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孕妇饮食与生活
12911400000030

第30章 怀孕第三月(4)

从营养学角度看,罐头食品在生产过程经过高热蒸煮杀菌的工序,使这类食品,尤其是水果、蔬菜类的营养成分有很大损失。因此,在孕妇超出日常营养素需要量时期,还是以多吃新鲜食品来增加营养素摄入量为好。为了母体和胎儿的健康,妊娠期间不宜多吃罐头食品。

补充维生素D

孕期如不注意膳食的合理性,很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症,孕期补充维生素D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1)参加户外活动,多接受日光照射;

(2)注意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蛋类、豆类及动物肝脏;

(3)妊娠3个月以后,应加服钙剂和鱼肝油;

(4)原有骨质软化症或维生素D缺乏者,怀孕前要积极治疗;

(5)孕前或孕期要积极防治各种感染性疾病、慢性迁延性疾病及其他与妊娠有关的病症。

补充锌元素

锌元素是人体内重要的微量元素,关系到50多种酶对人体的作用,如果孕妇严重缺锌,那么她生下的婴儿发生畸形的几率就大大增加。缺锌还可阻碍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影响胚胎的生长发育,这可能是引起畸形的重要环节。缺锌孕妇分娩的婴儿可发生先天性畸形,如无脑儿、脊柱裂、软骨发育不全、软骨发育不良性侏儒、尿道下裂、隐睾等。有资料统计,由于缺锌造成流产及死胎较为多见。

补充铜元素

人体中铜的含量约为80毫克,含量虽然不高却参与了许多酶的生成,体内的铜,部分以血浆铜蓝蛋白的氧化酶形式存在于血浆中,这是一种多功能的氧化酶,它可促进铁在胃肠道内吸收,进而制造血红蛋白。孕妇缺铜将影响胚胎及胎儿的正常分化和发育,导致先天性畸形,表现为胎儿的大脑萎缩、大脑皮层变薄、心血管异常、大脑血管弯曲扩张、血管壁及弹力层变薄,并可导致孕妇羊膜变薄而发生胎膜早破、流产、死胎、低体重儿、发育不良等各种异常。

补充碘元素

碘经过消化道进入人体血液后,大部分以甲状腺球蛋白的形式贮存于甲状腺中,以保证腺体有足够的原料合成甲状腺激素输送到全身,以满足新陈代谢的需要。妊娠期间,胎儿一天天在生长发育,碘的需要量也在增加。在胚胎12~22周,正是大脑和神经形成的特定时期,若碘元素及甲状腺素缺乏,则会造成大脑皮层中主管语言、听觉和智力的部分不能得到完全分化和发育。出生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聋哑、痴呆、身材矮小、痉挛性瘫痪、智力低下、小头、低位耳等畸形。

六、流产与保胎

流产的类型与防治

常见的流产共有6个类型。

先兆流产

妇女在妊娠28周前出现阴道流血或下腹痛,子宫口未开,妊娠产物未排出,有希望继续妊娠。孕妇应卧床休息,禁止性生活,阴道检查要轻,根据病情酌情使用对胎儿危害小的镇静药物,要给孕妇精神安慰,解除思想顾虑,保证生活有规律,加强营养,再根据辅助检查结果针对病因治疗。

不可避免流产

不可避免流产多半由先兆流产发展而来,此时阴道流血增多,腹痛加重,羊膜破或未破,宫口已扩张,诊断明确后应立即将胚胎及胎盘组织清除。

不全流产

指部分妊娠物已排出体外,尚有部分残留在子宫内,一般都是不可避免流产发展而来,此时由于子宫内有残留物,子宫不能收缩,以致流血不止,甚至出血过多而休克。诊断明确后应立即刮宫,必要时补液、输血、抗菌素预防感染。

完全流产

妊娠物完全排出,一般不需特殊处理,排出物必须检查。

过期流产

指胚胎在子宫死亡已超过2个月但仍未自然排出者,诊断确立后需尽早排空子宫。过期流产,由于胎儿死亡,胎盘释放凝血活酶人血循环,易发生凝血机能障碍,导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习惯性流产

自然流产的次数达3次以上(包括3次),时间既可在同一妊娠月,也可不在同一妊娠月,流产临床特征与一般流产相同。这类流产要查找原因,针对病因治疗。常见病因有黄体功能不足、精神因素、垂体功能不足、染色体异常、精子缺陷等。

正确对待自然流产

自然流产是相对人工流产而言的,资料统计,自然流产率为15%~20%,实际上,自然流产要比统计的要高。有的孕妇虽只表现为是一次“月经延期”或“经血过多”,但实际是曾有过精卵结合,只是其发育不正常,不可能发育成正常胎儿。这种早期不正常孕卵的排出,称为妊娠废物排出。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然筛选现象。正是由于这种大量的自然流产而减少了先天性畸形的发生。

