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话说向阳湖
12940500000099

第99章 附录(2)

话题也正好由此引起。事先刘三多听过我的“灌输”,十分钦佩唐老的为人,便提出想为他画张头像。没料老人不同意,理由是恐怕人家看了议论,他唐瑜算什么人物!他还补充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说现在国中名人的故居建得太多了,结果不少的地方无人光顾!

谈话间,唐老又称自己年老体弱,因城内太吵,城外清静,空气好,才搬到京郊住远一点。他一边亲自为我俩倒茶,一边问道:“赵辛初还在吗?”我没想到唐老的消息如此封闭,他竟然不知道斯人已过世10年了!唐老说曾任文化部副部长的赵辛初同志十分平易近人,他常想念这位老领导……

李大妈快人快语,她接着说:“上午听说是咸宁人的电话,真是没想到!虽然我在干校吃了不少苦,但非常想念那里的风土人情。我们住在‘四五二高地’,时常到甘棠去。我在一连,老头儿原是文化部幻灯处处长,分在四连。我真是害怕湖北的气候,劳动也太累人……陈野被打成‘五一六’,游斗到一连,晚上还挨批,但她大胆站起来为自个儿声辩,我直到现在还佩服她!”

“你们搞文化开发,好!但有一点要明确,干校绝对不能再搞!”唐老听罢强调说。他还补充道:“你们那儿有温泉,可惜当年我没福气享受。从前我们跑到咸宁城里,就短短一条街,我很想了解如今的变化,希望你今后寄一张咸宁的照片来。你们这么大老远赶来谈往事,真是让人高兴,等于让我们又一次回到了向阳湖!”

作者和唐瑜为表示谢意,唐老让夫人找来两本书送给我,分别是《阿郎小品》和《二流堂纪事》。我见内含多篇回忆干校生活的文章,表示一定认真拜读。出门时,唐老还叮嘱一句:“如果你们打的回城,出租车计时有两种价,一种(1公里)1.3元,一种1.6元,这里离城内较远,坐前一种合算些。”真是难为他老人家,考虑这么周到!而我俩来回100多公里,仅仅是为了拍拍照片,约写文章,想起来连自己都受了感动!

回咸宁不久,我给唐老寄去一套向阳湖文化书系,他也履约寄来一篇《假洋姑娘——向阳湖杂忆》,虽然只有1000余字,但在我的眼里,意义非同寻常,这可是找一位90岁老人“逼”出来的!它的文笔幽默洒脱,且具史料价值,更为难得的是,我因此可以告诉读者一个绝对的独家新闻:昔日“二流堂”主人仍很健康,尚能执笔为文哩!

2003年6月6日果核

向阳湖中一尾鱼李城外是个不平常的人,他在那个被人们遗忘已久的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向阳湖中深水打捞,将一个个贵如黄金的名字淘了出来,然后,让向阳湖的湖水喷溅到全国众多的大报刊上。

其实,对于向阳湖,我们是一起抵达湖岸的,在我不经意时,他竟一个猛子扎了进去,迅速游到了湖心,让我愣愣地站在岸边,看着他在闪烁的阳光下,晶亮成一个白点!

他属于那种十分执著,并且敢下深水的弄潮儿!

他给人一种儒雅的感觉,匀称的个子,一张自信而纯真的脸。我与他的交往轻松而富有文化意味,令我略感不适的是,他常常拎着一个政府味十足的公文包,进门不多时就会从包里拿出一个茶杯,摆出一副听人汇报的样子,但坐下后才三言两语,谈吐便如杯中的清茶,充满着书卷的清香了。

