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解读浙商:浙商如何基业常青
12961200000012

第12章 后记

据2005年年底的调查,浙江民营企业所创造的总产值达近万亿元,比广东多一倍,作为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两大民营经济模型,浙江企业所迸发出来的成长后劲和活力令人惊奇;另一份同样让人吃惊的数据是:全国532种主要工业产品最终产品的产量中,浙江有109种居全国第二位,154种居第三位,56种产品是全国冠军。浙商70%以上只有初中以下学历,近80%出身于农民;他们的产业层次都很低,他们的规模都很小;浙江企业的平均规模要比全国水平小1/4.

在过去的20年里,浙商的成长延续着一条十分清晰的轨迹:早期的走私、制假、售劣使很多胆大的农民商人捞到“第一桶金”,他们在把这些商品贩售到全国各地的同时,便开始编织起一张张辐射全国的销售版图,在这样的过程中,形形色色的专业市场出现了,浙江成为全国日用小商品、轻纺及机械加工产品的物流凹地,年物流超过百亿元的市场比比皆是,流通带动了乡土企业的成长,而市场与企业的两轮驱动,则完成了浙商的原始积累,这样的演进一直从20世纪70年代末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这以后,从流通中赚取到的金钱又源源不断地沉淀到了实业之中,专业市场所形成的流通优势进一步催生出了以劳动密集型和高度专业化为特征的实业模型,在浙江各地冒出很多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专业工厂。譬如一个人由上而下的全身装束——眼镜、领带、衬衫、西装、皮带、袜子、皮鞋、打火机、圆珠笔等,其产量之最均在浙江。而这些高度专业化的工厂又以惊人的成本优势开始它们各自的海外倾销之旅,这些年浙江经济的高速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民营企业的外贸增长,而其核心能力便隐藏于此。

这种成长模式的优劣,交错如麻,一言难辩。市场触角的敏锐与战略意识的缺乏、经营谋略的凌厉与资本理念的滞后、谋财心态的膨胀与人文气质的短缺,专业水准的高超与行业空间的狭小……便是在如此狭窄的现实走廊上,笔者企图找到理论与事实交汇的那个亮点,在书中所提出的种种设问,以及为解开设问而给出的种种思考,浙商的行为本身已构成了商业思想上的生动悖论。

在写作过程中,笔者参阅了相关资料,包括电视、图书、网络、报纸、杂志等,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在参考文献中一一罗列,谨向这些文献的作者致谢,以及针对读者的阅读习惯,对初稿做了部分的增删,适当微调了初稿的部分章节,还盼谅解。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教授、浙江许多企业总裁、研究浙江企业的管理专家、业内人士以及出版社的编辑等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由于时间仓促,书中纰漏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E-mail:zhouyusi@sina。com。cn)

作者

2008年12月于紫竹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