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调血脂
12943800000002

第2章 高脂血病症常识(1)

正确认识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现代医学的病名,祖国医学文献中没有这一病名的记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祖先对这一病症一无所知。事实上,我们的祖先对高脂血症的内容早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其内容多包含在胸痹、胸痛、中风、痰证、眩晕等证之中。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说:“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意为像消渴、中风、半身不遂等都是一些体质肥胖、养尊处优的人过多地嗜食膏粱厚味所致。

在高脂血症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时,往往痰淤并见。痰浊停聚于血脉之中,阻碍气机的运行,气滞则血淤,故痰浊不消,日久必导致血淤。临床上经常可见到胸痛、头痛等部位固定性疼痛,及舌质紫暗或有淤斑、淤点、脉细涩等表现。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都明显升高(如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块、血小板聚集率增加等),客观地反映了末梢循环存在淤滞。

现代中医临床认为“高脂血症为血中之痰浊”,痰浊是高脂血症整个病程中的基本病机,这一理论已被一些临床与实验所证实。从临床表现方面看,临床常见之高脂血症一般形体多丰满肥胖,嗜好肥甘厚味,头脑昏沉,胸痞胀闷,喘息不畅,心悸气短,恶心欲吐,入睡作鼾,肢麻沉重,甚或中风偏瘫,苔见滑腻,脉多弦滑,这些都是痰浊过盛的临床表现。它的产生是由于过食膏粱厚味,加之脾不健运,水谷不能化生为精微,反而聚湿成痰。痰之为病,无处不在,流聚于脉中则引起高脂血症,渗于脉管则可致动脉粥样硬化。有人曾对冠心病不同证型患者作血脂水平分析,并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发现“痰浊型”患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明显高于非痰浊型和正常对照组,认为血清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升高是冠心病痰浊型的重要基础;又有人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利用化痰、消淤两法对家兔动脉硬化进行比较观察,发现化痰组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和消淤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和消淤组,同时表明化痰法对家兔动脉硬化模型的抑制作用优于消淤法,因此认为动脉硬化初期病机可能是以痰浊内阻为主。

至于痰浊形成的机制主要包括:

(1)饮食不节,久食膏粱厚味、肥甘之品,或久病伤脾,脾失健运,导致痰浊内生。早在《素问·经脉别论篇》中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说明水谷精微的输布无不依赖于脾主运化的功能。如果脾不健运,水谷精微输布失常,聚而成痰,痰浊滞于血脉,就会导致高脂血症。正如《证治汇补》中所言:“脾虚不运清浊,停留津液而痰生。”故祖国医学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

(2)先天不足,或久病伤肾或房劳伤肾,肾虚水泛为痰。中医认为肾主水,先天不足,或久病,或房劳伤肾,导致肾气不足,不能主水,致使水泛为痰。也可因肾虚不能温煦脾阳,痰浊内生,从而使痰浊加重。痰浊留滞于血脉之中是引起高脂血症的重要因素,而痰浊的形成则多责之于脾肾,正如张景岳所言:“痰之化无不在脾,痰之本无不在肾”。研究表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增高,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已被认为是脑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共同特点,可见高密度脂蛋白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是高脂血症患者体内脂质代谢紊乱的主要表现。现代研究表明,高密度脂蛋白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与肾气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肾气盛则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高,而血脂不易升高,并且抗动脉粥样硬化能力强;反之,肾气衰则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低,而血脂易升高,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能力弱。

(3)情志抑郁,肝失疏泄。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郁不畅,肝脾不和,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热,炼液成痰;或郁火灼伤肝肾阴精,阴虚生内热,炼津为痰。

(4)过逸伤脾,脾不运化。中医认为“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由于过度安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阳气,从而蓄积停滞,转成痰积。

痰浊内生以后,加重气滞,进一步产生血淤,阻塞经脉而发生胸痹。所以《金匮要略》治疗胸痹用“瓜蒌薤白白酒汤”以豁痰通阳。《医学心悟》指出:“凡人嗜食肥甘,或醇酒乳酪,则湿从内生。……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故卒然昏倒无知也。”治疗上用燥湿除痰的“苍白二陈汤”主之。