从优生学的观点来看,50%~60%的早期流产因染色体核型异常而发生的,另一部分为胎儿畸形不能正常发育而形成的流产。这种流产是人类自身的一种重要的自然淘汰,是去劣存优的一种自然生殖选择,因此说对自然流产没有必要抱有遗憾心理,而是应该在未受孕前或再受孕时及受孕后尽量避免不良因素的影响,以便按计划生育一个健康的婴儿。

反复流产的检查

在经历反复流产后,夫妇双方应认真查找一下原因,并且有必要去医院做一下系统检查,并配合医生做好有关的家族史及环境因素调查,以找出流产原因并对症治疗。一般来说,应做下列检查:

全身性疾病检查。甲状腺病、糖尿病、贫血、慢性肾炎、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均可导致孕妇流产。

染色体检查。夫妇一方染色体异常是导致胚胎染色体异常和自发性流产的重要原因。

妇科检查。子宫有无畸形,如双子宫、单角子宫、纵隔子宫、子宫腔粘连等,均可影响早期胚胎植入发生流产;有无子宫肌瘤,尤其是粘膜下肌瘤;卵巢功能测定,如阴道涂片测定激素水平,测定基础体温。

男方精液常规检查。

血型检查。查夫妇双方血型,排除ABO、Rh血型不合。

周围环境因素调查。药物接触、环境污染及病毒感染,均可造成流产。放射线引起流产的敏感期在月经之前或紧接其后。

流产原因已查明的,须遵医嘱治疗;流产原因不明的,可在月经稍有延期、基础体温不降、疑有妊娠可能时,停止性生活,卧床休息,补充维生素E、C、B,这可提高胎儿存活率。

早期流产与保胎

发生在妊娠12周以前的流产称为早期流产。孕妇在出现阴道流血、腹痛等流产先兆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弄清流产发生的原因,不应盲目“保胎”。一些原因不明的自发性流产,是人类自身的一种重要的自然生殖选择,优胜劣汰的自我保护。妊娠早期流产特别是妊娠8周内的流产中,有80%是胚胎发育不正常引起,而人体生殖机能对于发育不正常的胚胎,又具有一种自然排斥反应,因而出现流产,即使少数异常胚胎得以在母体内继续存活下去其发育也将很不顺利,常常不是发生死胎就是生出畸形胎儿或有染色体病的后代。因此为了能够优生优育,盲目保胎无疑是有害的。对大多数有流产反应的妊娠应及早终止;对少数确实由外因素(如跌打损伤、感染疾病、药物影响等)或孕妇机体内在原因(如内分泌功能失调、精神情绪因素等)引起的流产,应由医生详细检查后,根据孕妇及其丈夫的健康疾病情况,全面衡量利弊,然后决定是否保胎。

七、孕妇的预防

检查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对人体非常重要,红细胞输送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主要就是通过它实现的。

它由铁和蛋白结合而成,是红细胞重要组成部分。孕期血容量约增加50%,红细胞约增加30%,血液相对稀释,称之为“生理性贫血”,即以血红蛋白低于100克/升以下为准。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血红蛋白低于110克/升为贫血,而我国孕妇半数以上有贫血,这是值得重视的。

膳食中血红蛋白含量很低,铁来源于膳食和每日正常破坏的红细胞,孕期母、胎对铁的需要增加,供应不足会引起贫血。贫血的孕妇红细胞数目少,携氧能力低,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缺氧。为了多输送氧来满足母、胎的需要,只能靠加快呼吸、心跳次数来补偿,严重贫血时可出现头晕、眼花、心慌、气短、无力、浮肿,容易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儿宫内缺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早产等,分娩时对出血的耐受力减低,即使出血不多也能引起出血性休克,产后阴道、腹部伤口愈合慢,容易有产褥感染。

产前检查应每1~2个月复查一次血红蛋白;妊娠后半期除了膳食供给蛋白和铁,还需要补充铁剂,以防贫血;对贫血孕妇要积极治疗。

测定有关凝血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血细胞,有止血和凝血功能。当血管损伤时,血小板迅速粘着、聚集在破伤处,并释放促凝血物质,与血液中其他凝血因子共同作用形成血块,达到止血目的。当血小板减少或小血管功能不正常时,出血就不易自行中止。血液中缺乏凝血因子,如严重肝炎使凝血因子生成障碍,羊水栓塞消耗大量凝血因子,都可引起不凝的出血,这通常都会给孕产妇造成生命威胁。

