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制胜:开口就能打动人,句句说到心里去
12976400000005

第5章 巧妙拒绝,直言不如曲说

拒绝有术,切莫让人难堪

生活中,人人都面临着拒绝别人的问题,但拒绝他人是一种应变的艺术。有一些人因为难以拒绝别人的要求,于是连那些自己都干不来的事情也接了下来,而使对方的期待落空,因而破坏彼此之间的友谊。这种例子是屡见不鲜的。但是,如果不懂得拒绝的技巧,过于直接地拒绝对方,也会影响双方的关系,甚至被人误会并结下仇怨,使自己陷入十分不利的境地。所以,学会运用智慧,巧妙地使用拒绝的话语,以摆脱不利的局面,同时也能维持双方的关系。

你在面对别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时,如果直来直去地拒绝对方,就会让对方觉得你没有顾及他的面子,进而认为你不尊重他,对你产生不满情绪,你很可能会因此而多了一个敌人。所以,在拒绝别人时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

真诚婉转地拒绝,对方会心服口服;而虚伪生硬地拒绝,对方就容易产生不满,甚至仇恨。因此,一定要记住:拒绝他人,一定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日本有位教授曾有过这样的感叹:“央求人固然是一件难事,而当别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绝的时候,亦是叫人头痛万分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同时我们也不希望别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难以说出拒绝的话了。”但是,如果你仔细斟酌、权衡一下,觉得答应对方的要求将给自己或其他人带来伤害,那么,你就应该当机立断予以拒绝,决不要为了面子上过得去或不让别人扫兴而做违心的事。

喜剧大师卓别林曾经说过:“学会说‘不’吧,那样你的生活将会好得多。”而且,巧妙地拒绝他人能显示出你对他人,也对自己的尊重。学会说“不”,才能赢得真正的交流和理解。

当然,学会合理拒绝别人无疑是非常明智的,但也不要过于生硬,一定要采取妥善的做法:

1.先表明态度

有的人对于要拒绝或是接受,在态度上常表现得暧昧不明,而造成对方一种期待。有时,虽然想表示拒绝,却又讲不出口,这也是态度不明确的表现。

2.想办法缓和对方对“不”的抗拒感

虽然说“不”或“行”要明白表示,却也不是叫你毫不客气地就表示“要”或“不要”。语气强硬地说“不行”“没办法”,是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甚至遭到对方怨恨的。

对别人的要求要洗耳恭听,对自己不能答应的事要表示抱歉。尽量体谅对方,这些都是在你回答“不”之前所应思考的。尤其当要求的对方是上级时,说话更要留余地。

3.要顾及对方的自尊,给对方留台阶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一个人有求于别人时,往往都带着惴惴不安的心理,如果一开始就说“不行”,势必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使对方不安的心理急剧加速,失去平衡,引起强烈的反感,从而产生不良后果。因此,不宜一开口就说“不行”,应该尊重对方的愿望,先说关心、同情的话,然后再讲清实际情况,说明无法接受要求的理由。由于先说了那些让人听了产生共鸣的话,对方才能相信你所陈述的情况是真实的,相信你的拒绝是出于无奈,因而是可以理解的。

当拒绝别人时,不但要考虑到对方可能产生的反应,还要注意准确恰当地措辞。比如你拒聘某人时,如果悉数罗列他的缺点,会十分伤害他的自尊心。倒可以先称赞他的优点,然后再指出缺点,说明不得不这样处置的理由,对方也能更容易接受,甚至感激你。

4.降低对方对你的期望

但凡来求你办事的人,都是相信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并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一般来说,对你抱有期望越高,越是难以拒绝。在拒绝要求时,倘若多讲自己的长处或过分夸耀自己,就会在无意中提高了对方的期望,增大了拒绝的难度。如果适当地讲一讲自己的短处,就降低了对方的期望,在此基础上,抓住适当的机会多讲别人的长处,就能把对方的求助目标自然地转移过去。这样不仅可以达到拒绝的目的,而且使被拒绝者因此得到一个更好的解决方式,用意外的成功所产生的愉快和欣慰的心情,取代了原有的失望与烦恼。

