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垂体的旧名字叫脑下垂体。位于颅内蝶鞍内,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之一,腺体形状似卵圆形,重600~700毫克,正常体积约1 100立方毫米。垂体腺通常分为两部分: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两者还包括漏斗和垂体柄部分。正中隆凸为漏斗后下部的隆起,是下丘脑与腺垂体间血管联系的重要部位。腺垂体主要分泌7种具有明显生理活性的激素,即泌乳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黑色细胞刺激素、促卵泡素和黄体生成素。普遍认为神经垂体包括正中隆起、漏斗茎,由间脑底部向下发展而成。漏斗自视交叉与乳头体之间的灰结节下伸,逐渐变细,延续为漏斗茎,同结合部合为垂体柄。神经垂体由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组成,无分泌功能,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团神经细胞所分泌的血管升压素(ADH)(内含血管紧张素胺和缩宫素两种激素成分),沿下丘脑垂体束,以颗粒的形式伴同它们各自的神经激素输送至神经垂体,并被储存。
腺垂体前叶的细胞因染色不同可分为两种。
嗜酸性细胞:数量较多,含嗜酸性颗粒,一般较嗜碱性细胞的颗粒大。嗜酸性细胞分两种:①生长激素细胞。数量较多,此细胞合成和释放的生长激素,能促进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尤其能刺激骺软骨生长,使骨增长。在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可致垂体侏儒症,分泌过多引起巨人症,成人则发生肢端肥大症。②催乳激素细胞。男女两性的垂体均有此种细胞,但在女性较多。此细胞分泌的催乳激素能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
嗜碱性细胞:数量较嗜酸性细胞少,又可分三种。①促甲状腺激素细胞。此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②促性腺激素细胞。该细胞分泌尿促卵泡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③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此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促脂素(LPH)。前者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后者作用于脂肪细胞,使其产生脂肪酸。
现在让我们了解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关系:下丘脑神前区和结节区的一些神经元具有内分泌功能,称为神经内分泌细胞,其中对腺细胞分泌起促进作用的激素,称释放激素,对腺细胞起抑制作用的激素,则称为释放抑制激素。目前已知的释放激素有: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RH)、催乳激素释放激素(P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及黑素细胞刺激素释放激素(MSRH)等。释放抑制激素有: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或称生长抑素,SOM)、催乳激素释放抑制激素(PIH)和黑素细胞刺激素释放抑制激素(MSIH)等。由此可见,下丘脑通过所产生的释放激素和释放抑制激素,能调节腺垂体内各种细胞的分泌活动;因而,将此称为下丘脑-腺垂体系。反之,腺垂体产生的各种激素又可通过垂体血液环流,到达下丘脑,反馈影响其功能活动。
那么,当腺垂体接受下丘脑的各种促激素释放激素,而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后,比如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后,刺激腺垂体的嗜碱性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这种激素会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但当肾上腺皮质分泌太多的肾上腺皮质素后,反过来抑制腺垂体碱性细胞的功能,让它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这是一个负反馈机制,起到相互调节的平衡作用。其他对甲状腺、性腺、胰岛等的作用也都如此。
从上述可以看出,在下丘脑与腺垂体之间有一个负反馈的相互调节作用机制,在腺垂体与下面的各功能内分泌腺之间又有一个负反馈的相互调节机制,这样复杂而又严密的双重机制,有效地发挥了体内内分泌功能,以满足人体的需要。
关于腺垂体后叶的功能,原来认为是分泌抗利尿、血管紧张素胺和缩宫素的部位,血管升压素的作用是刺激肾小管加强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的排出;血管紧张素胺的主要功能是起升高血压的调节作用,缩宫素的功能是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帮助分娩。后来的研究证明,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团神经细胞所分泌的血管升压素(ADH),内含血管紧张素胺和缩宫素两种激素成分,这些分泌物只是储藏在腺垂体后叶而已。
引发腺垂体功能异常的有:泌乳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甲状腺刺激素细胞腺瘤、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癌、无分泌功能腺瘤。
成年人腺垂体功能低下症是一种后天获得性的下丘脑或垂体疾病。下丘脑或垂体损害时,病因如肿瘤、手术、放疗、颅脑外伤、产后大出血、炎症等可致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等内分泌功能减退,从而导致乳房萎缩,闭经,性欲减退或消失,腋毛、阴毛脱落,体力虚弱,行动迟缓,肌肉无力萎缩,易疲劳,头晕,应激能力差,畏寒,厌食,呕吐,消瘦,焦虑,易出现低血糖、低钠血症,骨质疏松等。通常称为席汉氏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