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想通了就快乐
12940000000046

第46章 追名逐利当适可而止

在眼下这个物质追求正在变得越来越强烈的商业社会里,追名逐利已经成为了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对于名利的追求要适可而止,不能过分执着。因为这种过分的执着非但不能为我们创造预想中的快乐和幸福,反而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造成一些严重的危害,甚至连赔上了身家性命也是有可能的。

早在春秋时期的历史中,就有过这种活生生的例子。

曾与“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一起同甘共苦过的范蠡,在越国最终击败吴国之后被任命为大将军。在世人看来,此时的范蠡本应富贵荣华风光无限,可他却偏偏辞去官职离开越国,彻底地销声匿迹了。据《史记》记载,范蠡先是去了齐国务农,后又移至陶地经商,并更名改姓陶朱公,安享余生,直至终老。

而与范蠡同样作为越国重臣的文种,却因为贪图名利,落得个完全不同的结局。

在越国击灭吴国后,曾经在沙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文种却依然选择留在越王勾践的身边,完全不顾范蠡对他做出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的忠告。虽然文种最后也称病辞官,可他却因为不愿放弃家乡的良田美景而继续留在了越国国内。由于他的功劳和威名实在太大,所以当奸佞小人诬陷他有兴兵作乱的企图时,早就想要除掉这个心腹大患的越王勾践也就借着这个机会,以谋反罪将文种处死了。

同样是居功至伟的朝廷重臣,可范蠡和文种的最终结局却一生一死迥然有别。归根结底,还不是因为他们在对待“名利”二字的态度和做法上存在着太多的不同。淡泊名利的得以快乐终老,而执着名利的却最终人财两空。范蠡和文种的不同,不仅是命运上的不同,更是人生境界上的不同。

实际上,古今中外很多有识之士,他们对于名利的态度和做法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始终怀着一份淡泊的心情来看待世间的名利问题。

第一个发现镭元素的科学家,正是我们所熟悉的居里夫人。由于她的这一重要发现为整个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英国皇家学会特地为此授予她一枚奖章。

然而,当居里夫人的一位女友在事后不久来到她家做客的时候,却看见那枚奖章正被居里夫人的小女儿很随便的拿在手中把玩。这位朋友很不理解,便向居里夫人提出质疑——为什么如此贵重的东西竟然随便地拿给孩子玩,要知道,那代表的可是一份极为尊贵的荣誉啊!

而居里夫人的回答就更是引人深思:“我只是想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荣誉这东西像玩具,你只能玩玩而已,千万不能太当回事,否则你以后就会一事无成。”

居里夫人看似清淡的一句话,却足以使我们重新思索和审视自己对于名利问题的原有态度和一贯做法。不可否认,追求名利确实是我们实现理想、完善自我的一种极为正常的方式,但这并不应该成为人生的全部意义所在。如果我们只把追求名利作为自己惟一的人生目标,过分地执着于此,那么就很有可能超出个人理智以及社会规范的限度。而一旦这样,人就会真的迷失自我,不再是名利的主人,而要变成它的奴隶了。

追名逐利当适可而止,这不只是一种选择,更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你将会变得更快乐。

有礼走遍天下

一位抄近路归家的绅士刚刚走上一座独木桥,便遇到一个迎面而来的妇女。礼貌的绅士立刻转身回到桥头,先让这个妇女走了过去。

当绅士再次走上了桥并到达中间地带的时候,又有一位挑柴的樵夫迎面而来,于是他又再次转过身体回到桥头,把路让给了樵夫。

最后一次,这位绅士等到独木桥上的人一一走过,这才急匆匆地向着对面快速走去。

可就在他即将到达对面桥头的时候,却偏偏遇上了一个要去赶集的农夫。

这一回,绅士再也不愿折回头去了,他坚持要先走过桥去。而那个农夫却不像绅士想像中的有礼,他始终就是不肯转回身去,为绅士让出路来。

于是,两个人就这样站在桥上争来吵去,一直吵了很久也没分出个对错高低。

这时桥下来了一艘小船,船上是一个四处游方的僧侣。而争吵得面红耳赤的这两个人,自然也想到了要请他来评评理。

听完了这两个人的陈述,僧侣先是对农夫说:“既然你急着要去赶集,那就应该先给走到这里的绅士让路。他只是差了这么几步,只要他一过去,这桥也就属于你了。要是你能够这样做的话,想必现在你已经在集市里逛了很久啦。”

僧侣接着又对绅士说:“既然你已经给那么多人让过了路,那么再让农夫一次又能怎样呢?要是你能够这样做的话,恐怕你也早就到家啦。就算是因为过桥耽误了时间,但最起码还能保持自己的风度教养,这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嘛。”

人人都有“自我”,人人也都为“自我”。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而“礼”的好处也就在此。能够坚持自己的“礼”,也就是满足了他人的“自我”意识,于是路就自然让开了,事情也就自然好办了。当然在所有这些表象的背后,是你自己的最终目标的实现。

这难道不是比争吵更好的一种结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