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圆满
12955600000019

第19章 身在福中要知福,人生缘何不知足

时下,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过去相比不知道提高了多少倍,但不满现状者大有人在。无论是什么职业、什么身份,也不管贫穷的还是富有的,似乎总是被无尽的坎坷和烦恼围绕着。耳边不乏叹息声,眼中不乏苦脸人,凡此种种,似乎人生在世毫无幸福可言。当然,谁都有个高兴的时候,可问题就在于这个高兴总是无法持久,有时候一个电话、一件小事就能把那点仅存的快乐也吹走,因此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每每愁眉苦脸之际,你是否想过,是芸芸众生注定逃离不了一世痛苦,还是你自己的期望太高呢?

佛陀常常下山游历各地,他认为一个人只有眼中所看、耳中所听的多了,脑中所想的才更接近至善。

关于如何获得永恒的快乐与宁静之感的问题上,佛陀与众僧交流过许多次,有一次他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了这么两个故事:

黄昏时分,卖烧饼的夫妻数着一天的收入,比昨天又增加了两块钱,夫妻俩相视一笑,觉得天地格外美好;还是这个黄昏,某座城市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因为所持股票面值下降了30 个百分点而饮弹自杀,可事实上,仅富翁留下的所有不动产折合成现金,也足够那对卖烧饼的夫妻吃上几辈子。

人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遭遇令众僧唏嘘不已。临末,佛陀又补充道:“这个世界上差别是一定存在的,且无可撤销,可是人的心境却可以自我控制。有的人享受着万顷良田、豪宅美酒,却还在为如何扩充自己的财产眉头紧锁;有的人连温饱问题都还没解决呢,却能因为在路上拾了一个小苹果而雀跃不已。永恒的快乐究竟延伸至哪里?这要看我们的内心,是不是知足。”心理学告诉我们:快乐的心情与心理满足感是密切相关的。每个人因个体的差异,其心理期望值的高低决定了心理满足程度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认知也就不同,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不可否认,不满足于现状的心理能够激发人们不断追求,获得更大的进步。但是追求不是无穷无尽的,如果我们对物质的追求超过了精神最大的负荷,那么我们只会在欲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无法回头。

学会知足不是不求上进、无争无为;也不是自卑自弃、无欲无求;更不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学会知足不是原地徘徊,而是满怀感激和欣赏地拥抱现在的自己,而后更加信心百倍地走好未来的每一步;学会知足也不是孤芳自赏,而是在充分肯定现在的自我后吸取更多的阳光、空气和水分,让属于自己的花朵在四季的风雨中开放得更加明媚,更加灿烂。学会知足对奋进者来说,只是再度冲刺前的一次心理调整,是一次征途的小憩;是养精蓄锐的疗养院、加油站、练兵场。

很多事情都是我们经历过了,才懂得它的弥足珍贵,最主要是我们遗落了那一份拥有时的心旷神怡。当我们能够冷静地回首往事,往往发出感慨:“人生尽享福,何苦不知足?思量饥寒苦,保暖就是福;思量刀兵苦,太平就是福;思量奔波苦,在家就是福……”正所谓身在福中要知福,人生缘何不知足?

知足是一种处世态度,常乐是一种幽幽释然的情怀。知足常乐,贵在调节。古人的“布衣桑饭,可乐终身”是知足常乐的典范。“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中蕴涵着诸葛亮知足常乐的清高雅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尽显陶渊明知足常乐的悠然;沈复所言“老天待我至为厚矣”表达着知足常乐的真情实感。更多的时候,知足常乐是融合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意境中。只有学会了知足,才能豁达地面对眼前的一切,摆脱凡尘中的种种牵绊,使自己的灵魂得以净化、人生得以升华;只有学会了知足,才能在眼花缭乱的人世百态面前神清气爽,坚守自我,找到一处清新的精神乐园;学会知足,可以使生活多一些光亮,多一份感觉,不为过去的得失而后悔,也不为现在的失意而烦恼,看山心静,看湖心宽,看星心明;只有学会了知足,可以使人勇于面对困难,不抱怨、不悲观,用坚定的意志去克服困难,在灾难面前获得内心的震荡和警醒,并以更高的智慧,去看清人生的沧桑与甘苦。

只要心中有个太阳,从此心中就不会荒芜。当你懂得了知足,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命之河中,虽没有惊涛骇浪的传奇,却不乏宁静的水波,虽没有成功的鲜花簇拥的辉煌,却不乏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喜悦。知足常乐,在烦躁与喧嚣中,会过滤一种压抑与深沉,沉淀一种默契与亲善,澄清一种本真与回归,久而久之,步伐轻盈,精力充沛。

“圆满箴言”佛家有禅语,生活在山坡上的石头,因为羡慕山下的繁华大道,便自己滚下去,结果受尽了践踏与玷污,最终也没有达到理想之境。做人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知足才能常乐。人人都能知足常乐,世间便少一点横眉冷对,多一点笑脸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