虽然痰浊是贯穿高脂血症的基本病机,但临床上仍以本虚(主要为肝、脾、肾虚)标实者居多,也有一部分早期高脂血症患者因无临床症状而无证可辨。

中医临床在治疗高脂血症时,多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见到以形体肥胖、嗜食肥甘、头晕头重、胸闷脘痞、恶心欲呕、痰多、肢体重、舌苔厚腻、脉弦滑为主要表现者,则以化痰为主;见以胸痛胸闷,有时放射到头、颈、肩、背而引起刺痛、头晕、头痛、气短、心烦不安、手颤肢麻、舌质暗或有淤点淤斑、脉弦或涩者,以理气活血为主;见以形体肥胖、身体困重、肢软无力、头昏头重如裹、食欲不振、脘闷腹胀、便溏、白带多、舌苔白腻、脉弦细或濡缓者,以健脾化痰为主;见形体偏瘦、腰酸腿软、少寐多梦、健忘、遗精、盗汗、口干、或见咽干口燥、颧红潮热、五心烦热、头痛、舌红少津、脉细数者,以滋补肝肾为主;见精神萎靡、头晕乏力、形寒肢冷、面白、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腰膝酸软、面部水肿、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沉细者,多以温补脾肾为主;对无明显的自觉症状,仅在检查时发现血脂增高,多见于肥胖体质,可以消积化痰治之。

高脂血症的分类

高脂血症是指血脂浓度超过正常高限。迄今为止,高脂血症仍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的主要因素。其不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而且给社会、家庭带来经济负担。高脂血症的发生与年龄、饮食,体质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本病的产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其中尤以脾、肾为要,属中医“痰浊”、“血淤”、“湿阻”范畴,中医辨证治疗,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1.脾虚湿盛型

症见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泛恶欲呕,口淡不渴,腹痛腹泻,头昏身重,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2.气血不足型

症见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

3.痰浊中阻型

症见头目眩晕,头痛头重,胸闷心悸,食欲不振,呕恶痰涎,或见形体丰肥,闭经,舌苔白腻,脉滑。

4.肝肾阴虚型

症见头晕目眩,健忘失眠,耳鸣如蝉,咽干口燥,胁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5.肝胆湿热型

症见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口气臭秽,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疼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舌苔黄腻,脉弦数。

6.肝火上炎型

症见头目眩晕,耳鸣如潮,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胁肋灼痛,烦躁易怒,不寐或噩梦纷纭,或吐血衄血,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糙,脉弦数。

7.气滞血淤型

症见情志抑郁,易怒,胸闷而喜太息,胸胁或乳房胀满,走窜疼痛,少腹疼痛,性情急躁,或月经不调,痛经,或咽中如梗,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脉涩或弦涩。

8.脾肾阳虚型

症见血脂升高伴形寒肢冷,面色白,腰膝酸软,少腹冷痛,腹胀便溏,面浮肢肿。小便不利,舌质淡,苔薄白滑,脉沉细弱。

血脂由哪些部分组成

(一)血脂

血脂,也称脂质,是血液中所含脂类物质的总称,它主要包括胆固醇、胆固醇酯、甘油三酯、磷脂及游离脂肪酸等。人体血液中的脂质成分,既可从食物摄入经吸收后加工而得,也可利用其他物质在体内自行合成。以正常成人为例,血中的脂质含量比较稳定,存在一定的波动范围。如临床血清总胆固醇的正常值范围为2.8~6.0毫摩尔/升(mmol/L)(或110~230毫克);血清胆固醇酯的正常值范围为2.34~3.38毫摩尔/升(或60%~75%);血清甘油三酯的正常值范围为0.23~1.24毫摩尔/升(或20~110毫克)。血清磷脂的正常值范围为1.63~3.23毫摩尔/升(或130~250毫克);血清游离脂肪酸(亦称未脂化脂肪酸)的正常值范围为0.3~0.9毫摩尔/升(或8~25毫克)。血液中脂质含量,与全身脂类总量相比,只占极少的一部分,但却是人体必需的物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

