内心世界:0~3岁儿童心理百科
12982200000024

第24章 自己动手,拒绝帮忙

父母有时会碰到这种情况:孩子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不管会不会,都要亲力亲为,如果做不好就大哭大闹,但是依然拒绝别人的帮忙,喜欢强调“我”,经常说“我自己做”“你别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怎么就变得这么固执,我行我素了呢?

孩子在1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脾气”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脾气”也会随着增强。孩子的活动能力增强,活动范围扩大,“第一反抗期”出现了。心中独立自主的观念开始萌芽,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认识,而且喜欢自己去探索,不希望任何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冒犯自己的“领地”。

孩子出现这种“自我意识”是正常的表现,自我意识强的孩子乐观开朗,活泼向上,富有进取心,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信心。但是如果自我意识过强,则容易使孩子向极端发展,形成自大、独尊的心态,以自己为中心,事事要别人迁就,形成无理、专横、霸道的性格,这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只有正确地加以引导,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评价,调节自己的行为,才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

盲目溺爱不可取

父母不能过度保护、溺爱孩子,要给孩子充分的锻炼机会,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应果断拒绝,并耐心地和孩子讲明道理,指出他的不对之处,并且告诉他正确的做法。当然了,让孩子马上就接受你的意见或听从你的安排是不可能的,这需要给孩子一个适应过程,刚开始孩子可能会哭闹,父母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为孩子哭闹就妥协,也不能因此大发雷霆。要等孩子平静下来后,和孩子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让孩子“心服口服”。

孩子要“亲力亲为”的时候,如果觉得孩子有这个能力,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做,哪怕时间长一点也无妨;如果孩子确实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但是却非要自己动手,拒绝帮忙,父母就不能一味地顺从孩子了,因为放手让孩子去做,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会让孩子有挫败感,而且可能掌握错误的方法。父母应该先跟孩子明确:每个人都不会事事成功,爸爸妈妈也一样,没有别人的帮忙,一个人是不可能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教育孩子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让孩子从自己的“小房子”里走出来。

可以让孩子品尝“失败”

自我意识强、我行我素的孩子具有充分的自信心和领导意识,他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到,所有人都要听自己的,大人也必须顺从自己的意见。这时候就应该给孩子“泼泼冷水,降降温”,适当地制造一些困难,让孩子品尝一下失败的感觉。同时告诉孩子失败的原因和正确的处事方法,让孩子知道现实中有许多“不能”“不允许”的法则需要人们去遵守,而不是某个人说了算的。单独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如果遇到棘手或者自己能力还尚不能达到的事情,就必须依靠集体、合作的力量去完成,而不能一味地“逞强”。

正确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

当遇到孩子“不听话”“唱反调”的情况时,父母先不要急躁,要了解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冷静、具体地分析孩子的行为,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首先,对于孩子的进取心,父母是要给予鼓励的。自我意识强的孩子喜欢去尝试新的事物,一直都是信心满满,不爱依赖别人,凡事都想自己动手取得成功。对此,爸爸妈妈要给予表扬,使孩子意识到有进取心是一种美好的品质。

其次,适当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非常宝贵的,成人一定要重视。如果孩子对植物感兴趣,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出去,让孩子和大自然接触,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带孩子去植物园,让他对植物有更科学的了解。

最后,父母不要吓唬孩子。当孩子非要自己动手的时候,父母为了不让孩子“闯祸”,就用“吓唬”的方法制止,说什么“如果再这样就不要你了”“再乱动东西就把你扔出去”等,这些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气话百害而无一利。“吓唬”可能让孩子暂时“听话”,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时间久了,孩子发现,父母不会不要我,也不会把我扔出去。最后孩子还是我行我素,而且不再相信父母的话,最后只能是得不偿失。

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对待自己动手、拒绝帮忙的孩子,父母要多想办法为孩子创造与同伴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互相帮助、分工合作的技能,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

首先,合作精神只靠父母的说教是不能达到目的的。父母平时可以利用孩子爱听故事的特点,给孩子讲一些关于合作的故事,比如《小蚂蚁搬豆子》、《三兄弟折箭》等,让孩子懂得“团结力量大”的道理,让孩子通过故事中的人物领会到合作的成功感和喜悦感。

其次,要将合作的精神付诸于实践。父母要鼓励孩子和同龄人交朋友,让他们一起吃零食,分享玩具,让孩子知道什么叫做“友爱”。孩子之间相处时,如果遇到了争执和分歧,父母要帮忙解决,引导孩子化解矛盾。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要让孩子知道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主动帮助别人,自己有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去寻求别人的帮助,淡化孩子心中以自我中心的情感,使孩子懂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2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心中充满了探索、征服周围世界的愿望。这是孩子成长、进步的动力之一,父母要保护好这个动力。如果孩子要求“自己来”的事不会伤害自己和他人,那么就放手让孩子去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如果是孩子力所不能及的事,就要引导孩子通过合作来解决,让孩子从“唯我独尊”的误区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