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好奇者的经济学
12936200000001

第1章 引言

经济学的一个标准定义是:一门研究如何分配及使用稀缺资源的学科。这个定义很准确——假如亚当和夏娃从未离开伊甸园,他们就永远用不着经济学家了。然而,这个解释过于乏味、抽象,激不起人们学习经济学的热情和兴趣。19世纪后期伟大的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用朴素但更为迷人的语言来描述经济学,他说,经济学可以说是对人们维持生计的日常事务的研究。任何具有正常好奇心的人都会或者说都应该乐于对其加以了解。这本书来源于沃尔夫冈·许雷尔教授的一个想法,即让一群十分杰出的经济学家——准确地说是诺贝尔奖得主——为那些即将开启学术生涯的学生们提供一些他们认为有趣、实用而且能够进行有效思考的问题。无论许雷尔教授还是我们,都希望这本书能吸引一部分读者(无论他们的职业是什么)去学习经济学:或者是进行专门研究,或者是作为普通人发现这些问题既有趣又重要。

从目录便可看出,所谓的“维持生计的日常事务”涵盖的活动范围非常之广。埃里克·马斯金探讨了选举计票的多重方法;罗杰·迈尔森则从更宏观的层面对政治进程问题进行了思考。这些内容怎么会在经济学的范畴之内?让我来给你一个合理的解释。

如果我们将经济学追溯到亚当·斯密的时代(尽管他之前还有很多先驱),可以发现,这门学科是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扩张而成长的。所以自然而然的,提起“日常事务”,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一个由许多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体相互往来所构成的市场,这种往来是通过新兴的市场价格手段而非交易双方的讨价还价得以实现的。事实证明这种思维颇有成效。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于供给、需求和定价等问题的大量阐述。这正是经济学的主要议题,在所有经济学教材里都会看到。

然而,有些市场只有极少数的参与者。这种情况有可能是自然形成的,也有可能是因为个体开始形成同业联盟(卡特尔)、贸易协会及工会等团体。经济学家们迟早都会开始思考一些意在影响其他竞争者而非单纯体现个体差异的战略行为、行动及交流。博弈论一直是首选方法,而且如今成为了经济学宠儿(本书中约翰·纳什的章节对其进行了阐述)。这一趋势有一个副作用,就是使得经济学家们尤为重视制度的安排和管理对决策动机造成影响的过程。由此进一步自然延伸就产生了政治经济学,它系统地将经济政策纳入了对经济体系进行分析描述的主体部分。经济事件影响政治行为,而政治行为也会影响经济事件。

此外,经济学中还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趋势:经济学家们从对个体市场的细致研究转向了更为广泛的议题。市场经济往往受制于普遍的集体性(aggregative)变动,其常见形式有不规则波动、相对较有规律的商业周期以及经济增长率的变动。除此之外,个体交易者所面临的主导环境往往时好时坏。这推动了另一个经济学分支——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它致力于研究市场经济的集体行为。当然,宏观经济学还研究集体行为如何与微观经济学的制度、规则相关联。本书的许多章节——包括保罗·克鲁格曼、芬恩·基德兰德、弗农·史密斯和迈克尔·斯宾塞的章节——都属于此类。由于宏观经济上的危机引起了普遍且棘手的失业问题,因此,同时作为整体波动的因和果的劳动力市场得到了经济学家们的特别关注(详见彼得·戴蒙德和戴尔·莫滕森的章节)。

在经济学这门学科中,宏观经济学常引起争议,原因至少有两个:其中存在许多利害攸关的因素,而且经济的潜在事实相对变化较快。例如,显而易见,全球都已经开始意识到金融活动数十年来的异常激增可能会为整个经济带来严重的甚至灾难性的后果。宏观经济学对这一现象的跟踪研究尚不够充分,但可以确信的是未来这一学科将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当今世界两大央行——欧洲中央银行与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以及许多规模较小的央行的首脑都是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这绝不是巧合。

经济本身有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功能意义上的变化,这为经济学注入了活力和刺激。有一位评论家曾经抱怨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改变想法过于频繁。关于此事甚至还有一些笑话。据说凯恩斯对此的回答是:“事实发生变化时,我的想法也会改变。换了您会怎么做呢,先生?”经济活动的大规模金融化就是这样一种变化。纵观历史还有其他变化:一个是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型,另一个是所谓的人口统计转型。低成本、低门槛的互联网信息的激增可能会成为第三个变化。如果这真的成为现实,那么个体市场经济学的部分内容将会被改写。一直以来标准的假设都是,所有经济参与者都共同享有关于价格、质量、可用替代品等等的同样信息,通常是完整的信息。近些时候,大量有趣且重要的研究对信息不对称的后果进行了检验——例如,某件商品或某项服务的销售者可能比任何潜在买家都更了解产品的特性。毫无疑问,这会改变市场运作模式及其带来的利益。也许互联网会让现实世界更接近经典假设里的情况,也许不会。这可能取决于互联网经济学本身。

本书的部分章节还阐述了私人和社会生活中可以用经济学工具进行分析的其他方面。威廉·夏普分析了我们每个人的退休收入问题,这个问题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而显得更加急迫。奥利弗·威廉姆森考量了一度为我们所忽视的决策成本会给企业内部组织及产业结构带来怎样的影响。我自己的文章则专注于一类特定商品——自然和环境资源——及其所带来的特殊问题,进而讨论社会对这些资源的使用分配问题。

由十二位作者写就的区区十二篇文章,当然不指望能覆盖整个经济学领域。本书中没有关于国际贸易的篇章,没有研究贫困和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问题,没有对金融市场及其与“实体”经济的互动进行分析,同时也未能涵盖税务及更广泛的公共部门的经济问题。这些以及其他很多议题都是经济学研究和教学里的活跃分支。经济学真的无处不在。

还有一些关于经济学的内容是未来的经济系学生需要了解的,因为它是整个经济学学科氛围的一部分,在大学、智囊团、金融机构、商业公司及政府部门中都得到了体现。经济学关注的最主要因素,在于价格和数量,或者(例如收入)可以以价格和数量的形式体现。这些当然是数字对象,运用于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最近数十年来大规模数据收集活动激增,其中大部分是由政府机构组织的,但同样不乏私人研究机构的参与,包括对个人和家庭的特征及行为的观察。(说到最近的进展,信用卡的普及和网购的增长趋势使收集个体零售交易的海量数据成为可能。)在人们想回答的问题中,大部分问题本身已经被量化。价格对购买行为或利率对储蓄决策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每个家庭在照顾孩子、老人或残疾成员上投入了多少时间和金钱?因此,计量经济学——一门将统计学方法应用到经济分析中的学科——成为了经济学家们工作和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样一本书所能做的充其量是让读者一窥“经济学家到底在做什么”。从近年的历史中我们知道,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时好时坏。当经济运转不良时会出现长时间的煎熬期,对大量无辜的受害者造成损失。经济衰退结束后仍会有许多欠考虑的观点横行一时,很多看法甚至像是从外星球来的。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根本目的是为大小经济问题提供条理清晰的推理以及系统性的观察(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思维上的乐趣)。

罗伯特·默顿·索洛

莱克星顿,马萨诸塞州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