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圆满
12955600000057

第57章 侥幸非汝福——放下侥幸

一直以来,交通部门一再三令五申,禁止酒后驾车,禁止乱闯红灯,禁止随意调头……可是这些妇幼皆知的交通常识,仍旧有很多人明知故犯;一直以来,政府部门一再重申强调,禁止贪污受贿,禁止擅离职守,禁止以权谋私……可是即便明知顶上乌纱可能不保,仍旧有许多贪官照贪不误;一直以来……这背后的主谋是什么?答案是侥幸。

无数的事实证明,侥幸背后往往藏着不幸,难道你以为自己可以左右侥幸的机率吗?

往年小和尚们初进寺的时候,经常因为嘴馋而溜下山找肉吃,偶尔被了解内情的师兄训斥,小和尚们还会说:“我又不是天天吃,偶尔几次谁会发现啊?”但渐渐的还是被方丈知道了。其实,方丈心里明白,寺里的清规戒律不止对入寺不久的小和尚产生不了作用,就连许多老和尚、老法师,偷偷吃荤喝酒的也不在少数。

这一天是初一,来寺里的香客并不多,趁着所有和尚都聚集在一起,方丈说起了这个问题:“我们寺里的和尚名不副实早已远近皆知,谁还会来这里进香呢?大家都觉得偶尔触犯戒律不会被发现,可是世间有多少祸事不是因为这种心理而起呢?”见大家都默不作声,方丈讲起了自己年少时发生在寺里的一件事。

当时寺里刚来了一个小沙弥,跟着一位老和尚在钟房里做事。老和尚与山下一个寡妇交好,两人经常趁着夜里大家都就寝后在钟房里偷偷幽会,第二天敲钟前,寡妇再悄悄溜走。钟房里有两口钟,有一口不常用。这一天早上,寡妇与老和尚偷欢过后正欲离开,忽然发现一位法师正从不远处过来。老和尚一时心急,急忙让寡妇藏到那口不常用的大钟里面。看着掩饰得差不多了,老和尚装模作样地出来迎接法师,两人便交谈了起来。

过了一会,法师依然没有要走的意思,小沙弥不禁有些着急了。平日一定是准时敲钟的,如果延误了,一定会被怪罪。小沙弥望着还在交谈的师父,决定自己去敲钟。想到这,小沙弥轻轻地走进钟房,看着两口钟,小沙弥忽然灵机一动:反正钟声都是一个样子,自己何不试试新钟呢?再说也不会被师父发现。

听到“咚、咚、咚”的声音,老和尚才回过神来,急忙跑到钟房里,一看到小沙弥站在新钟旁边,立即冲过来掀开新钟,“啊”了一声,脸顿时白了。小沙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还以为被师父抓了个正着,一时吓得无法移动。

人的耳膜本就很脆弱,更何况是身处回音巨大的巨钟里面?寡妇早已七窍流血而亡。老和尚因此被赶出了寺……

听到这里,很多和尚都唏嘘不已。方丈接着说道:“其实这个小沙弥就是年少时的我。经过那件事我明白了,任何时候,人都不要心存侥幸,谁也无法预料,如果那个所谓的侥幸失败了,后果会如何……”侥幸易招祸,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智者严加告诫。《中庸》里贬斥侥幸行险;伍被劝告淮南王,侥幸造反,必落个“头足异处,子孙无遗”;韩愈在《送李愿归盘谷序》中借李愿之口,贬斥“侥幸于万一”的势利之徒……

可惜的是,侥幸的弊端虽然很多人都懂,但许多人或为名利所累,或为私欲所惑,仍不免以侥幸始,而以不幸终。为什么会有小偷这项职业,难道他们不怕被抓吗?怕,当然怕。但是他们都抱着侥幸的心态去尝试,当得到甜头后就激起了他们的兴趣。为什么会有学生考试作弊呢,难道他们不怕被惩罚吗?怕,还是怕。但是他们还是抱着侥幸的心态去搏一搏,希望能蒙混过关。为什么会有领导贪污呢,难道他们不怕受到法律的制裁吗?怕,依然是怕。但是他们仍然是抱着侥幸的心态希望“神不知,鬼不觉”……

事实上,侥幸必败露,正是由侥幸心理的自身规律决定的。小偷、作弊或是贪污,哪个不是嗜欲无魇,不到欲海翻船,绝不会自止。如果认为一伸手就会被捉,谁还敢偷、敢贪、敢作弊?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贪官在收受第一笔不义之财时,在思想上也犹豫过、斗争过,但是,最终侥幸还是战胜了理智,自以为只要伪装得好、掩盖得妙,就随心所欲、胡作非为,以至于在犯罪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最终走上自绝于人民的不归路。

侥幸心理的另一个主要表现就是交通事故方面。事实证明,开车的“醉人”很容易转化为入监的“罪人”。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事故调查显示,大约50%至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车有关。酒后驾车,由于人的反应能力下降,因此对机械的控制能力下降,对速度的感觉下降,往往开快车、乱窜线、迟刹车,这就埋下了车毁人伤的祸根,给自己和他人及自己和他人的家庭酿成悲剧。

总之,侥幸易招祸,侥幸必败露,望每个人都谨记心中。

“圆满箴言”幸运之神不是每次都会如期而至的,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侥幸就像细菌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分裂、成形、蔓延和侵蚀。每个人都该谨记,侥幸非汝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