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调血脂
12943800000010

第10章 高脂血病的预防与自我保健(1)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良好生活习惯是指坚持规律的生活方式,尽量使工作、学习、休息、睡眠等保持有规律,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及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兴奋都可使血脂升高,血脂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易发因素。为了预防高脂血症,生活应遵循以下原则:

1.起居有常

《内经》曾将“起居有常”作“度百岁乃去”的重要一环,可见古人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起居指日常居家生活,有常即有规律。起居有常,使生活规律化。

现代生物学认为,人体各种生理活动都有预定时刻表,这便是生物钟。人体的各种活动若能顺应生物钟的规律,则可达到健、寿、智、乐、美的境界,若不顺应它,则随着违反的程度不同而使人体受到不同的损害。以睡眠为例,睡眠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据美国癌症协会一项调查表明,每日平均睡眠7~8小时的人寿命最长,睡眠每天不到4小时的人,死亡率是前者的2倍。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睡得香”是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保证每天有高质量的睡眠。还要重视定时起、睡,养成良好的习惯。

2.不过夜生活

一些地方的娱乐场所通宵达旦,彻夜欢歌,这种夜生活显然是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不利于高脂血症的预防。其弊端是:①打乱生物钟的正常节律。②体力、精神消耗过大。③会诱发过劳死。

3.劳逸结合

“过劳死”是一种现代文明病。近年来,有关资料显示过劳死的人数明显增加,不能不说是对人类不重视生活起居发出的警告。过劳死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张、超负荷工作、心理负担加重、生活方式复杂多变等多因素有密切关系。如果人们注意劳逸结合,就能预防过劳死的发生。

4.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食物成分对血液中脂肪的影响是特别明显的。经过大量动物实验表明,喂动物那些高胆固醇和高脂肪的饲料,对多种动物(包括猴、鸡、兔、大鼠、小鼠等)可以引起血脂升高,从而渐渐产生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用普通饲料代替高胆固醇加高脂肪的饲料喂养动物后,动脉粥样硬化症状就会快速消失。

与此同时,大量的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也显示,习惯性地食用动物性脂肪(主要含饱和脂肪酸),很容易引起血中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这两种物质升高,对动脉粥样硬化会产生加速的作用。同时还会造成血中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而这些高密度脂蛋白对保护血管、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好的作用。而摄入植物性脂肪(主要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纤维素及植物蛋白等,可以降低血脂。

有专业机构通过临床对846名男子作为试验组进行研究,让这些人经常食用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少的食物,同时增加饮食中植物性脂肪的含量,调查结果发现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并未降低。8年跟踪采访以后,发现致命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生总数明显呈现下降(包括冠心病猝死、脑血管意外等)趋势,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死亡率降低了31.4%:非致命和致命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总发病率也明显呈现下降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减少31.3%。

由此可见,日常膳食习惯会直接影响血脂和脂蛋白的含量,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自觉地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是至关重要的。

5.选择合适的烹饪方法

做食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因而它们的营养价值也不尽相同。根据高脂血症患者需用低脂、低热能饮食的特点,介绍几种适合高脂血症患者饮食的烹调方法:

(1)蒸:在饮食保健的烹饪方法中经常使用。方法是,先将食物拌好调料,然后隔水蒸熟。也可将食物放人米粉包、荷叶或菜叶中蒸,还可将食物放入容器中蒸,又叫清蒸。也有在食物中加水或汤、盐蒸。蒸食的特点是原汁原味,保持食物中的原有营养成分不变。

(2)炖:炖也是食物加工的常用方法,又名清炖,如炖肉、炖鱼等。炖是将食物洗净切块后下锅,加入适量清水,放入调料,武火烧开,撇去浮沫,改文火炖至熟烂。食物的特点是原汁原味,质地软烂。

(3)煮:也是常用方法之一,如煮面条。方法是将食物下锅加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熟即可。煮的时间比炖的时间短,适用于体积小易熟的食物。其特点是味道新鲜,食物中有营养价值的成分能较好地溶解于汤汁中。