最早与他结识是因为前去参观他的藏书。那时,他的事业尚不为人所知,他只是十分留意文坛,尤其是钱钟书先生,几乎是顶礼膜拜,他甚至把父母赐的名字都改得与钱钟书相关——李城外(《围城》里外)。他15岁便开始藏书,质量和数量在鄂南可以说是罕有其匹的。那时,因为他已在地委首脑机关工作,属“官场”中人,所以我与他交往时,我便带有几分拘谨和疏远感。但交往几次后,对他藏书汗牛充栋,对他的文学素养和文艺鉴赏眼光颇感钦佩,也就自然亲近了许多。后来,又品读了他写给妻子的长诗,更有了同道之感。

我平时一点也未觉察到,外表阳刚的城外,心中竟对身为医生、后来又考上研究生的妻子充满缠绵,我至今仍难以忘怀那首《爱赋》。他过分地追求男女平等,妻子的身高也超过“海拔”一米七○以上,二人精心“研制”出一个聪明过人的儿子,取名李熟了。我常调侃他,是不是因为你们的爱情成熟了,方取此名以作纪念呢?

李城外和妻子、儿子因为我编刊的缘故,因为他热心地方文化的缘故,因为他除了崇拜钱钟书还喜爱“补天大王”郑逸梅的缘故,我竭力怂恿他推出一组积累多年的笔记《鄂南文林散叶》,作为我刊新设的固定专栏。没想到,他真的写出来了,而且写得十分精彩,笔名便用郑小王。后来,他去北京时,竟独自闯进他的偶像钱钟书家,不久写下《“不破围城非好汉”》,在《羊城晚报》“花地”头条刊发,与大作家张洁等人同时获得“美的旋律”全国散文大赛优秀奖。于是,他便有了找到文学殿堂大门的钥匙之感。接着,他记胡绳的九宫山之行,文章登上了“翰林院”的报纸——《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他写姚雪垠谈李自成之死,专访发到了香港。再后来,他又独辟蹊径,开始了向阳湖“金矿”的采掘,多少次从京城外冲进城里,几回回再从城里返回城外,他踏上了通向成功的路!他才思的洪水渐渐漫过水位线,他终于开闸放水。《光明日报》、《文汇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新闻出版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新华文摘》、《英语世界》、《人物》、《中国儿女》、《今日名流》、《青年文摘》、《文学报》、《作家报》、《湖北日报》、《武汉晚报》等等,不时冒出他鹅卵石般的名字,连带着巴满水草和散发着向阳湖鱼腥味的大块文章。至于《咸宁日报》“周末”头版头条,经他一年多时间的“地毯式轰炸”,“向阳湖文化人采风”栏目不仅赢得了湖北新闻奖的掌声,还穿过省台的无线电波,连续几个月向海内外播送。他家里成了小小的向阳湖编辑部,许多曾下放向阳湖的京城大腕作家纷纷给他寄信寄稿,他的热情使咸宁二字名扬四方,使向阳湖水陡涨三尺,过去的风景,老去的名人,重新在文坛显现、登台……

再后来,他便像向阳湖“金矿”的承包头一样四处吆喝着,在领导层和文化人中为自己的“专利”产品大做广告。他行进在极佳的感觉中,他的全部业余时间似乎都在向阳湖里逍遥游。他炒热了向阳湖,他自己也因向阳湖而红红火火。

李城外又是个很平常的人,他极容易满足自己。他微醉地坐在他的“向阳书屋”里,将钱钟书、曹禺的照片,萧乾、王蒙的书信,冰心、张光年、周巍峙的题词像台历一样轮换地翻动着,整个一副“夫复何求”的神态。他的酒量本来是不小的,但偶尔也会被我们几个灌醉,一旦如此,他便真真实实地成了向阳湖中一尾鱼,自由自在、洒洒脱脱、无忧无虑地游弋着,嬉戏着,舍不得上岸……

(1997年5月11日《湖北日报》)金戈

李城外和“向阳湖文化”2005年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李城外和他的向阳湖文化研究又一次受到媒体的热情关注。商务印书馆“记者沙龙”组织新华社、中新社等多家媒体齐聚原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旧址参观考察。

一次偶然的发现,一次试探性的采访,决定了他的人生选择,使之填补了一项文化史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