5.尽量使你的话温柔缓和

当你想拒绝对方时,可以使用敬语,使对方产生“可能被拒绝”的预感,并做好被拒绝的心理准备。

谈判中拒绝对方,一定要讲究策略。婉转地拒绝,对方会心服口服;如果生硬地拒绝,对方则会产生不满,甚至怀恨、仇视你。所以,一定要记住,拒绝对方,尽量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要让对方明白,你的拒绝是出于不得已,并且感到很抱歉,很遗憾。尽量使你的拒绝温柔而缓和。

6.自己态度一定要真诚

拒绝总是令人不快的。“委婉”的目的也无非是为了减轻双方,特别是对方的心理负担,并非玩弄“技巧”来捉弄对方。特别是上级、师长拒绝下级、晚辈的要求,不能盛气凌人,要以同情的态度、关切的口吻讲述理由,使之心服口服。在结束交谈时,要热情握手,热情相送,表示歉意。一次成功的拒绝,也可能为将来的重新握手、更深层次的交际播下希望的种子。

学会把“不”说出口

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拒绝也是一项必要的对话内容。因为一个不懂的拒绝的人,会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可是只要一说起“拒绝”这两个字,许多人都会感叹“拒绝别人很困难!”为什么一定要让人牵着鼻子走呢?为什么说“不”这么难呢?

已故的国宝级大师启功先生,曾是一个不懂得拒绝别人的人。启功先生是我国知名的书法家,所以向他求学、求教的人几乎踏破了门槛,先生住处终日不断脚步声和敲门声,启功先生曾自嘲:“我真成了动物园里供人参观的大熊猫了。”

有一次,启功先生患了重感冒,连床也起不来了。担心有人敲门,他就在门外贴了一张白纸,上面写了两句话:“熊猫病了,谢绝参观;如敲门窗,罚款一元。”尽管病卧在床,但先生仍不失幽默。

后来,此事被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知道了。华先生专门画了一幅漫画,并题云:“启功先生,书法大家。人称国宝,都来找他。请出索画,累得躺下。大门外面,免战高挂。上写四字,熊猫病了。”

后来,启功先生的挚友黄苗子也听说了这件事。为了保护自己的老朋友,黄先生便用“黄公忘”的笔名写了一首《保护稀有活人歌》,呼吁大家应该关爱老年知识分子的健康。后来,这首歌被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其末段的内容如下:“大熊猫,白鳍豚,稀有动物严护珍。但愿稀有活人亦如此,不动之物不活之人从何保护起,作此长歌献君子。”

从这件事就能看出,不论你处在生活的哪个位置,拒绝都是必要的生活内容。

翻阅古今典籍,会看到很多呼吁大家坚持原则的内容,提倡该说“不”的时候一定要说“不”。然而,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对此难以启齿呢?

这里面有一些深层的心理因素,多数人觉得拒绝别人时,自己心里会产生压力,担心跟对方从此心怀芥蒂。结果,那些轻易不敢拒绝别人常常委曲求全,以致因为莫名小事而怒发冲冠。

为什么不敢向别人提出要求,同时又对别人提出的要求无法拒绝呢?我们的心底深处在怕什么?这来源于儿时的成长经历。

小时候,很多孩子跟父母之间都有过这样的对话:

孩子:“我想让你陪我去动物园。”

妈妈:“不可以。”

孩子:“哦。我的同学都去过那里。”

妈妈:“看我都这么累了,你就不能让我休息一会儿。”

每个大人都有无法满足孩子的时候,当然,他们自己也会因此而在心理上感到不舒服。为了避免自己产生这种感觉,拒绝孩子的时候,他们就会附加一些理由,让拒绝看上去很合理。

这对孩子的心理有什么影响呢?提了一个要求之后,不仅没有被满足,还被大人批评为不能理解别人,得到一个负面的评价。

长大之后,孩子就会慢慢地不敢再向别人提要求,并认为提要求遭遇拒绝是非常糟糕的事情。一个不会向别人提要求的人,他的内心大多是敏感的,看待事情的态度也是悲观的。

一个不会向别人提要求的人,在别人提出某个要求时,也容易点头答应。由于长期处于这种脆弱的状态,所以,就算别人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他们往往也难以启齿去拒绝。

既然了解了这种心理,也明白这属于成长的印痕,那我们就要学会突破。不突破,我们很难真正长大;突破了,我们就过了一道难关,并有可能成长为更优秀的人。

该拒绝别人的时候,请勇敢地说“不”。

话里有话,巧“弹”弦外之音

拒绝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在面对别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时一定要注意方法,有些情况你可以不必直说,相信只要稍加提示对方自然就会明白。如果直来直去地拒绝对方,就会让对方觉得你没有顾及他的面子,进而认为你不尊重他,对你产生不满情绪。

