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家庭主妇“经济学”
12949900000013

第13章 还价的学问——生产者剩余

凌若晗和罗小曼吃完了午餐,又转到了西园商业街,这次和上午逛街时的目的不一样,不再仅仅为逛街而逛街了,她们至少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为凌若晗买几件衣服,二是要让凌若晗见识一下在清华府国买东西还价的方法。

凌若晗虽为公主出身,倒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家教良好的她平时也体验过市井生活,但毕竟身份不一样,在天竺国的时候,买衣服这些事情还真不用她操心,今天算是亲自给自己买衣服了,虽有些胆怯,但一脸的兴奋,这让卖衣服的老板非常欢喜,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个很少买衣服的新手。不过旁边的罗小曼却是行家,衣服店的老板们倒也不敢随便忽悠。

一路逛了好些店,也看了一些衣服,除了在专卖店买了一条不能还价的裤子之外,还真没有什么收获,这可不行,一路上的两个目标还没实现呢。走着走着,来到这家VD店,一件斜肩蕾丝边两件式上衣吸引了凌若晗的眼光,凌若晗很明显喜欢这件衣服,但这件衣服到底值多少钱,她确实没底。不管怎样,先试穿吧,试穿之后,感觉还真的不错,两个人就在试衣间讨论起还价的问题来。

凌若晗说:“小曼姐,你说这衣服能卖多少钱啊?”

罗小曼说:“一下子怎么能说多少价钱呢,判断一件衣服的价钱是个很复杂的事情,至少你要看这件衣服本身质量怎么样?这是最根本的。要看它是不是名牌?名牌的衣服,同等质量肯定要贵些。要看这件衣服的款式,新款有时并不是最贵的,流行的款式才是最贵的。还要看这件衣服在什么地方出售,同样一件衣服在不同的地方出售价钱是不一样的,专卖店、大卖场和网上购买的价格肯定有差异,因为商家的成本不一样啊。”

凌若晗仔细倾听着,这些理论对她而言都是既新鲜又实用的知识,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她边听边思考着,听完了点头答道:“嗯,这件衣服质量还行,这个不用担心。这个牌子我不是很熟悉,不知道在你们国家是不是名牌?这个店是大卖场,依据这条街的环境来判断,店铺成本应该不高,款式不好评价,至少我喜欢,呵呵。”

罗小曼说:“嗯,这些你都说对了,这个牌子也就一般,不是国内的什么名牌,这点你可以放心。除了这些,就是还价心理方面的因素了,商家不管怎样,有个心理底线的,低于这个底线他是怎么也不会卖的。”

凌若晗说:“心理底线?应该是最低成本吧?在最低成本上的多余部分应该就是‘生产者剩余’。记得《经学通典》里是这样定义‘生产者剩余’的——指卖者(商家)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得到的价格减去卖者的成本。我想我们尽量地往最低成本靠近,就是少给厂商留‘生产者剩余’,将厂商的‘生产者剩余’占为己有,哈哈。”

罗小曼笑着继续说道:“对,如果我们把质量、品牌、款式和店面成本都考虑进去,那么实际上就是得到了一个商品的最低成本,如果商家的商品最后卖价超过这个部分,那超过的部分就是‘生产者剩余’,我们还价就是要把商家的‘生产者剩余’尽量地缩小,最好能为零,当然这个还要靠心理上的较量,不过,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底气就足了好多。”

姐妹俩一番话后,开始讨论这件衣服的成本到底是多少,加上可能的浮动,最终姐妹俩认为不可能超过180元,具体还多少,要看老板开价多少。一番商量后,最后决定由凌若晗单独完成这次砍价。

在听了老板的开价268元后,凌若晗心中一阵窃喜,比她预想的要低,所以她也初生牛犊不怕虎,直接还到120元,加上刚刚的一番讨论,她底气十足,和老板一条一条地分析,并且始终不加价,最后老板无奈,还真的120元卖给凌若晗了,这个结果真是让凌若晗自己都没有想到。凌若晗心中暗想,这“生产者剩余”也太多了点吧,要不是开始合计过,还真的要为商家的“生产者剩余”作大贡献呢。

来了解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还价心理。日本的商店本来是不还价的,这是自1852年百货商店在巴黎面世以来确立的最基本的交易规则,但自从日本对中国旅游者开放以后,不还价的规则受到动摇。日本商店知道中国消费者不还价不购物,于是想出了应对之策,即在原来的成交价基础上加价,等着中国旅客还价。如果还价低于原来的价格,商店当然不卖;如果高于原来的价格,商店当然乐于成交。结果皆大欢喜,日本商店卖了个高价格,中国游客在还价中得到了满足,乐滋滋地抱着商品回国了。

“还价”是中国消费者一种独特的消费心理,“货比三家”实际上主要是“价比三家”。消费者为什么要还价?原因不外乎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基于“无商不奸”的古训和以往的购物经历,形成不还价就吃亏的心理;第二,还价是消费者获得的一种心理满足,还价对有些消费者而言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甚至比消费产品本身能获得更大的满足,即购物的乐趣比消费的乐趣还要大。

还价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有人说是一种“便宜心理”。其实不对,还价是一种“占便宜心理”。“便宜”与“占便宜”不一样。价值50元的东西,50元买回来,那叫便宜;价值100元的东西,50元买回来,那叫占便宜。中国人经常讲“物美价廉”,其实,真正的物美价廉几乎是不存在的,都是心里感觉的物美价廉。

“占便宜”其实是一种心理错觉,但居于信息不对称原理,消费者不知道底价,只知道凭自己的还价能力把价格还低了,于是从中获得心理满足。消费者不仅想占便宜,还希望“独占”,这给商家有可乘之机。例如,女士在服装市场购物,在消费者不还价就不买的威胁之下,商家经常做出“妥协”:“今天刚开张,图个吉利,按进货价卖给你算了!”“这是最后一件,按清仓价卖给你!”“马上要下班了,一分钱不赚卖给你!”这些话隐含如下信息:只有你一个人享受这样的低价,便宜让你一个人独占了。面对如此情况,消费者鲜有不买的。

不论还价是否理性,也不论还价是否真的能占便宜,作为营销人要承认这个基本现实,并在实践中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