(4)熬:熬是在煮的基础上再继续用文火熬至汁稠而烂。适用于含胶质多的食物,其食物特点是食物稠而烂,味浓易消化,适宜于老年人食用,如熬粥。

(5)凉拌:是生食或近乎生食的一种方法。将食物洗净切细,用开水烫后再加调料拌匀即可。适用于蔬菜类食物,能较好地保存营养素不被破坏,特点是鲜嫩而脆,清香可口。

高脂血症患者不宜选用的烹饪方法是:焖、炒、炸、烧等。

6.注意季节变化

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观察均证实,人和动物的血脂水平一样,在不同季节有着非常显着的差别。有机构的研究观察报告指出,对52名未服任何药物的健康人,在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进行血脂监测,结果显示,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以秋季最高,夏季最低,秋夏两季间统计差别非常显着(P<;0.005)。而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以春季最高,而秋季最低,两季间的统计差别也非常显着(P<;0.005)。因此,在对高脂血症患者进行饮食调养时,必须考虑不同季节对血脂的影响。因为春季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最高,所以应减少动物脂肪和糖类食物的摄入,同时减少总热能的供给,以防止甘油三酯的过度升高对身体带来的危害。因夏季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最低,故可适当增加蛋黄和动物肉类食物,以保证体内胆固醇的供给。因秋季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最高,而甘油三酯水平最低,故应该减少蛋黄、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晶的摄入,并适当增加动物脂肪和植物油摄入,以防止血清总胆固醇的升高和甘油三酯的减少,以保证热量的供给。

二、限酒预防高脂血症

1.饮酒量的判定标准

按美国规定,将1杯标准饮酒量定为12毫升酒精(乙醇),即360毫升(12盎司)啤酒,或180毫升(6盎司)葡萄酒,或酒精浓度为90度的饮品45毫升(1.5盎司)。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饮酒分类标准为:①中度饮酒。男性≤2杯/日,女性或男性65岁以上≤1杯杯/日。②危险饮酒。男性>;14杯/周或1次性饮酒>;4杯,女性>;7杯/周或1次性饮酒>;3杯。每杯为15毫升。

2.酒精对血脂的影响

(1)饮酒对高密度脂蛋白的影响。酒中含有乙醇可对肝脏代谢产生一系列影响。一些研究表明,饮酒能使血清高密度脂蛋白的2个亚组(HDL2和HDL3)升高,且无性别差异。据凋查,一组34例绝经期前妇女饮酒30毫升/日,共3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1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8%。同时发现,高密度脂蛋白颗粒中的主要组分载脂蛋白AI颗粒也增加。在法国和北爱尔兰人群中的研究结果显示,随着饮酒量从≤15毫升/日增至16~36毫升/日、37~66毫升/日及>;66毫升/日,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也随之增高,脂蛋白AI及脂蛋白AⅡ均增加。另有报道,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饮酒量呈正相关。中度饮酒者与不饮酒或少饮酒者相比,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升高6%。若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45毫升,可升高15%。但值得注意的是,饮酒引起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的同时,也使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2)饮酒对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有关饮酒对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各方研究结果尚不一致,一般认为,中等量饮酒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长期饮酒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可能反映的是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变小,而并非低密度脂蛋白化学结构改变。酗酒者体内可产生富含甘油三酯体积小而密度高的低密度脂蛋白。戒酒后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及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迅速恢复。

(3)饮酒对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在实验研究中应用同位素125碘(125I)标记极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其半衰期在饮酒者较对照者延长28%。酒精可促进极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的合成及清除。据前苏联文献报道,对450例30~60岁的冠心病(CHD)患者的血脂分析显示:230例嗜酒者血清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其余220例不嗜酒者明显为高。又如,给不饮酒的健康志愿者进食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并用酒代替等热能糖类的膳食,不论其中蛋白质与脂肪的比例如何,尽管志愿者血中酒精含量仍保持在法定中毒量以下,而肝内甘油三酯含量可增加3~14倍,最早可于饮酒第2天就出现。可见膳食中若经常有一部分热能来自酒精,即使食物中其他成分比例适宜,酒精仍会影响脂质代谢。这是因为酒精除提供更多热能外,还可刺激脂肪组、织释放脂肪酸,使肝脏合成甘油三酯的前体--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并使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乳糜微粒从血中清除减慢,导致血清甘油三酯升高。若饮酒同时摄入大量的脂肪,则这种现象会更加明显。因此,长期频繁饮用含酒精饮料者,又同时进食较多脂肪,其血清甘油三酯会持续升高,体重也随之增加,从而使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血清甘油三酯水平进一步增高,所以限制饮酒是控制高甘油三酯血症,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血症并超重或肥胖患者的重要措施。

