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想通了就快乐
12940000000073

第73章 吃苦更该趁年少

有这样一个故事,看过之后让人记忆深刻:

一位好心人把他在树上发现的一只活蛹带回了家,想看看蝴蝶是如何破茧而出的。几天后,蛹终于破了,可里面的蝴蝶却始终无法挣脱茧的束缚,几个小时过去了,情况依旧如此。于是这位好心人决定帮助可怜的蝴蝶,就拿起剪刀除去了包在它外面的茧。可这只蝴蝶却因此落得个身躯臃肿、翅膀干瘪的结局,不仅完全飞不起来,而且没过多久就死去了。

为什么好心人的好心反而事与愿违?为什么借助外力得以解脱的蝴蝶反倒会死去?在这个故事的结尾部分,讲故事的人给出了问题的答案:破茧而出是蝴蝶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没有经过这种痛苦的挣扎,蝴蝶的翅膀就不会变得强壮,当然也就不具备生存的能力。

蝴蝶的成长需要磨难,而人的成长也同样需要磨难。没有经过痛苦的挣扎与挫折的考验,一个人将很难做到在未来的人生中从容地面对可能出现的风风雨雨,直至取得最终的辉煌与胜利。所以先秦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才会发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人生感叹。在磨难中学会生活,在吃苦中逐步成长,这不仅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更是我们走向事业成功的惟一道路。

举世闻名的大文学家高尔基,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11岁起就开始给资本家当徒工,正是这种令普通人难以承受的苦难童年给了他对于人生的深刻认识,使他拥有了别人所不拥有的深厚的生活阅历,这些经历都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另一个同样真实、却有着截然相反的结局的故事,也从另一个侧面为我们带来了足够深刻的启示。故事发生在日本的一个年轻人身上。学有所成的他,本来很有希望在国内一家大型公司的竞聘中胜出,可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被录用。消息一经传出后,年轻人顿感万念俱灰,竟然以自杀这种方式试图结束自己失败的人生,幸亏抢救及时才没有酿成最终的悲剧。后经重新核实,原来是他的应试成绩遭到了误判,而他实际上已经因为出色的成绩而被那家公司所聘用。就在大家都为年轻人感到欣慰的时候,得知了具体情况的那家公司竟又做出了解聘他的决定。至于理由,是该公司认为这样一个连如此微小的打击都无法承受的人,是绝对不会可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建树的。这就是故事的最终结局,年轻人虽然在考试中击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可他却在人生的考试中输给了自己。

人生不能缺少必要的苦难所带来的磨练,不仅是因为这种磨练可以铸造我们吃苦耐劳的坚毅性格和宠辱不惊的优秀品质,更是因为这种磨练本身就是我们成长和成熟所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它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同时也是开始越早受益越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懂得了这个道理,并且也自觉地开始了这种苦难的磨练。

吃苦更该趁年少。这是国外很多有识之士早就提出的一种理论,它的具体含义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自立于世的一种能力。也许这和国内很多家庭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可它的确是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家庭中都极为盛行的一种做法。

比如我们的近邻日本,就是从儿童时期开始,来着重培养孩子的吃苦意识和自理能力。很多的幼儿园也都选择从孩子3岁的时候就开始在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活方面来训练他们自己动手的能力。而在如今的美国,也经常会有一些家资富足的企业老板或是成功人士“弃”自己的孩子于不顾,让他们半工半读,或是干脆就自谋出路。而这些家长之所以会采取这种做法,其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受到苦难的磨练,懂得生活的艰辛,从而使孩子们知道应该如何去把握自己,如何在未来的社会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人们常说如果年长的人再去遭受苦难的磨练就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可却很少有人懂得如果年少的人没有经历过苦难的磨练也将是一件不幸的事情。虽然享受安逸快乐的生活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正常的想法和愿望,可如果只是一味地趋乐避苦,那么最终也不会永远地快乐下去。因为人生本来就是要在有乐有苦、苦乐参半的过程中渐渐完成的,没有谁会长久不变地苦,更没有谁能始终如一地甜。最初的甜也许会转化为最终的苦,而最初的苦也可能带来最终的甜。

既然生命里终究躲不开要去承受苦难的磨练,那么吃苦就更应该趁早,只有从小做起,在该吃苦的时候去吃苦,到了不该吃苦的时候才可能得到更大的幸福与甜蜜。这道理虽然说起来并不复杂,但要真正地把它做到实处,却需要很多父母真的能够狠下自己的心来。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