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拯救独生子女
12911700000013

第13章 重视母亲在家庭中的作用

母亲是一个伟大的称谓,也是一个伟大的人。欧洲曾有这样一句谚语:“母亲是孩子未来命运的创造者。”中国古代也有这样的古语:“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我们应该重视母亲的作用,让孩子从一开始就接受一种成功的家庭教育。

你是一个好妈妈吗?——对照好妈妈的标准反省自己

母亲,是世界上享有最高荣誉的人。母亲,缔造生命,抚育生命。女性从成为母亲的那一刻起,她的使命就立刻变得神圣起来。但是,如何对待这个使命,怎样更好地完成这个使命,对于所有的母亲来说,都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那么,什么样的妈妈是好妈妈呢?

一个周末,晚饭过后,儿子和妈妈坐在沙发上聊天。儿子问妈妈:“妈妈,我能问您一个问题吗?”

妈妈爽快地说:“当然可以。”

“嗯……”儿子有些犹豫,“那您可别生气,我问这个问题也没有别的意思。”

“哦?”妈妈一听,觉得儿子要问的似乎不是什么好问题,不过她还是等着儿子开口,并告诉儿子她不会生气。

儿子问道:“妈妈,您觉得您是一个好妈妈吗?”

虽然儿子装做一脸若无其事的样子,但是妈妈能看得出来他还是很在意这个问题的答案的。妈妈想了想说:“我觉得……我还算是个好妈妈吧,怎么?难道你觉得我不是个好妈妈吗?”

“勉强算是吧……”儿子说,“不过,我的同学都觉得您管我管得太严了,每天才让我上半个小时的网。大家说,和我在网上聊天的时间太短了。”

“你想说什么呢?妈妈是觉得总上网聊天对你没好处,其中的道理你肯定也明白。这并不能说明我不是好妈妈。”

儿子原本是想借这个话题多争取一些上网时间,一听妈妈的话,只好作罢……

故事里的儿子认为妈妈过于严格,不算最好的妈妈,妈妈则认为自己有义务教育儿子。其实,孩子和妈妈的内心恐怕各自都有一个关于好妈妈的标准。怎样的妈妈才算是好妈妈?相信也是很多妈妈都非常想要知道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杜保尔根据前人的理论以及自己的研究,曾经提出过一个现代好妈妈的标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其独立性,教他适应生活;注意孩子的情绪发展,使他保持愉快、满足、无忧无虑的情绪状态;帮助孩子在社会方面不断发展,给他提供玩具、学习条件和游戏伙伴,指导他游戏和学习;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提供各种心理刺激,培养他的阅读和计算能力;引导孩子理解事物,解答他提出的问题,让他懂得安排自己的生活;爱孩子,与他分享快乐,并对他的一切活动都感兴趣。

我们先不说这项研究结果是不是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但认真读一下这些条款就会发现,其实所有这些也的确是需要妈妈尽量做到的。让孩子幸福、健康、快乐地迈向成功,才是妈妈最终的教育目的。

那么,如何做才能逐渐成为一个好妈妈呢?

建议一:不要将权威总挂在嘴边

“我生你养你,我就是权威”,在许多妈妈的心中,这种想法一直都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实际呢?正是因为这种权威的存在,才使得很多妈妈不能很好地看清楚孩子的个性特点,也不能很好地综合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这样的妈妈也许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也许会强迫孩子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也许还会强硬地为孩子决定一切……

要想做好妈妈,首先还是要放下身段。妈妈的确是长辈,但妈妈同时也应该是朋友。如果一直都以俯视的态度面对孩子,那么也许会看不到他问题的真正关键所在,也许会错过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所以,妈妈要放下身段来,不要将权威总挂在嘴边,不要总以权威标榜自己母亲的身份。只有贴近孩子,深入孩子的内心,才能更了解他。

建议二:从女性的角度多贴近孩子的内心

女性在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会想得很多,关注的问题也更加细致。因此,母亲往往比父亲更容易发现孩子细小的变化。女性的温柔,又能很快使人消除紧张,所以孩子在母亲面前更喜欢撒娇。

妈妈不要忽略掉自己这个先天优势,要耐下心来,无论是与孩子沟通,还是对他的问题进行指导,都要多对他表现出温柔,关注他忽略的地方,这也能使孩子更容易敞开心扉。对于独生子女来说,妈妈的爱对他更是无比重要。女性的温柔体贴、细心关怀,对于孩子善心的培养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当然,这种贴近是要有限度的。因为有的女士尽管做了母亲,但她自己的内心却依然还是个孩子。她可能还会去和孩子抢吃的、抢玩的,在孩子面前对着丈夫撒娇,一副依然没有长大的样子。妈妈这样的形象,有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误导。