通常认为,少量饮酒(指每日摄入白酒不超过50毫升)可能无害,但权衡其对血脂代谢的影响,则不应提倡用饮酒来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以预防冠心病,也不应鼓励血清低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患者采用增加饮酒量作为治疗选择,更不可轻视长期饮酒对心身健康的多种危害。

3.正确认识饮酒

中国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在距今约五千年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就有许多尊、斝、高脚杯等酒具。酒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菜肴借酒生辉,酒为美食增色”。几千年来,人们跟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它是友谊的载体,胜利的象征。喜怒哀乐都用得上酒,所以,“酒逢知己千杯少”、“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古今中外莫不如此。直到今天,酒仍然是人们离不开的“朋友”。

古代中国人眼中的善饮酒者,不是那种举杯不知今夕是何年的醉汉酒鬼,而是风度高雅,善于从酒境中体现出才华、睿智的君子雅客。这的确是町取的饮酒之道。

我国一些地方深懂饮酒之道,有着饮酒随意的好风俗。宴席上座后,主人首先问饮不饮酒,不强调一定要饮酒;再问饮什么酒,不论白酒、啤酒、果酒、洋酒,都主随客便;最后是饮多少,也随客人,不强行劝酒。可也有些地方,一上餐桌,非要喝酒不可,声称“无酒不成宴”。在喝酒的过程中。更是一杯接一杯地劝,正所谓“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闷”,非要一干为敬,而且轮番上阵,喝得脸红脖子粗,直到一醉方休,这种做法既坏风气又伤身体。

每逢过年过节,招待亲朋好友时,沽酒欢叙,可增情谊,添欢乐。适量饮酒,能舒张血管,刺激胃黏膜,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故饭前少量饮酒,可健胃驱风,增加食欲;晚上睡前小啜,可消除肌肉紧张所致的疲劳,有助于睡眠。《本草备要》说:“少饮则活血行气,壮神御寒,遣闷消愁,辟邪逐秽。”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这种论述也是合乎科学道理的。

据美国哈佛医学院近期的研究证明,少量、适量饮酒,能增加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并减少低密度脂蛋白,同时可减少由于脂肪沉积而引起血管阻塞的机会。

据调查,在世界各国中,喜爱喝果子酒的意大利人和法国人的高脂血症发病率较低;美国和芬兰人喝果子酒较少,罹患高脂血症者较多。凡不喝果子酒而喝烈性酒的国家和地区,高脂血症发病率都偏高。

酒类中以啤酒的酒精含量最低,一般为3%~6%,所以喝啤酒不但不易醉人,适量饮些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因为啤酒是用大麦加辅助原料,如啤酒花、酵母发酵制成的,是营养丰富的饮料,含有糖类和多种维生素及叶酸、烟酸、泛酸钙、氨基酸等,被人誉为“液体面包”。饮适量的啤酒,能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增强心脏的功能,消除肌肉疲劳。

不过,酒在医学上一向被认为是双刃剑。酒是既有益又有害的东西。《本草备要》中指出:“过饮则伤神耗血,损胃灼津,动火生痰,发怒助欲,致生湿热诸病。”过量饮酒遗下的毒害,古今都有。晋代着名大诗人陶渊明的一家,对此作了绝妙的说明。陶县令酷爱杯中物,有酒必饮,每饮必醉,常常一连大醉三日,结果他只活56岁,两个老婆虽为他生了五个儿子,但全都愚昧不堪。

因此,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应倡导文明饮酒:劝酒不过分,饮酒要适量,不饮或少饮高浓度白酒。这既是预防高脂血症的有力措施,也是健康长寿之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