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做一个全能班主任
12978700000014

第14章 学校管理策略(3)

启发性。行政方法、法律方法只是告知人们应该怎样做,必须这么做,而思想教育方法则主要告诉人们为什么这么做。在学校管理中运用教育的方法,使学校各级、各类人员懂得选择自己的行动取向,这种行动取向是他们经过自主思考后产生的一种服从真理和科学的自觉自愿的意志行为,而不是屈从于某种行动命令或法律条文或经济利益的强制所产生的结果。因此学校管理者在运用教育方法时,必须注意教育内容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在方式上要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长期性。人们对真理和科学的信服需要一定时间的思考。内化过程,其间甚至还会出现认识上的反复和情感上的波动。学校成员思想认识的提高,科学世界观的确立,文化知识的积累,道德情操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对思想教育工作要长抓不懈,细致深人,还要有耐心,允许学校成员犯错误,容忍他们对某些问题保留意见。

广泛性。学校运用思想教育方法,既具有时间上的长期性,亦具有空间上的广泛性。思想教育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管理工作过程的始终,并遍及每一个学校组织成员,影响学校各部门工作的开展。学校管理者不仅要通过教育提高被管理者的思想素养,而且要鼓励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更要激励他们互相教育,彼此学习,进行思想互助,提高组织成员整体的素质。

导向性。学校思想教育方法是为学校师生员工行为进行导航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坚持教育为主,并通过典型和榜样以及管理者自己的身体力行,向学校师生员工昭示,什么行为值得提倡,什么行为必遭非议,引导员工做出组织期待的正确的行为反应,这正是思想教育方法所具有的导向性特点。

灵活性。思想教育方法可以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针对性较强。学校管理者必须了解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心理需求、性格特点,因势利导,否则,所谓的宣传教育就可能成为对牛弹琴而失效,甚至让人厌烦和产生逆反心理。

思想教育方法的作用

(1)统一学校成员的行为。

学校管理者通过思想教育方法,统一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使他们对一些重大问题形成共识,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理解并支持学校的决策,认同并执行学校的计划,自觉自愿地将学校的外部要求变成内部要求,并且积极主动地行动。由此可知,学校思想教育方法在统一人们认识的基础上,统一行动,使全体教职员工能为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而步调一致、共同努力。

(2)激发学校员工的工作热情。

学校管理者运用思想教育方法,提高教职员工的思想境界,培养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事业荣誉感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勇挑重担,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另外学校管理者通过对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教育法规和校纪校规的宣传教育,提高教职员工的工作自觉性,使他们不再是消极地等待安排、被动地接受命令,而是一个了解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能动的主体。

(3)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学校管理效能与学校管理系统的凝聚力密切相关,而凝聚力的形成,关键在于组织文化的建设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学校管理者成功地运用宣传教育的方法,不仅提升了教职员工的整体素质,而且也营造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组织气候和团结互助、力争上游的团队精神,以此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使学校各项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学校管理者通过深人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了解到学校成员的兴趣、特长、潜力和缺点,做到知人善任。而真诚地了解人的过程本身是一种关心人、体贴人的表现,这就有利于缩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组织合力,减少组织内部摩擦,提高工作效能。

思想教育方法的具体方式

学校管理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学校管理人员应根据对象和情境的变化灵活地选用相应的方式。

(1)说服。

说服是管理者利用真理性、科学性的内容和典型的事实,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提高管理对象的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思想水平的提高,是由于人们对真理和科学的诚服和认同。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摆事实,讲道理,启发自觉,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学校管理者可综合采用以下几种途径进行有效的说服教育。

报告。学校管理者将国家的方针、政策,学校的决策、计划、目标以及学校管理中的某些共性问题等向学校成员做系统的讲述和深入的阐述,促使学校成员自觉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便是报告,报告人应注意启发、诱导,避免强行灌输,切忌假、大、空。

谈心。这是一种面对面的以心换心,能获得及时反馈的富有针对性的个性教育。由于学校成员具有丰富的思想个性,思想教育必须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领导者找员工谈心时要有“四心”:诚心——真心实意,以诚相见,平等待人;知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引起思想情感上的共鸣;热心——对成绩充分肯定,对特长热烈赞扬,对缺点诚恳指正,对困难乐于帮助;耐心——在自己发出信息的同时,要耐心地倾听对方的诉说。

讨论。学校领导就某些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组织讨论,使参加者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彼此学习,达到统一思想、交流情感。共同提高的目的。

(2)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指用他人良好的思想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教育、影响学校成员的一种方法。榜样的影响力量是无穷的,仅仅是“言传”不足以令人信服,只有将“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就提醒我们的管理者,既要带领师生员工学习他人的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先进事迹,又要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垂范。

(3)自我教育。

思想教育仅仅是手段,其目的是要培养自省、自克、自立、自强、自重、自爱、自信、自制的具有主体精神的人,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管理者不能把被管理者当做任意使来唤去的小羊羔,而应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自主能力,使其真正做到“修己安人”,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