在人际关系中,有时出于各种原因我们会驳别人的面子,这种事情如处理不当,便容易得罪人,结仇家;别人有亏于你,也应该“得饶人处且饶人”,但“饶人”的表示又不能生硬;向心爱的人倾诉衷肠,也要委婉含蓄,力避鲁莽。利用话里藏话暗示他人,是时刻离不开的奥妙技巧。因为即要把你的拒绝说出来让人接受,又不能因此而伤到他的自尊心。

1.拒绝有方

有些求人的人,由于种种原因,不好意思直接开口,喜欢用暗示来投石问路。这时你最好用暗示来拒绝。

两个打工的老乡,找到城里工作的李某,诉说打工之艰难,一再说住店住不起,租房又没有合适的。其实,言外之间是要借宿。

李某听后马上暗示说:“是啊,城里比不了咱们乡下,住房可紧了。就拿我来说吧,这么两间耳朵眼大的房子,住着三代人。我那上高中的儿子,没办法晚上只得睡沙发。你们大老远地来看我,不该留你们在我家好好地住上几天吗?可是做不到啊!”

两位老乡听后,就非常知趣地走开了。

2.释义却难

做出一定的解释,借以表达自己的不满。例如:

有一位姓周的女士因公出差,在火车上与一位看起来挺有涵养的男士坐在一起。这位男士主动和她搭讪,周女士觉得一个人干坐着也挺乏味的,于是就和他攀谈起来。开始时这位男士还算规矩,和周女士只是谈谈乘车难的感受以及交流交流对当今社会上一些不合理现象的看法。可不知怎的,谈着谈着,这位男士竟然话题一转,问了周女士一句:“你结婚了吗?”周女士一听顿生厌恶,于是她态度平和地对那位男士说:“先生,我听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前半句是‘对男人不能问收入’,所以我才没有问你的收入;后半句是‘对女人不能问婚否’,所以你这个问题我是不能回答了!请原谅。”那位男士听周女士这么一说,也觉得有点唐突,尴尬地笑了笑,不再说话了。

我们不能不佩服周女士的应变口才。寥寥数语,既表达了对对方失利的不满,又没有令对方下不来台,可谓一举两得。

3.假装糊涂

听话人听出了说话人话中有话,但却装做没有听出,使对方无计可施。例如:

小明对爸爸说:“爸爸,今天小伟的爸爸带小伟出去玩了。”小明的爸爸回答说:“是呀,我知道了。”这里,小明的言外之意是想叫爸爸也带他出去玩,小明的爸爸也听出了儿子的用意,但他故意装糊涂。

现实中很多事情直来直去反而不容易达成目的,那么就要学会拐弯。直线就像一把利刀,虽然锋利但难免会伤人;曲线就像一个圆,虽然线长但往往能如人所愿。

但是也一定要注意任何语言的表现技巧都是建立在让人听懂的基础上,同时必须把握好使用范围,如果你的弦外之音对方听不懂,也是达不到最佳效果的。

借用他人意思巧妙说“不”

很多人在想要拒绝对方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不好意思”的心理。这种心理阻碍了人们把拒绝的话说出口。由于这种矛盾的心情,态度上就不那么明朗,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欲藏又露。在这种心理的制约下,最终往往是依照对方的意图行事。即使拒绝了对方,其态度也容易使对方产生误解,认为你成心拿架子,不够朋友。

国外研究拒绝艺术的专家强调,要建立这样一种意识:“你有权利说‘不’,你不必因为对人拒绝了一件事而感到不好意思。”这样,你在拒绝时就会心情坦然、举止大方、态度明朗,避免被误解和猜疑。

人处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中,互相制约的因素很多,为什么不选择一个盾牌来挡一挡呢?比如:有人求你办事,假如你是领导成员之一,你可以说,我们单位是集体决定这些事情的,像刚才的事,需要大家讨论才能决定。不过,这件事恐怕很难通过,最好还是别抱什么希望,如果你实在要坚持的话,待大家讨论后再说,我个人说了不算数。这就是推托之词,把矛盾引向了另外的地方,意思是我不是不给你办,而是我决定不了。请托者听到这样的话,一般都要打退堂鼓。