血脂主要是从肠道吸收的外源性脂类、肝脏合成的内源性脂类及脂库中动员出来的脂肪酸中而来。因为血脂就像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油脂一样是不溶于水的,所以在血液中它们必须和一类特殊的蛋白质相结合,形成易溶于水的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就叫做脂蛋白。换言之,脂蛋白就是脂类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和运输形式。

(二)胆固醇

1.什么是胆固醇

早在18世纪初期,科学家们第一次从胆石中提取出一种物质,并把它称为胆固醇。

胆固醇是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种白色蜡状物质,在血液里它与蛋白质和脂肪结合成为脂蛋白。胆固醇的主要作用是携带及运输脂肪,是维持身体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体内胆固醇过多而堆积时,将会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

胆固醇是一种高熔点的醇,在人体的胆汁、神经组织和血液中含量较多。血清中主要以脂肪酸酯的形式存在,呈游离形态的醇在血清中非常有限。当高熔点的动物脂肪在饮食中占据优势时,则形成的胆固醇将是高熔点的,既不易乳化也不易在动脉血管中流动,从而在血管中形成固定的沉淀,导致血管硬化,甚而引发多种心血管疾病。

亚油酸是必需脂肪酸。在人体内不能合成,需要在膳食中摄取,是导致血胆固醇浓度下降的主要脂肪酸。它可以促进体内多余胆固醇变成胆汁酸盐,阻止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因而具有促进血液循环、软化血管、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的功能。

2.胆固醇的生理功能

由于现代医学证实了胆固醇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罪魁祸首,人们对其如瘟神避之。但是,许多人可能还不知道,胆固醇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守护神,没有它生命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在人体中胆固醇的总量大约占体重的0.2%,各组织中的含量差别很大,例如骨质中胆固醇含量最少,按每100克计,骨质约含10毫克,骨骼肌约含100毫克,内脏多在150~250毫克之间,肝脏和皮肤含量稍高,约为300毫克。脑和周围神经组织中含量最高。每100克组织约含2克,其总量约占全身总量的1/4。

胆固醇有以下三个主要生理功能:

(1)形成胆酸

胆汁产于肝脏而储存于胆囊内,经释放进入小肠与被消化的脂肪混合。胆汁的功能是将大颗粒的脂肪变成小颗粒,使其易于与小肠中的酶作用。在小肠尾部,85%~95%的胆汁被重新吸收入血,肝脏重新吸收胆酸使之不断循环,剩余的胆汁(5%~15‰)随粪便排出体外。肝脏需产生新的胆酸来弥补这5%~15%的损失,此时就需要胆固醇。

(2)构成细胞膜

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细胞膜包围在人体每一细胞外,胆固醇为它的基本组成成分。有人曾发现给动物喂食缺乏胆固醇的食物,结果这些动物的红细胞脆性增加,容易引起细胞的破裂。因此,可以想象要是没有胆固醇的存在,细胞就无法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生命也将终止。

(3)合成激素

激素是协调机体中不同细胞代谢作用的化学信使,参与机体内各种物质的代谢,包括糖、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和矿物质等的代谢,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人体的肾上腺皮质和性腺所释放的各种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睾酮、雌二醇以及维生素D都属于胆固醇激素,其前体物质就是胆固醇。

另外,胆固醇还可以转化为维生素D,这种维生素可以促使骨质钙化;当人体缺乏维生素D时,成人会得软骨病,儿童则会患佝偻病。

可以得出结论,足量的胆固醇对人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不能过量,过量则有害于人体。

3.胆固醇的高低对情绪的影响

人体血液中胆固醇如果过高,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但血液中的胆固醇如果过低,对身体也会造成损害。有权威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了了解人体内胆固醇与情绪的关系,对121位18~27岁包括69位胆固醇含量极低的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当女性体内胆固醇每单位低于160毫克时,19%出现极度沮丧症状,21%出现极度焦虑症状。另一组对男性的研究得出: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每单位少于160毫克的男人,杀人、自杀或遇上致命意外的风险比胆固醇含量高的人高出5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