所以,妈妈既要贴近孩子的内心,同时也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从女性的角度去培养孩子的各种品质与美德。

建议三:多与孩子的爸爸交流

在许多家庭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妈妈的作用似乎被放大了许多。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妈妈比起爸爸来似乎更有说服力。孩子的学习、能力培养、内心的情感沟通、知识问题的解答,似乎每一位妈妈都变成了全能。

但实际上,男性和女性看问题的角度以及思考方向都会有所不同,对待问题,妈妈也许更倾向于尽快解决,但爸爸可能更倾向于如何解决;对待困难,妈妈也许会考虑孩子会不会受到挫折,而爸爸也许会鼓励孩子勇敢超越。

所以,妈妈要多与孩子的爸爸交流,要给孩子的爸爸教育孩子的空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妈妈的柔,也学会爸爸的刚。只有刚柔并济、优劣兼顾地对待问题,才能想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建议四:不要掉进标准的框框里

孟子的母亲是好妈妈,因为她为了让孟子有好的成长环境而不惜三次搬家;岳飞的母亲是好妈妈,她一腔热血,要求岳飞一定要尽忠报国,甚至忍痛在岳飞身上刺字;迈克尔·乔丹的母亲是好妈妈,她培养乔丹爱劳动的习惯,鼓励他实现梦想,教育他做事要有自信,这才孕育出了历史上最伟大的篮球运动员;知心姐姐卢勤是好妈妈,她不仅是一个孩子的妈妈,还是很多孩子的妈妈……

如此数下去,太多的妈妈是好妈妈,太多的人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使孩子成才。因此,妈妈不要掉进那个所谓的“好妈妈的标准”的框框里。妈妈需要做的,是和所有的这些妈妈们一样,把握一个最基本的道德原则,然后找到自己孩子的特点,针对自己孩子的个性,实行一套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自己也才能成为孩子心目中的那个好妈妈。

推动摇篮的手是拯救世界的手——好妈妈责任重大

家庭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在《写给年轻妈妈》中说过这样一段语重心长的话:“如果一个社会的公民没有责任感,这个社会很难有凝聚力;一个国家的下一代没有责任感,这个国家永远不会有希望;一个民族的母亲没有责任感,这个民族注定要灭亡。”这话说得虽然很严肃,但却一针见血。

妈妈能不能将孩子教育好,的确是可以影响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的。妈妈如果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责任,那么孩子的未来就是成功的;否则,到头来孩子的怨恨也许会让妈妈都难以承受。

曾经有一名罪犯,被判处了死刑。临刑前,他对监刑人员说,想要再吃一次妈妈的奶。监刑人员念他马上就要离开人世,于是答应了他。哪知道,这名罪犯竟然一口咬掉了妈妈的乳头!他哭诉着、怨恨着妈妈,说她看见他小时候偷别人的东西不但不管教,反而还夸他“能”。正是妈妈的教育不力,才使他滑进了罪恶的深渊。

还有一名罪犯,也是被判死刑。临刑前,他的妈妈被特许到看守所去看望他。妈妈因疼爱儿子,扑到了儿子的身上。但这名罪犯一张口,竟咬掉了妈妈的一个耳朵,他满嘴鲜血地将耳朵吐到了地上,然后恶狠狠地对妈妈说了一句话:“我恨你!”

原来这名罪犯是一个独生子,父母对他娇生惯养,有一点事就出面护着他,他凭借着父母的保护,一直称王称霸,最后他的胡作非为终得报应,被判死刑。

这是两个让人看了内心发冷的案例,妈妈爱孩子,的确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如何爱才算爱得正确,如何爱才是真正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却需要所有的妈妈深思。

看看我们现在的很多妈妈,似乎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著名母亲教育专家王东华老师曾在《发现母亲》一书中写道:“我们母亲从不让别的同事冒犯一句,可却将孩子当成出气筒;我们母亲在商场多被盘问几句都认为是侮辱,可在家里却天天训斥孩子;由于使用化妆品不当,或美容手术中的小小失误,我们母亲不惜对簿公堂,可自己打麻将让不懂事的孩子被开水烫伤乃至毁容却无半点愧意;为了一丁点的损失便要索赔,可由于自己的不慎让孩子致畸、致聋,我们母亲却反过来怪罪孩子、歧视孩子乃至抛弃孩子……”

