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个自然灾害年代,是65000万中国人民普遍陷入饥荒而节衣缩食的年代。就是在这个年代里,中国的登山英雄们却做出了一件让全世界都震惊的事:攀登珠穆朗玛峰,征服地球之巅。
1960年3月中旬,中国登山队在著名的绒布寺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登山基地,他们把这个基地称为喜马拉雅新村。这个硕大的喜马拉雅新村,总共有20多顶、每顶可供20人居住的加厚棉帐篷,有食堂、会议室、发电站、医务室、电台和记者站,还有卡车、越野车、牦牛等运输工具。
每一位中国登山家都明白,是全国的父老乡亲们,为他们在珠穆朗玛峰上搭起了巨大的舞台。全体中国人民都渴望他们能在这个举世瞩目的大舞台上,有一幕辉煌的演出,能真正表现出一个伟大民族的英雄气概。
在总指挥部的大帐篷内,国家体委的韩复东司长、登山队的史占春队长以及副队长和政委一遍又一遍研究着英国人、瑞士人攀登珠穆朗玛的资料,一遍又一遍地总结美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攀登8000米以上高峰的经验与教训。最后,决定以英国人宣布为死路的北坳作为进军路线。
在指挥部的统一规划下,登山队一到大本营,战线便立即全面铺开。在荒凉的山坡上,气象人员迅速建立起设备完善的气象站,为登山活动提供气象预报;在陡峭的山岩间,无线电台架设起来了,使偏僻的山麓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沟通了;在医疗站里,医生、护士们更是忙忙碌碌,他们一次次地为队员检查身体,治疗高山病;总务部门则马不停蹄地来回奔走,将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运送到喜马拉雅新村。
与此同时,登山队队部的负责人,根据历史资料、侦察报告和登山队员们的意见,制定了征服珠穆朗玛的攀登计划。
4月25日,队员们按照登山计划,向珠峰发起了冲锋。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越来越稀薄。队员们在新的高度上变得虚弱起来,活动也更加困难。在攀登海拔7400米附近一段直线距离不到20米的岩坡时,他们竟不得不休息了4次才爬了上去。
这时,一道宽阔而陡峭的雪槽阻住了全队的去路。刘连满背负着30多千克重的背包,自告奋勇地走在前头为全队开路。他先撑着冰镐,使自己站稳脚跟,然后又一下一下地在冰上刨出台阶。由于高山缺氧,加上体力的严重消耗,刘连满感到眼冒金星,胸口疼痛得几乎要炸裂,好几次差点倒下。但是,当想到大队正沿着他开凿的道路前进时,他还是以巨大的毅力,尽量地加快自己的动作。
经过两天的艰苦行军,登山队的全体队员安全地抵达了海拔7600米的地方。他们在建立了营地进行休整后,在5月2日晚间,队长史占春、副队长许竞和藏族队员拉八才仁、米马组成了侦察组,连夜向海拔8100米的高度进发。他们打算先建立起8000米以上的第一个营地,迎接后面队员的到来。
严重风化的石灰岩坡岭上,堆积着极易滚动的乱石和岩片,脚踩下去,立刻会陷进乱石缝里拔不出来,如果用力蹬踏,石块就会像冰雹一样滚泻,极易使身体失去平衡。为了取得对高山环境的更好适应能力,4名登山家尽管背着轻便氧气筒,但都没有使用,他们艰难地喘着气,缓慢地移动着脚步。
天完全黑了,只有远处山峦上的积雪发出微弱的白光。刺骨的寒风不住地撞击着山岩,发出凄厉的啸声。登山家们用冰镐试探着道路,用观看星斗的方式辨别着方向。他们的脚步声在山谷的夜空中发出沉重的震荡,高山靴上的钢钉在岩块上敲击出点点火花。终于,他们在午夜到达了目的地,在海拔8100米的地方支起了营帐。
然而,新的困难几乎将他们逼入了绝境,他们的食品已经一无所剩了。连日来,由于运送物资的队伍遭到风雪的阻挡,登山队员们每天只能依靠几口炒面、几块糖果,维持半饥半饱的生活。对于这4位开路先锋来说,在他们奋战十几个小时、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时候,却连一点吃的也得不到了。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整个计划就会被打乱。
藏族队员拉八才仁和米马站起来请求允许他们返回7600米营地去想办法。这两个藏族小伙子整整奋战了一夜,又毅然顶着零下40℃的严寒,走进了苍茫的夜色之中。