以别人的身份表示拒绝,这种方法看似推卸责任,却很容易被人理解:既然爱莫能助,也就不便勉强。

某造纸厂的销售人员去一所大学销售纸张,销售人员找到他熟悉的这所大学的总务处长,恳求他订货。总务处长彬彬有礼地说:“实在对不起,我们学校已同一家国营造纸厂签订了长期购买合同,学校规定再不向其他任何单位购买纸张了,我也是按照规定办事。”

拒绝不是总务处长的意思,责任已经全部推到“学校”那里,学校的规定,谁也无法违反,事情就这么简单。

一位和善的主妇说,巧妙拒绝的艺术使她一次又一次地获得了宁静。每当销售人员找上门来,她便彬彬有礼但却态度坚决地说:“我婆婆不让我在家门口买任何东西。”这样,销售人员会因为被拒绝的并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而心理上得到了一点平衡,减少了被拒绝的不快。

一般来说,一个人有事求别人帮忙时,总是希望别人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却往往不考虑给他人带来的麻烦和风险。借用别人的意思把拒绝的话说出来,让对方设身处地去判断,并体谅自己的难处,这样会使提出要求的人望而止步,放弃自己的要求。

不知生活中有多少人因为不好意思说出那个“不”字,而买了不称心的衬衫,娶或嫁了自己本不喜欢的异性,答应了自己办不到的事情,耽误了自己本不应该耽误的前程。所以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变换一种方式,借用他人的意思巧妙地说出“不”字。

大致来说,利用“别人的意思”表示拒绝的好处在于:(1)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2)让对方觉得你诚恳可爱,自然不会再刁难你;(3)表现出一种对决策的无权控制,从而全身而退。

先发制人,让对方有话说不出

生活中的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想对别人说“不”,却硬生生地把这个“不”字吞到肚子里去了,而违心地从嘴里蹦出来个“是”字?可是后来又越想越不对劲,就说:“我其实当时应该拒绝他的”、“我怎么这么没用,不敢说出真心话”。你自责不已、悔不当初,最后陷入到一种不安与沮丧的情绪之中而久久无法释怀。

很多时候,正是因为你常常太快说“是”,才让自己陷入到“不得不”或者“被逼无奈”的窘境当中。更重要的是,这种草率的决定还会打乱自己的计划和安排,使自己的工作与生活陷入被动。长此以往,你将无法享受给予和付出所带来的真正快乐,正常的人际交往与互动都会沦为一种负累。

为什么不直接说“不”呢?因为你碍于面子,不想得罪人!认真回想一下,你在生活与工作中遭遇到的种种挫折与不如意,有多少是因为碍于情面,过于草率地答应了他人的要求,事后却发现自己力有不逮的呢?

对于那些在商海中打拼的人来说,就更要敢于说“不”了,否则必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悔恨。因为,商场如战场,一进入商场就注定要面对胜负存亡的考验。久战沙场且常胜者,必为有勇有谋、善于说“不”之士。

如果你实在不懂得怎样拒绝别人,那么在知道了别人将要说一些对你不利的话或让你办一些你不想办的事情时,你不妨抢先开口,或封、或堵、或围、或压、或劝、或截。这样就能牢牢掌握交际的主动权,把对方的要求堵在嘴里,达到拒绝对方的目的。

曹操一直都在准备攻打吴国。吴国主将周瑜足智多谋、精通兵法,是曹操灭吴的一大障碍。曹操就派蒋干去东吴说降周瑜。蒋干风尘仆仆到了江东。周瑜听说蒋干来了,就知道他来干什么。于是决定来个先发制人,挫败蒋干的企图。

