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想通了就快乐
12940000000080

第80章 活在自己的眼光里

一个中文系的学生写了一篇小说,就找到了一位作家帮忙来给指点一下。但由于作家当时正患眼疾,所以只好由这个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念给他听。当学生读完了全部的内容后,听到作家问他小说是否已经结束,语气中好像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学生感到很得意,便接着胡乱地念下去。可等到他觉得应该就此打住时,作家似乎又流露出一种遗憾的情绪,询问他作品是否真的已经结束,于是难以抑制兴奋之情的学生就再一次地顺嘴念下去,直到作家在接到了一个电话后准备出门而去才算罢了。

临别之际,当学生询问作家自己的小说究竟写得如何时,这位作家不禁哑然失笑,然后告诉学生,其实他的作品早就该在自己第一次问他是否结束的时候收笔,只可惜接下来的东西败坏了文章的整体,所以这篇小说的最大弊病就在于当断不断,少了内在的自制力。

学生当然无言以对。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与那个学生相类似的人还有太多太多。他们总是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用别人的价值观来看待自己,努力地想去扮演一个完美主义者的形象,而这么做的目的,当然还是给别人看的。在这些人的眼里,处处是别人的要求、别人的标准,却惟独忘了自己的存在意义。

曾经有位做律师的朋友就对我说起过他们这一行业里的一些怪现象:不管你的名气是大是小,更不管你的业务水平是高是低,只要你是个做律师的,你就必须成天的西装革履穿戴整齐,用名牌的办公用品,抽最高档的香烟,而且还要租用一个装修豪华的写字楼,这就是一个律师的“面皮”,这就是这一行业里人人都必不可少的排场问题。虽然很多人也觉得这纯属多余,可一旦真的事到临头,大家也只好这样去做。

也许对于律师这个很多人既羡慕又不熟悉的职业来说,外在的形象和包装真的能与经济效益发生直接的关系,这种所谓的排场问题也的确能够直接地转化为生产力,可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律师而言,为了树立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就把自己弄得身心俱疲,甚至因此而耽误了正常的业务和工作,那就真的得不偿失没有意义了。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在朋友聚会时为了所谓的“面子”问题就抢着付账,或是在工作之余为了显示自己的大方和情谊,就胡乱地邀请同事吃喝游戏,以至于经济上常常是入不敷出,可脸面上还要强颜欢笑,这些都是“活在别人眼里”的最突出的典型事例。而这样做的目的也并不复杂,只是为了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只是为了追求一种所谓的尊严上的完整和心理上的慰藉。在民间对这种态度和做法有个很贴切的比喻,叫做“打肿脸充胖子”,而实质上呢?就是为了在别人的眼中树立一个完美而高大的形象而最终迷失了自己。

其实,仔细地想想,这样的态度真是何苦又何必,这样的做法也真是徒劳无功缺乏意义。说到底,每个人真正关心的只有自己,谁还会真的在意你的一个笑脸或是一桌酒席?

活在自己的眼光里。只有这样,你才可能是快乐的。也只有这样,你才可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