妈妈们需要好好想一想了,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自己有没有尽到一个妈妈的责任?都说“推动摇篮的手是拯救世界的手”,妈妈这个身份,意味着爱的同时也意味着责任。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就要让他健康快乐,就要让他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他不但要为自己负责,也要为他人负责,要做出贡献,要是一个好人。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妈妈的教育投入理应更加专一。身为妈妈,就要用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只要愿意努力,孩子会成为好孩子,妈妈也一定能成为称职、负责的好妈妈。

建议一:开发孩子的情感

妈妈的一大责任就是帮助孩子开发他的情感。很多妈妈总是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但却忽略甚至完全忘记了对他情感的培养。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情商要远比智商重要得多。

一位妈妈就曾经很幸福地与人分享她的教女经验:

女儿一出生,我就开始对她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在她小的时候,我抱着她,和她说话,给她唱歌,让她听优美的音乐,给她看漂亮的图画,而且还声情并茂地给她读儿歌、讲故事。我努力让她看到人世间的真善美,让她从内心向往美好的事物。

女儿慢慢长大,开始上幼儿园了。她小时候接受的那些情感教育的作用很明显地显现了出来。在幼儿园,她知道帮助老师收拾玩具、为别的小朋友分发糖果;有时候在外面看见别的孩子对妈妈大嚷大叫,她就会跑过去说:“你不能这样和妈妈说话。”在家里,她看到爸爸穿了新衣服,会说:“爸爸太帅了!”当她听到我唱歌的时候,也会热烈地鼓掌……

我的女儿知道尊重别人,懂得欣赏别人,更知道感恩,幼儿园的老师和我家邻居都夸奖她是个懂事的孩子,我感到非常欣慰。虽然她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小事,日后也许不一定能成什么栋梁之材,但只要具备了这些良好的品质,我相信她就会活得快乐,也会活得有价值。

我们佩服这位妈妈的智慧,她及时开发了孩子的情感,让她成长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这些情感在她的未来将有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建议二:引导孩子的兴趣

妈妈的另一个责任,就是引导孩子的兴趣。因为妈妈细心,而且也有耐心,所以妈妈也许能更容易地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一旦发现了,妈妈就要积极地去引导,让孩子的兴趣得以发展。

一位妈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发现,5岁的女儿对英语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与此同时,她也发现了一套很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学习英语的好教材。那套教材很贵,购买这样一套昂贵的教材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经济负担,但妈妈还是咬咬牙买了回来。

女儿5岁开始学习英语,6岁就通过了全国幼儿英语学习成绩测试K1级。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妈妈又经常带着她外出进行学习交流,她的很多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同时还开阔了眼界,也培养了勇气,她的性格也更加活泼。妈妈惊喜地发现,女儿无论在家人面前,还是在外人面前,都比一般同龄人显得更稳重而又不失活泼。

的确,在很多妈妈眼里,这是个“竞争的时代”,她们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类拔萃,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于是,她们强迫孩子学习所有她们认为有用的东西,可事实上,孩子却并不一定喜欢妈妈这样的安排。因此,孩子学得累,也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妈妈应该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根据他的喜好来满足他的要求,这样他才能学得更快、更乐。

建议三:教孩子学礼仪

妈妈也许不认为孩子小时候不懂礼算什么大事,有的妈妈甚至认为孩子一些没有礼貌的做法很好玩。可是,如果妈妈现在不开始教孩子学习礼仪的话,那么就会错过最佳的教育时机。当孩子长大后,便会因为不懂礼而受人指责。

礼仪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一个人知识少一些可以学,能力差一些可以培养,但缺少礼仪却会影响一个人的品德与成就。

所以,妈妈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就要注重教他礼仪。首先要让他懂孝道,让他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学会了孝道,他才可能发展其他的品德。然后,还要教他友爱兄弟姐妹、诚信待人、严于律己……另外,妈妈也要提醒孩子注重个人礼仪,保持自身清洁,保持良好的言谈举止。

妈妈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将这些礼仪全都教给孩子,并让他养成习惯。孩子只有成为一个懂礼的人,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立足。

建议四:时刻牢记母亲的责任

有的妈妈认为孩子小,不会懂得太多,所以在孩子面前的行为总是“肆无忌惮”:说谎、不守信用、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但殊不知,她的这些行为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也会被他模仿。一旦孩子学会了这些,他的个人道德就会败坏。

