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家庭主妇“经济学”
12949900000055

第55章 孩子为什么喜欢说谎——经济人假设

罗小曼这几天心情一直都不好,因为谬心怡第一次对她撒了谎。其实也不是多大的事,就是她在楼下过道里不小心把邻居家的花盆碰破了,如果不是推算出那个时间段只有她一个人经过楼道,还不知道是她碰破的。罗小曼倒不是因为她碰破了邻居家的花盆而生气,她气的是谬心怡从小不说谎,怎么这次也学会了说谎。更让她不明白的是,她一直认为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应该没有问题,可是谬心怡却为了这么一件小事,将多年不说谎的神话打破,难道是自己在教育方法上出了问题?所以她在生谬心怡气的同时,也在气自己的教育方法有问题。

谬森了解了事情经过之后,劝解道:“其实你没必要生这么大的气,你的教育方法肯定没问题,我们也不可能保证孩子从来不说谎啊,其实孩子说谎是有根据的。”

罗小曼说:“你不去找心怡说谎的原因,还在给说谎找理由,那你说说,说谎有什么根据?”

谬森说:我不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就从经济学角度给你分析分析吧。

在经济学里有一个经济人假设理论,是说每一个人都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动物,这一假设在经济活动中的普遍成立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其实这个假设在普通的社会生活中也是成立的。每一个社会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仅是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还有个人社会利益最大化。而个人社会利益的体现则在于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受众人尊敬的程度,还有在非正式组织中的话语权的多少等方面。个体为了追求这些社会利益通常会通过公认的方法来获取。例如,用学历交换众人对个体知识的认同,从而在社会生活的决策中拥有高学历的人通常拥有比他人更多的决策权,其社会地位也相应地得到提升。社会地位的提升通常也意味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这是社会人的必然选择。但是在追求社会利益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一旦出现岔子,为了保有其原有的话语权及社会地位,或者是为了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社会地位,个体通常就会选择说谎欺骗来达成目的。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小孩子说谎的原因,那么可以说小孩子说谎就是为了在家长中保持良好的形象,从而获得他的社会地位,即获得表扬与鼓励或者亲戚朋友的认可。

另一方面,说谎服从经济理性。经济理性是指经济人的行为必须符合追逐个人经济利益的理性原则,说谎也要遵从这一经济理性。首先,说谎是理性行为。说谎的人经常会在谎言被揭穿后痛心疾首地说说谎不是他的本意,甚至说谎是为了对方好。说谎者的这番表白即是说他们说谎是一时失去理智的感情冲动,而不是理性行为。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他们还是在说谎。选择说谎或放弃说谎是在约束条件和风险偏好既定的情况下个人的绝对理性行为。对一个人来说,说谎的抉择不可能靠一时的冲动来决定。选择说谎是理性行为,因为个体试图使自己的说谎成本——惩罚最小化。而且凡是有过说谎经验的个体都知道,说谎也并不是简单的事,一个人说了一个谎就必须做好说更多的谎来圆谎的心理准备,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而一个缺少理性或缺乏意志力的人是无法做好这件事的。对一个小孩子来说,虽然他在说谎时可能不知道自己脑海中进行过这样理性的分析,但成本计算他肯定是考虑过的。所以我们不可能完全排除小孩子说谎的可能性。

罗小曼说:“你分析的是有道理,但我还是希望孩子不要说谎,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

谬森说:知道原因,解决办法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了,一般来说,要想孩子不说谎,至少有两点可以努力:

(1)家长要以身作则。要知道,大人一句漫不经心的谎话会给一旁细心的孩子非常不好的影响,所以作为孩子第一启蒙老师的父母,为了孩子应该尽量少一点这种漫不经心的谎言,而多一点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特别是当孩子知道家长说谎并不需要多大的成本时,他就会认为自己说谎也不需要多大的成本,这就从某种程度上诱导了孩子说谎。

(2)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处罚要得当。有时孩子所做的错事就其现象是足以令家长大怒的,如不小心打碎一瓶家藏的好酒,但如果家长能克制怒气再想一想,就该明白孩子打碎酒瓶只是因为粗心,而你的怒气却出自对好酒的心疼,这样你给孩子一巴掌的结果,只能促使孩子下次打破东西时出现说谎行为。因为孩子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在因说真话而受到惩罚和选择说谎之间,他可能选择去冒险,如果在冒险成功一次之后,他说谎可能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了。所以在面对孩子错误的时候,父母应该克制怒气,先分析一下孩子错误的性质,如果孩子是出自好奇、顽皮和不小心而无意做了错事,切忌粗暴的体罚,而是应该耐心指导和教育。

学习经济学之前,我们一定要先了解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条件,因为理论的东西和现实有些差距,研究理论时不可能都在现实的环境下来分析问题。

在微观经济学分析中,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所要建立的模型的不同需要,假设条件存在着差异,但是,在众多的假设条件中,至少有两个基本的假设条件:

(1)理性人的假设。理性人假设条件也被称为“经济人”的假设条件。“经济人”被视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设为是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所谓的理性的,即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

(2)完全信息的假设。这一假设的主要含义是市场上每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都对有关的经济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从而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做出最优的决策。

西方经济学者也承认,上述两个假设条件未必完全合乎事实,它们是为了理论分析的方便而设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