他们在到达7600米营地后,极度的疲劳使米马的身体垮了下来,他躺在帐篷里,一动也动不了。但是,运输队仍未上来。王凤桐、石竞和藏族队员贡布连忙把他们携带的总共不足1斤的炒面装好,同拉八才仁一道,在黎明时分赶到了8100米营地。
为了进一步确定突击顶峰的路线,第二天上午,史占春、许竞、王凤桐、石竞、拉八才仁和贡布6人又开始向更高的高度前进。
他们踏过白雪皑皑的山坡,走上了一条狭窄的山岭侧脊,成功地绕过了珠穆朗玛峰的第一台阶。然后,他们又走上了铺盖有重重叠叠黄色风化石的陡坡。这个陡坡像一根带子围绕在珠穆朗玛顶峰之下,曾让英国探险队吃足了苦头。现在,他们顺利地通过了。
石竞、拉八才仁和贡布3人在海拔8500米处停了下来,着手建立中国登山队的最后一个营地———突击营地。
而史占春和王凤桐还不满意他们所达到的高度,决定继续前进,开始攀登被英国登山家认为是“不可超越”的“第二台阶”。
“第二台阶”是一座陡峭而光滑的岩壁,高度为30米,坡度为70 °左右,攀登者在这道岩壁上几乎找不到任何支撑点。史占春和王凤桐匍匐在岩壁上一点一点地向上移动。他们翻过巨大的岩坡,终于在当天晚上9时攀登到了海拔8600米处的“第二台阶”顶部,这比预定的第三战役计划到达高度高出了整整300米。天色漆黑,周围什么也看不见。为了准确地找到突击顶峰的路线,他们决定在这里过一夜,等天明后再进行侦察。为了以防万一,他们决定不用氧气瓶。
史占春和王凤桐用冰镐挖了一个雪洞,两人在雪洞中紧紧挤坐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这一夜,他们十分沉着地创造了一项在世界登山史上了不起的记录;不用人工氧气在8600米高度安全宿营。
转眼已到了5月中旬,根据气象预报,雨季将在6月初到来,如果不抓紧有利时机,中国登山队向珠穆朗玛峰的第一次挑战将因为雨季的来临半途而废。所以,中国登山家们的第四战役是背水一战。在这一年中,他们只有这最后一次机会了。
5月17日清晨,突击队员们在锣鼓声、欢呼声中告别了大本营里的战友,踏上征途,向云雾重重的山岭间挺进。为了节约时间,他们以急行军的速度一天就到达了海拔6400米的第三号营地,第二天又登上北坳的冰坡,到达海拔7007米的第四号营地。23日中午,许竞带领着13名队员赶到了海拔8500米的地方,并在这里把突击营地改建在一块极其难得的雪坡上。
5月23日晚上10时,从海拔6400米处的第三号营地发出了信号弹,表明“24日为好天气”。这个消息让突击队员们感到振奋。
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朵朵白云环绕着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飘荡。9时半,突击队员们由突击营地出发。在前几次的行军中,副队长许竞一直担任侦察任务,体力消耗过大,这回他只走出10米便倒下了。突击队决定由王富洲率领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承担最后登顶的任务。现在,整个中国登山队还能继续冲刺的,只剩下他们4个人了。但是,这4人,由于经历了一个星期的连续攀登,体力上也有了极大的消耗。
王富洲等4人组成的突击组走了整整两个小时才上升了70米,来到了“第二台阶”下方。在缺乏体力难以发挥技术的情况下,他们一次次地攀登,又一次次地从“第二台阶”那陡峭的石墙上掉下来,5个小时里,他们经历了十几次的失败。
刘连满又一次自告奋勇充当开路先锋。依次跟在他身后的,是昔日的西藏农奴贡布、地质队员王富洲和林业工人屈银华。他们4个人咬紧牙关,一点点地接近了“第二台阶”的顶部,5米,4米,3米……然而,就这3米,又让他们重重跌下来了3次。事态变得严峻起来,中国登山队的巨大努力,全中国人的期望,眼看要因为这3米而付诸东流了。
气喘吁吁的刘连满又颤巍巍地蹲了下来,他骤然想起消防队里的一项技术———搭人梯。他要屈银华踩在自己的肩膀上,他要把屈银华托上“第二台阶”。
屈银华看了看自己脚下钢牙铁爪的登山鞋,不忍心往自己伙伴的肩上踩,因此,他冒着零下30℃的严寒,毅然脱掉了登山鞋。
刘连满,咬紧牙关站了起来,他已经好久没有吸氧,24个有小时没进食。在这样的高度里,任何一个受力的动作都会给身体招来极其难忍的反应。他气喘急促,眼冒金星,两腿剧烈地打颤。刘连满已经站直了,屈银华却还是够不着顶。于是,刘连满又用双手默默地举起冰镐,屈银华又站在了镐头上。这又是一项奇迹,刘连满在极度疲倦的情况下,在高度缺氧的8500多米海拔上,竟然迸发出如此惊人的力量:用自己的双臂,把同伴举上了“第二台阶”。