妈妈要时刻牢记自己身为母亲的责任,要时刻记得身后有一双眼睛在看着。无论在什么时候,妈妈都要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妈妈自己首先要尊老爱幼,拥有良好的品行;同时,要待人真诚,不用谎言欺骗;也要诚实守信,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其他人,都要说到做到;还要为人正直,不贪图小便宜……妈妈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自己的品质会得到提升,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熏陶。

好妈妈不只要照顾吃穿——只养育不教育就是失职

孩子的出生,对于父母来说是一件大事,对于妈妈来说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然而,也许是因为新时代的潮流影响,也许是因为初为人母,思想观念尚未转变过来,现在的许多年轻妈妈都对孩子生而不养。

上海市妇联等单位曾经发布过一个《京沪穗家庭隔代喂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年轻一代父母“只生不养”的现象非常普遍。

他们对2000户家庭曾经做过一个抽样调查,结果显示:49.9%以上的家庭,喂养和照看孩子都依赖于孩子的祖父母,这些隔代喂养家庭中,又有2/3的家庭在教养孩子上存在着分歧。同时,调查报告还显示,上海有超过65%的年轻父母,每天和孩子相处的时间甚至不足3小时。

而在青岛也有过一个类似的调查,其结果也发现,有很多父母在家庭中存在着重养育轻教育的现象,约有58.7%的父母总在孩子的日常起居上花费最多的精力,仅有32.8%的父母能坚持每天与孩子沟通谈心……

看到这些数据,不知道妈妈会有什么想法。太多的妈妈对孩子只生不养,许多孩子出生后接触最多的就是祖父母。而有的妈妈即便是亲自照顾孩子,也只顾着他的衣食住行,其他方面并不关心。许多妈妈似乎并不愿意在孩子身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她们都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我们只要给他提供最好的物质保证,他就能健康成长了。”

妈妈可以为孩子准备一切,表面看来,妈妈这样做的确是爱孩子的表现,生怕他受委屈。但实际呢?就如高尔基所说:“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的事情,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遗憾的是,很多妈妈却并没有掌握好这门艺术。

说到动物,它们爱孩子也并不只是单纯地喂孩子吃。比如,母猎豹在小猎豹成长的过程中,要教它学会捕食。母猎豹会抓一些小猎物,叼回来让小猎豹练习,让他学会扑食。母猎豹在自己捕猎的时候,也会让小猎豹在一边观战。当小猎豹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母猎豹还会将它推出家门,让它自己去外面闯荡成长。动物尚且知道如果只养育自己的孩子,不教它生存的本领,它可能就会被自然界淘汰掉,我们有些人为什么却认识不到这一点呢?

养育,只能让孩子的身体基本保持健康,但却并不一定能让他的心灵也保持健康;养育,只不过是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要求,他心理方面的需求却会被忽略,他的能力、德育的培养也会被忽略。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将不能独立生活,也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孩子的一生也许就此被毁,而他的某些行为可能还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妈妈只养育不教育,对孩子的伤害将是无穷的。所以,为了保证孩子能够真正健康成长,妈妈需要尽早纠正这种做法。

建议一:不要让孩子养成“贪图享受”的毛病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老师认为,我们的教育缺陷在于:过度地满足孩子,不让孩子受任何委屈。这很容易导致孩子不会等待,只追求享受,他的个性也会因此而变得越来越任性、冲动,不能克制、忍耐,爱攀比,爱慕虚荣。

如果妈妈对孩子只养育而不教育,孩子出现以上这些表现将会是必然的。因为妈妈养育孩子,无不是想要给他奉献最好的。而对于一些“富二代”来说,这样的表现更为严重。2010年5月28日的《河南商报》报道说,预计未来5~10年,将有300万民企迎来接班换代高峰,预计交接顺利的仅30%。大多数的“富二代”只享受到了妈妈最好的养育,却并没有受到妈妈最好的教育,他们的头脑中只有如何享受,并没有学会如何做人,也没有学会如何建立自己的事业。

所以,妈妈千万不要以爱为名义,将孩子当成宝那样供着,一定要让他了解到生活的艰辛。有条件的话,可以带他去看一看自己工作的环境,让他了解父母是如何辛勤工作的。或者,也可以找一个时间带他到大街上,看一看清洁工、送报员、交警、售票员等的工作,让他知道如果不工作,只贪图享受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

同时,妈妈可以让孩子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买菜、购买生活日用品、打扫卫生……通过这些小事,让他体会到劳动的快乐,让他知道只有劳动才能让自己生活幸福。

建议二:不要一心只顾着自己的工作

很多妈妈之所以重养育而轻教育,主要是因为她不会很好地协调自己的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这样的妈妈将大部分的时间都应用于自己的事业之中,忙于打拼,忙于应酬。她们认为,只要孩子生活上不受委屈,其他的事情一切都好说。

一位妈妈是一家企业的总经理,她有一个13岁的儿子,但是由于她平时都忙于工作,一直对孩子疏于管教,所以她的儿子每天满嘴打打杀杀,总是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小小年纪就总将“女朋友”挂在嘴边。后来,儿子因为打群架而被学校予以记过处分。这位妈妈无比担忧地说:“这样下去,说不定我儿子会做出触犯法律的事情来,我该怎么办?”