运用思想教育方法的要求

(1)科学性。思想教育的内容必须是科学的。在运用思想教育方法时,领导者的宣传越能符合真理和科学,越能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就越能引发师生员工思索问题,寻求结论,沿着管理者的导向去工作和学习。思想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有赖于学校领导者自身的理论知识修养,要求学校领导者不仅要有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又要有基本的自然科学修养。

(2)多样性。思想教育的手段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应该各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其中,有各种方式的说理教育,例如报告、谈话、讨论、参观、访问等。还可以有情感陶冶,实际锻炼、榜样示范和评比表扬等。另外,运用思想教育方法时要避免形式主义和空洞说教,一种思想或理论要能够说服人,要对现实有较强的解释能力,要切合实际并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3)针对性。运用思想教育方法不能用一种模式解决所有人的思想问题。必须根据每一个师生员工的特定情况,因人因情施以不同方法。要根据他们的觉悟水平、实际需要、性格特点、职业习惯等,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解决办法,做到有的放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否则,思想教育就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

(4)平等性。思想教育的功效不仅取决于领导者所讲的道理是科学的,而且还取决于领导者的工作态度。领导者与教职员工处于民主平等的地位,心理就易于平衡,易于营造和谐、亲切气氛,领导者的观点、意图就易于被接受。领导者切不可自以为掌握了真理,就居高临下泪以为是。不尊重对方,心灵就不易沟通,思想教育也不能奏效。

(5)导向性。典型与榜样,是组织价值观的人格化和组织力量的集中表现。学校应通过树立典型和榜样以及领导者自己的身体力行,表明学校提倡什么样的行为,反对什么样的行为,以便使师生员工有看齐的人物,有利于他们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学校组织目标的要求相匹配。

(6)因人施教

针对师生员工的思想个性,因人施教。

组织成员是在不同的社区环境、家庭条件、文化生活中接受不一尽相同的影响,从事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思想个性,要想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因人施教,要根据他们的觉悟水平、心理需求、性格特点、职业习惯等来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扬长避短。

(7)互补作用

根据管理对象和环境特点,发挥管理方法的互补作用。思想教育方法与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经济方法是相辅相成的。针对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问题、教育改革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问题,只能通过说服教育的方法来解决。但是,我们不能由于教职工的不同意见而停止教育改革活动,也不能因为少数人对学校工作目标或工作计划持保留态度,就推迟决策的过程,因此,仅有说服教育,没有行政措施,学校工作很难打开局面。对于师生员工的严重过失行为,触犯了校纪校规,甚至达到违法的程度,仅仅采用思想教育的方法,就显得软弱无力,无异于是对违法乱纪现象的纵容。这就需要将思想教育与法规制裁结合起来,以做效尤,才能有效遏止类似行为的发生。思想教育同样要与经济刺激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只有空洞的说教,人们看不到一定的物质利益,是难以激发其工作热情的。综上所述,思想教育方法只有与其他各种管理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才能高效地发挥其作用。

思想教育的激励法

物质、精神激励法,即通过满足教师的物质、精神需要来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方法。教师的需要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结构,若按其社会功能来考察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大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满足人们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客观动因。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否则就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所以物质需要是人们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需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生理需要视为最基本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在他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中,把工作条件、薪水等视为保健因素,如果这些因素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就会造成职工的不满,使人不安于工作。所以要重视人们的物质需要,并不断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要。

教师是社会人,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需要生存和发展,这些都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这是客观存在。因此,物质激励是重要的。但是,单纯的物质激励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物质需要的激发力量是有限的,当他们没有得到满足时,便会使人在心理上产生紧张情绪,于是,人便会采取某种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一旦得到满足后,这种需要就不再具有激发动机的力量。精神需要往往不容易满足,像尊重和成就需要永远也不会完全满足,一旦得到了满足,它对激发人的动机,支配人的行为,则有持久的作用。所以,被精神需要所激励,就会有使不完的劲,就会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推动力量。另外,当一个人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都能满足时,他往往追求精神需要,因为精神需要更有价值,只有当精神需要得到满足时,才具有更深刻的幸福和满足感。因此,教育管理者不仅要设法增加人们的工资、福利待遇、奖金,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还要特别注意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要尊重人,相信人,理解人,给他们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帮助他们获得成就。

西方行为科学者们站在个体行为研究的立场上对精神激励给予了极高评价。马期格把归属感、自尊与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看成高层次的精神需要。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对成就需要强的人来说,并不需要组织给他提供更多的物质报酬,只需给他提供能使他取得工作成就的环境即可,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精神激励也就够了。赫兹伯格把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得到认可、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在职业上能得到发展成长等视为激励因素,他认为这些因素的满足能激发职工的积极性。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中的一个群体,有着丰富的精神需要:

强烈的求知欲。教师是精神文明和先进思想的传播者,这使得教师对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广泛的渴求。尤其是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更加强了教师们这方面的需求,教师们迫切需要学习与进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