屈银华上去了,他用那根连接着4个人的登山索,把同伴们一个个地拉上了“第二台阶”。然后,4个人稍作休息。藏族登山家贡布按照本民族的习惯,吃起了风干的生羊肉,但是3名汉族登山家却吃不惯,他们的食物只是两块糖和一口雪。
太阳已经偏西,他们却还有280多米高度的攀登路程。在这最后的路途上,在体力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进行黑夜高山攀登是具有很大危险性的。但是,为了在雨季以前的最后一个好天气周期内征服珠峰,他们只有冒险前进。
由于在征服“第二台阶”时,刘连满一连顶起了屈银华等伙伴,体力消耗太大,又得不到食品补充,他的行动越来越迟缓,走几步就要坐下来或躺下来休息。这样,在他们终于到达海拔8600米时,大家坐下来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
情况很不妙。第一,食物只剩下几颗水果糖,大家已有30多个小时没进食了;第二,全部的氧气含量只剩下80多升,不够用;第三,刘连满已无法前进,大家的体力消耗也已经过大,再拖下去,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为此,会议果断地决定,刘连满留在原地,把所剩的几块糖和80公升氧气全留给他,让他尽快恢复体力,其余3人,则冒着黑夜的严寒继续前进。
刘连满为了不拖累全组,同意留下,但是,他坚决不同意把食物和氧气留给自己。他说:“我留在原地不动,体力消耗就少,你们比我更需要氧气和糖,快走吧!祖国和人民还在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王富洲对刘连满说:“连满,安心休息,等我们回来再一起下山!”他又回头对贡布和屈银华说:“不管情况多么严重,我们只有前进的义务,绝没有后退的权利,前进!”
他们与刘连满拥抱了以后,转身消失在寒风呼啸的黑夜之中。雪坡越来越滑,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改道经东北方向的岩石坡向主峰突击。他们翻过两座坡度在60 °以上的岩石坡,又开始攀登一座岩壁。贡布上前开路,不到几分钟就累得浑身颤抖。于是屈银华上前接替贡布,他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前进了两三步,忽然两腿一软,又滑了下来。最后,又换上了王富洲,这才总算开出了前进的路。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峰顶能看出隐约的轮廓。为了防止意外,3名登山家匍匐前进,凭借雪光辨认前进的道路,终于上升到了海拔8620米。
夜深了,远处山下一片漆黑,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的眼中变得低矮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们带着的氧气全部用完了。
王富洲站在岩坡上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郑重地说:“我们3人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可能有生命危险,但我们能后退吗?”
屈银华和贡布异口同声回答:“继续前进。”
3位中国英雄毅然甩掉氧气瓶,开始了人类史上从未有过的危险历程。现在,他们每前进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严重的缺氧,使他们头晕、眼花、气喘、无力,甚至越过一块 1米高的岩石,也要花掉半个多小时。他们互相扶持着、鼓励着,顽强地坚持前进。突然,走在最前边的贡布停了下来。
“怎么啦?贡布。”王富洲问。
“到啦!到啦!”贡布放声喊了起来,“再走,就要从南面下山啦!”
“哇,到啦!”王富洲、屈银华相继赶了上来。
3名中国勇士在零下30℃的气温下,登上了世界最高蜂。他们流着激动的热泪展开了五星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