类似这位妈妈的问题,相信很多妈妈也考虑过,一边是事业,一边是孩子,如果不能合理协调,总是会顾此失彼。而现在,孩子的心理问题又越来越多,这其中包括社交恐惧、人格障碍、强迫症、网络成瘾等。细数过去,这些问题的根源似乎都与妈妈很少陪伴孩子、很少和他沟通有关。

因此,妈妈不要只顾着工作而忘记了自身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应该多花些时间陪伴孩子,多与他沟通,关心他的思想变化,倾听他的欢乐与烦恼。

建议三:少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提到养育孩子,许多妈妈都知道给他吃什么最有营养,给他穿什么最时髦;然而说到教育,有的妈妈的教育方法却简单而单一。

一项针对父母教育方法的调查显示,约有59.6%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说教式的,10.5%是打骂式的,只有29.9%是朋友式的。有21.3%的父母认为,纠正孩子的错误打一顿、训斥一顿或者把他关在家里不让出去,这样最有效。

太多的妈妈一说到对孩子的教育,无外乎就是训斥与打骂,认为这样就能让孩子学会他该学的、记住他该记的。可是,这种强硬的“教育方法”,只不过是一种警醒的方式,至于道理、意义,孩子却并不明白。于是,很多妈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某天打骂了孩子,他好上几天,但不久之后他就又故伎重演了。这就是简单教育方法的弊端。

另外,很多妈妈面对网络媒体以及社会环境对家庭教育的冲击,总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也不会选择。她们不知道现在的教育趋势,不了解孩子应该学什么、掌握什么。因此,尽管有的妈妈表面看上去对教育很主动,但效果却并不明显。

所以,妈妈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去了解教育方面的问题,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可以找一些教育类的书籍,学习参考好的教育方法;也可以找几个讲座,多听听教育专家的意见,看看自己是不是进入了什么教育误区,如果有,一定要及时纠正过来。

类似的方法还有许多,妈妈应该多掌握一些教育的方法,减少粗暴的打骂,多与孩子沟通,用最适合他的方式来对其开展教育。这样的教育才算是有成效的教育。

建议四:教育内容要尽量全面

说到家庭教育,妈妈必须了解这样一点:教育孩子不能只教育他好好学习课本知识,他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他的知识需要与能力相结合,智育与德育也要齐头并进。

依然是上面那个针对父母教育方式的调查,结果中还显示了这样一点:约有42.9%的父母把好好学习作为孩子的唯一任务,并不注重甚至忽视对其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从而导致了一些孩子道德水平低下,没有信仰,缺乏责任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所以,妈妈不要只将眼光放在孩子的课本学习上,还要让他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多看一看各类课外书,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以丰富他的思想;多让他动动手,让他的各项能力得到均衡发展;多让他学习礼仪道德,从日常小事中培养他的品德。

教育的内容绝非只是孩子考试卷上的成绩,他的思想、品德、能力也都要算进去。孩子只有各项“成绩”都达到合格,妈妈对他的教育才算得上成功。

要学着和孩子交流——交流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说教与训斥

2010年7月,杭州网举办了一次“塑造阳光少年,亲子互动能力工作坊”活动。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而父母们则要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

有一天,活动的组织老师让父母们做了这样一个游戏。老师邀请了20多位父母,他们都被黑布蒙住了眼睛,然后老师告诉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刚才自己坐过的座位。这些父母跌跌撞撞,有的摸到墙,有的摸到别人的座位上去了,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游戏结束的时候,老师说:“孩子对这个世界是一无所知的,就像你们被蒙着眼睛一样。你们在这里坐了这么长时间,听我讲了两个多小时的课,再让你们找尚且都找不到自己的座位,那么你们想想孩子们。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不过才几年,你们被我训斥动作慢,你们会反感,那么你们单方面地去训斥孩子,他们会有什么感受呢?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体会到他们的无助感?”所有的父母都恍然大悟……

