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脉的诡计
12975600000033

第33章 职场人脉不都是吃出来的

美国教授斯蒂芬·P·罗宾斯在撰写的经典MBA教材《组织行为学》中指出,一个典型的首席执行官的时间分配中,至少 25%该用于人际交往,而社交型 CEO 在人际上花的时间可能更多。这里的人际主要指的是与董事会、大客户及公司之外的各界高管。这是把搞人际关系学术化了。

如果连美国管理学界都认为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搞人际关系是合情合理的话,那么在中国职场的实战领域,人脉的维系所占的时间及精力的比例,就远远不止于此了。

人脉要花多少成本,郭德纲的相声《要上春晚》中有个形象描述:作为北漂族,混迹多年好不容易赚到一笔5000元的广告演出费后,为了上春晚,全部被拿去疏通和导演组的关系了,注意,还没轮到他和人家吃饭哦。这个相声小品中的细节在现实中并不算夸张。一位上海商人说自己头十年基本没什么钱,挣来的钱,都拿去结交朋友了,也就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富裕起来。他所谓的结交朋友,除了和朋友们吃饭或者聚会,还有自己不到场,派手下人去买个单之类的情形。现在他投资的人脉中,有的行情已经高涨了,所以他可以挣大钱了。

也有不需要花钱给人买单积累的人脉。一位电影制片人提起过当年和几位同样清贫也同样热血的人的交往:一边在排档里喝啤酒,一边共同探讨着发展和机会。如今有的成了国营文化机构的权力人物,有的自组了影视制作企业,还有的去做房地产了。再聚到一起喝酒,就成了一条电影工业的产业链,投资方,许可证和发行方,制作方一应俱全。

在人脉的形成及培养过程中,吃饭喝酒最多只是敲门砖,跟找结婚对象的相亲差不多。双方化学反应合不合,交谈得投不投机,在一起放不放松,才是最关键的。一旦建立了默契,吃不吃饭真的无所谓了。而第一、二次饭吃得不合胃口,再多吃也是白吃。对惯于在饭桌上认清人的老江湖来说,哪里用得着吃一顿饭那么长的时间来认识一个人。基本印象,大概在热菜上来之前就有定论了,人品问题,就要等日后漫长相处中的各种具体事件和行为来表明了。

一位英国 CEO 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他把商务餐饮应酬控制在一周一次,他认为对于人脉,这绝对是有用的,但再多就会影响到工作和生活。相对于中国的国情,40 岁以上的商人,最多一周两三次也就够了,多了就该算是不顾家庭的自我放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