两人一见面,周瑜就开门见山地说:“子翼不辞辛苦远道而来,是为曹操做说客的吧?”蒋干没想到周瑜竟有这一手,犹豫了好久,方说道:“老朋友相逢,你怎能说这话呢?”席间,周瑜又对众将说:“这是我的同窗好友,虽然从江北来,却不是曹操的说客——你们不要怀疑。”并解下佩剑交给太史慈说:“你佩上我的剑作监酒,今天宴饮,只叙朋友交情,如有谁提起曹操和东吴军旅之事,就斩下他的首级。”蒋干大吃一惊,于是再不敢开口提劝降之事。宴后,周瑜拉着蒋干的手说:“大丈夫生在世上,遇到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听,计必从,祸福与共,即使是苏秦、张仪、陆贾、郦生那样的人再生,口若悬河,舌如利剑,又怎么能说动我的心呢?”就这样,周瑜采用先发制人的策略,让蒋干始终不敢提起半句劝降的话。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周瑜先发制人的策略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先封。他抢先一步,单刀直入,直接点破蒋干来吴的企图,先封死蒋干的口,让其不便开口。第二,再压。在酒席上,他派太史慈作监酒官,并且明定“只叙朋友交情,如有谁提起曹操和东吴军旅之事,就斩了谁的首级”,让蒋干慑于军令而不敢开口。第三,后围。用“大丈夫生在世上……”等话来堵蒋干的口。这番话慷慨激昂,等于告诉蒋干,是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只有小人才会反其道而行之。如果蒋干不识时务,硬要说出劝降的话来,岂不是把周瑜和他自己都当成小人吗?这就让蒋干更加难以启齿了。第四,紧接着又顺势说出了“即使是苏秦、张仪……又怎能说动我的心呢?”暗示蒋干不需开口,不必枉费心机白费口舌了。这样一环扣一环,自始至终压住蒋干,使他欲说不能,欲说无词,计划全盘落空。

转换话题,维护彼此的面子

那些处世圆滑的人在必须传达给他人一个坏消息或粉碎他人的希望时,总会想方设法不让他人有耻辱的感觉,将坏消息所带给人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亨利·福特总统在面对必须拒绝他人的请求时,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应付办法。为了减轻对他人的打击,维护他人的尊严,他一定会让自己的助手接见这个人,并“暗示应该怎样应付他和他的请求”。有时,福特居然还用一种私人代码,他让求他之人去见他的助手时顺便带一张便条给助手。如果便条上的“see”字拼写正确,他的助手就知道福特应允了此人的请求,如果“see”被拼成“sea”,他就知道应该拒绝这个人。

麦金利总统和菲尔特会用一种更简单、更直接的办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他们要拒绝某人,就会格外恭敬地招待他,如请他吃点心或午餐等。奥尔科特曾这样描述麦金利:“他有好几次必须要拒绝别人,于是他说得是那样的诚恳,以至于那些被拒绝的人都成了他的好朋友。”

拒绝别人,毕竟会给人带来一种非常不好的情绪。大人物尚且会花费时间与精力特殊对待,因此我们在遇到这种问题时更应该慎重对待。而且在生活中,许多人把面子看的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在说话的时候,尤其是在传达于对方不利的消息的时候就要懂得给他人留面子,并在必要的时刻给对方一个台阶下。

转换话题,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拒绝方法,它能够转移别人的注意力,避免引起正面冲突,很好地维护双方的面子。

日本有个叫井上的青年,有一天去拜访本田宗一郎,想把一块地卖给他。

本田宗一郎很认真地听着井上的讲话,一直没有说话。听完井上的陈述后,本田宗一郎并没有做出“买”或者“不买”的直接回答。而是从桌子上拿出一些类似纤维的东西给井上看,并对他说:“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不知道。”井上老实回答。

“这是一种新发明的材料,我想用它做我们汽车的外壳。”本田宗一郎详详细细向井上讲述了一遍。

本田宗一郎这一讲就是半小时,谈论了这种新型汽车制造材料的来历和好处,又讲了他明年拟采取何种新的汽车销售计划。这些内容使得井上摸不着头脑,但感到很愉快。在本田宗一郎送井上走时,才顺便说了一句不想买他的那块地。

本田宗一郎如果刚开始就告诉井上自己不想买那块地,那么势必要引起一场说服与反说服的争论,而本田宗一郎并不想进行这样的一次论辩,于是巧妙地转移了话题,从而成功地拒绝了对方的销售要求。

当你不愿意答应别人向你所求的事情时,可用巧妙转移话题的方法,让对方处于被动的地位,从而改变对方的意图,达到拒绝的目的。

很多时候,使用转移话题的方法需要把话题转移到对方身上,有时需要把话题引导到不着边际的地方,关键是看你所应对的事情和人物,以及你所要达到的目的。如果你是想拖延时间,迂回地拒绝,当然最好是把话题引到丝毫不相干的地方;如果你是想让对方知难而退,那就需要将话题巧妙地转移给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