由于对世界的未知,由于自身各项能力和知识的不完备,孩子会犯错、会失败,这个时候他是非常无助的,而他在此时最需要的,绝对不是妈妈的说教,更不是妈妈的训斥,而是和妈妈交流,让妈妈帮他分析他为什么错了,为什么会失败。

孩子往往都很敏感,当遇到问题时,他会彷徨,也会疑惑,他可能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错,他可能也不知道这样的情况该如何处理。这时候,如果妈妈训斥他,那么他也许会逆来顺受,也许会反抗心骤起。相反,如果妈妈能够很好地与他沟通,那么所有问题就都有可能顺利解决了。

一位妈妈曾经与人分享她的教女经验:

我女儿上5年级的时候,有一次重要的考试成绩非常不理想。她回家后一直闷闷不乐,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来,我和她说话她也没什么好气。但我没有简单地责怪她。

那天吃完晚饭,我叫她和我一起去散步,我从她喜欢的小狗开始说起,慢慢引到正题,并列举了很多名人类似的例子。我和她一起讨论、分析,最终让她明白,人的一生会有许多次考试,不能因为失利一次就灰心丧气,要充满自信、永不言败,这样才能继续勇往直前。

女儿的心结最后终于解开了,笑容重新又回到了她的脸上。

我们要学习这位妈妈的做法,与孩子双向交流,而不是单纯地从自我考虑,更不是只凭借猜测去自我臆断。妈妈应该充分考虑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尤其要考虑独生子女的特殊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孩子展开交流。

妈妈要一边讲,一边仔细观察孩子的反应,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让他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同时,妈妈也要让交谈的内容慢慢展开,由点到面、从小到大。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对妈妈讲真话,他真实的情感与思想才有可能自然而真切地流露出来,这时候的交流才能算是有效的。

所以,妈妈需要学会和孩子进行双向交流,这对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是有好处的,适当地让他释放思想,也有助于他的心理健康。而且,双向交流还能增进亲子关系。这样一个有效的教育方式,妈妈何不尝试一下呢?

建议一:给孩子说话的权利

孩子的话可能很幼稚,比如他会说:“妈妈,我长大了要赚很多很多钱,买好多好多玩具。”孩子的话也许很无理,他可能会说:“妈妈,我不就是推了同桌一下吗,老师为什么那么严厉地批评我?”而孩子的话也许压根就是错的,于情于理都说不通。但无论如何,妈妈都没必要训斥他。什么是交流?交互谈话,才能算是交流,妈妈要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权利,无论他说的是对的还是错的,让他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总好过妈妈自己的猜测。

因此,当孩子出了问题,妈妈先要压住自己的火气,允许孩子开口,允许他讲清楚他的想法以及那样做的原因,这样妈妈才能更好地对孩子的问题做出判断,才能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建议二: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

交流,除了要会说,还要会听,妈妈也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因为对于独生子女来说,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很多时候他都会习惯性地“唯我独尊”,他的话往往带有自己的思想。如果妈妈不仔细倾听,不认真思考,很可能就会错过他内心的思想变动。当妈妈没有认真听孩子说什么时,就不会知道他真正的想法。

倾听孩子的声音,首先要有耐心,不管他的话多么不可理喻,妈妈都要耐心地听他说完。同时,妈妈也要专心,如果心不在焉,势必听不到孩子的真心话,而在孩子看来,这也是妈妈对他的不尊重。另外,妈妈还要细心,不放过他说的任何一个细节,因为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当然,妈妈也要坚持自己的教育原则。妈妈要能听得出孩子想表达的意思,并听出他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便于更好地帮助他判断与解决问题。

建议三:和孩子讨论后得出结论

之所以要双向交流,归根结底就是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所以,这个交流一定要是讨论性质的,绝对不能成为妈妈的“一言堂”。有的妈妈可能说:“我也听他说了,我也找到症结了,这不就是我当初的判断吗?所以,他还是得照着我说的去做。”如果妈妈在交流之后依然是命令的口吻,要求孩子做什么不要做什么,那么之前的交流就被浪费掉了,孩子可能会觉得,反正交流不交流都是妈妈做决定,以后就不用和妈妈说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妈妈即使很快得出了结论,也不要直接批评孩子或者命令他该如何做,而是依然要用商量的口气,引导他自己说出解决的方法,让他自己监督自己。这种讨论后共同得出的结论,才会使孩子心服口服,而且由于是他自己得出的结论,一系列的解决方法也将更贴近于他的实际情况,问题的解决也会更加迅速与轻松。