妊娠合并血液病,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疲、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会出现出血、凝血时间延长和血小板减少,而且大多有皮肤、粘膜出血和贫血症状,如不警惕,容易误认为缺铁性贫血或维生素C缺乏而延误诊治。产前常规检查出血、凝血时间、血小板,有助于发现凝血障碍,及早进行处理。

定期做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主要检查的是尿液颜色、透明度、酸碱性、比重、蛋白质、糖,以及显微镜下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产前查尿主要检查的是后5项。正常孕妇尿液不应有或仅有微量蛋白,不含糖,显微镜高倍视野下,不得超过5个白细胞,不应有红细胞及管型。

首次产前检查,除详细询问有无肾炎、泌尿系统感染病史外,还应常规查尿。如尿液中出现较多白细胞、红细胞、管型或多量的蛋白并伴有血压高及肾功能减退时,则中止妊娠。

蛋白尿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三个主要征象之一,为了预防及掌握病情变化,产前检查蛋白尿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尿蛋白的出现,表示肾脏有组织和功能上的损害。根据尿蛋白多少分为-(正常)、±(微量)、+、++、+++、++++。凡尿蛋白等于或大于++,应住院观察、治疗。尿蛋白在+++以上,说明病情严重,应综合临床、化验、B超、胎心监护等考虑中止妊娠,以免胎死宫内。

出现尿糖,可能是妊娠期肾脏排糖阈降低或糖尿病,需结合血糖、葡萄糖耐量曲线的检查给予诊治。

查血型

为输血做准备

有些产妇分娩时会大量出血,以致使孕妇出现休克现象,严重时危及生命,这时就必须对孕妇进行输血。若事先已测好血型,就可即刻配血、输血。否则临时查血型会延误抢救时机。

预防新生儿溶血症

血型是由父母双方遗传的。如母为O型、父为A或B型,子女可为A、O型或B、O型。人类还可通过多种途径接触自然界的A、B血型物质而在血液中产生抗A或抗B的抗体。如孕妇与胎儿血型不合,O型血的孕妇血内的抗A、抗B抗体可通过胎盘到胎儿体内,使胎儿红细胞凝集、破裂,发生溶血。红细胞破坏过多,胎儿、新生儿可出现黄疸、贫血,即新生儿溶血症,重者可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能损伤脑组织引起核黄疸、脑瘫,造成终生残疾或出现心力衰竭而死亡。

查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是由胎儿肝脏及卵巢囊中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只在胎儿期出现,分娩以后,含量逐渐降低,至消灭不见,成人体内就不存在甲胎蛋白。随妊娠周数的逐渐增加,从妊娠12周孕妇的血中也逐渐出现一定水平的甲胎蛋白。20世纪70年代初有学者发现羊水中甲胎蛋白增加是胎儿神经管缺陷的确诊指标,同时发现母血中甲胎蛋白的增高也可作确诊。此法简便准确,已被广泛采用。

从受孕的第29天胚胎的肝脏即合成甲胎蛋白。羊水中甲胎蛋白的含量,较胎儿体液中的为低。妊娠13~16周羊水内的甲胎蛋白可达2000~3000毫微克/毫升,此后即急速下降,足月胎儿羊水中甲胎蛋白在20~30毫微克/毫升。

血液中的甲胎蛋白一般在妊娠16周时可测出,32周达高峰,为300~400毫微克/毫升,以后逐渐下降。但甲胎蛋白含量因人而异,且差别很大。

当胎儿发生先天异常,如无脑儿、开放性脊柱裂、内脏外翻等,胎儿体内的甲胎蛋白溢入羊水,使羊水中的甲胎蛋白增多,所以进入母血中的甲胎蛋白也增多,因此甲胎蛋白可以作为胎儿某些先天畸形的筛查诊断之用。

眼底检查的情况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同时也可以通过眼睛看出人体许多疾病来。例如高血压病,通过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网膜小动脉痉挛、硬化、出血、渗出,可用来推测全身特别是脑小动脉的情况;糖尿病、血液病也有相应的眼底改变。有内科合并症的孕妇常需要做眼底检查来判断病情轻重,并估计合并症对妊娠及妊娠对合并症的相互影响来指导处理。在妊娠晚期,容易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小动脉的痉挛,痉挛越厉害,管腔越细,表明病情越重,通过对眼底的检查便可了解到小动脉的病变,甚至观察到因痉挛厉害时出现的视网膜水肿、蛋白渗出和出血斑点,乃至视网膜剥离。通过眼底检查可估计病情是继续发展还是经治疗后得到了改善,在此基础上可以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