建议四:选对交流的时机

这里说的交流时机包括两点,一是要考虑孩子的情绪与心理因素,二是要考虑交流的时间与场合。

妈妈要注意,第一点非常重要。其实,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之下,很多独生子女背负了太多人的希望,所以他的压力非常大,而压力一大,自然就会有情绪。所以,妈妈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要能经常换位思考,体会到他的压力与情绪,根据他不同的情绪状态进行交流。妈妈只有以心换心,孩子才能对妈妈敞开心扉。

比如,孩子烦躁的时候,妈妈不能简单地去说教,要听他诉诉苦,分担他的忧虑;孩子开心的时候,妈妈也不要总是泼冷水,要能和他分享快乐。只有充分考虑孩子的情绪因素,妈妈才能和他以平等、自由的方式来进行交流,他才会将妈妈当成知心人。

至于第二点,妈妈也不能忽略。因为同样的沟通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也许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上小学4年级的琳琳期末考试考得不太好。假期中,琳琳和妈妈去参加了一次妈妈的同学聚会,聚会中大家说起了自己的孩子。结果,妈妈当着众人的面就开始说起了琳琳,说她考试成绩很糟糕。琳琳不服气,顶了几句嘴,妈妈立刻觉得没了面子,当时就训斥了她几句,琳琳委屈地大哭起来。

后来,琳琳好久都没和妈妈说话,她觉得,妈妈一定不爱她,总揭她的短。但妈妈同样很生气,认为自己这样为琳琳好,她居然不领情。

琳琳的妈妈需要冷静思考一下了,其实和琳琳交流学习问题本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内容,但是,她却没注意到场合,这种情况下的说教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她产生抵触情绪也是必然的。

孩子慢慢在长大,他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思想也在一点一点地成熟,他的自尊心也会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强。因此,妈妈与孩子的交流一定要注意场合,比如,不要在人多的地方训斥他,不要在熟人面前揭他的短,等等。

妈妈只有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才能帮助他顺利解决问题。

注重学习但不能急功近利——成绩不是一天能提高上来的

2001年6月26日的《都市快报》报道说: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现有的3亿中小学生之中,被老师和父母列入“差生”的学生已经达到了5000万人。也就是说,平均每6个学生之中就有一个“差生”。而这样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呢?学习成绩。

看到这样的数字,相信很多妈妈都会感到非常头疼。在很多妈妈的内心,孩子的学习问题就是块心病。毕竟,在她们看来,学习是孩子最为重要的事情。如果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很差,那么这个孩子不仅在家人的眼里一无是处,似乎在所有人眼里也都无可救药。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如果孩子的成绩很差,也会让妈妈在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的确,学习很重要,学习差的孩子需要提高成绩,这本也无可厚非。但我们要说的是,许多妈妈看待孩子的学习,有些急功近利了,她们无不期望孩子的成绩能够像坐了火箭一样,一步登天。这种过分着急的期望,往往有可能产生反效果。

有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2010年5月26日下午,一个9岁的男孩像往常一样由妈妈从学校接回家。走在路上,妈妈说起了他成绩不好的事情,数落了他几句,男孩开始与妈妈顶嘴。妈妈认为孩子越发不服管教,于是就扬手要打他。哪知道,男孩扭头向公路桥北侧的河边跑了过去,一下子就从一米多高的护河墙低洼处跳了下去。幸好,路人及时报警,众人合力才将他救了上来。

后来,熟悉他们的居民反映,男孩一家是去年从外地搬来的。也许是因为刚转学,环境不适应,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没有达到妈妈的要求。

看到这样的故事,我们不禁为那孩子捏了一把汗,如果河水很急,众人没有救起他来,那么年仅9岁的生命又该如何挽回呢?这位妈妈是不是也该好好思考一下了呢?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单凭打骂能让他的成绩提高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正是因为妈妈的“急功近利”,才出现了那惊险的一幕。

这个事例应该给所有的妈妈敲响警钟:督促孩子学习,也要讲究方式方法,错误的方法是不会产生良好效果的。而且,妈妈自己先要学会控制好急躁的情绪,孩子的学习也和盖楼一样,再高的楼也必须一层一层地建。对于孩子的学习,妈妈仅仅催促、逼迫、打骂,绝不可能解决问题。

面对孩子“惨不忍睹”的学习成绩,妈妈不必太心急,可以尝试下面的几个建议。

建议一:找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症结所在

小艺上6年级了,是班上的“差生”。一次,老师从她的周记本上发现了这样一段文字:

爸爸离开家已经有两年了,他不要我和妈妈了。他没有离开家的时候,天天晚上都和妈妈因为一丁点的小事吵架。他们每次吵架,我也想去劝,可是他们都是大人,怎么会听我的话呢?每天晚上,我都听着他们吵架的声音,心里很害怕,根本无法安心写作业。我也想好好学习、好好写作业,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我做不到。

爸爸走了以后,妈妈的脾气更坏了,她一天到晚都死盯着我,总是骂我。有一次,我数学考了55分,老师批评我我就已经很难过了。可是回到家里,妈妈又骂了我一顿,说我笨,不争气。那天晚上,我哭得很厉害,很想爸爸。

不过后来,我不及格的次数越来越多,到了现在也就无所谓了。我现在不想上学,反正我也学不好……

后来,老师将小艺的周记本拿给小艺的妈妈看,妈妈盯着那段文字,久久都没有说话……

看到这样的文字,妈妈难道还忍心去责骂孩子吗?那些总说自己孩子学习不争气的妈妈,难道就不应该反思一下吗?孩子为什么会学习不好?他的成绩为什么总也上不去?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妈妈如果找不到那个确切的原因,再多的打骂也只能适得其反。

所以,妈妈看到孩子的成绩之后,先不要急躁,要通过沟通来了解孩子成绩差的原因。在搞明白真正的原因之后,再针对不同的原因去帮助孩子纠正之前的错误,如果是孩子粗心,就要帮助他培养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如果是他对所学知识理解有误,就要帮助他将落下的知识点补充完整;如果是他的学习方法出了问题,就要帮他重新认识学习,让他找到适合自己的好方法;而如果是妈妈自己的毛病,妈妈也要及时改正;如果是家庭的问题,妈妈要和孩子的爸爸一起协调解决。妈妈一定要针对具体原因给予孩子帮助,否则不明原因的说教将会激起他内心的叛逆,他的学习成绩有可能再也不会提高了。

建议二:让孩子以成绩好的同学为榜样

有的妈妈经常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做比较,总是说别的同学成绩多么好,自己的孩子如何笨。这样的比较势必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根本不会帮助他有所进步。

其实,如果别的同学学习成绩好,妈妈不用比较,完全可以让孩子以他为榜样。妈妈可以鼓励孩子多接近这些同学,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思路。这样,孩子的学习就有了动力,他就能时刻将榜样放在心间,并努力拉近自己与榜样的距离。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千万不要贬低孩子,不要说类似于“你看某某学习多好,你太笨了”的话,否则孩子就会产生自卑或者抵触的心理。妈妈一定要用鼓励的口气激发起孩子的自信心,让他自觉地重视起学习来,使自己的成绩得到提高。

建议三:让孩子循序渐进地提高成绩

孩子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妈妈要通过和孩子的交流沟通,了解他的学习状态,了解他的思想,看看他哪方面的能力有欠缺。过后,要根据他的能力水平以及知识掌握程度,帮助他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与目标。同时,妈妈也要帮助孩子找到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良好的方法也能帮助他的成绩循序渐进地提高。妈妈要告诫孩子,不要照搬他人的学习方法,要借鉴好的学习思路,结合自己的特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子。

妈妈可以帮助孩子将学习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有一个小目标,让孩子不断地向着小目标努力,成功后再向着下一个小目标继续努力。这种“努力—成功—再努力—继续成功”的学习模式,将能带给孩子动力,让他不会觉得枯燥,也不会觉得困难重重。妈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耐心,因为一蹴而就的事情几乎是没有的。

建议四:无论多小的进步也要给予孩子鼓励

如果一个孩子上一次考试考了90分,这一次考了100分,相信所有妈妈都会夸奖说:“你真棒!这次比上次进步了!”但假如一个孩子上一次考试考了40分,这一次考了55分,相信很多妈妈此时不会给孩子鼓励,一定会说:“怎么又不及格?你没救了!”

其实,从90分到100分,与从40分到55分,其本质是没有太大差别的,都是孩子的进步。无论多小的进步,妈妈都要给予鼓励,这样孩子才能有信心继续前进。相反,如果只因为孩子成绩太低或者进步太小就不鼓励他,甚至训斥他,他的成绩将永远不可能有大的飞跃。

对于成绩差的孩子,妈妈要帮他继续寻找学习上的不足,每一次改正一个不足,就是孩子最大的进步;而对于成绩好的孩子,妈妈也要提醒他再接再厉,告诉他学习是没有终点的,不能躺在已有的成绩上睡大觉,要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