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教学的趣味古文设计
12911200000005

第5章 小学阶段学习古文的方法

如果说古代文学是一顶华丽的皇冠的话,那么流传久远的古文(又称文言文)则是那皇冠上闪耀的明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总是那么古香古色、纯朴典雅。学习古文,有助于培养学生潜在的气质,培养高雅而脱俗的审美观。

都说教古文,应该以读为主。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应该怎么读?应该怎么教学生读,这便是至关重要的了。在教学之前,我们应先做什么准备工作呢?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我们认为,在教学生读古文之前,教师应对教材有深入了解,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应了解写作背景及目的。每个有责任心的老师当然都会这么做,只是这里作为一个教学的前提提出来,应是合情合理的。

其次,这古文是要会成诵的(小学古诗文一般都不长,如人教版六年级的《学弈》和《两小儿辩日》。都是百字左右的。)

第三,要有古朴而切合的朗读方式。古文之所以有着与现代文截然不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表现方式,其表现方式看似因为文字的运用方法使然,其实却是朗读的方式的迥异造成的。

如果一个教师,有着深厚的古文功底,那么,哪怕他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哪怕他没有多少教学技巧,哪怕他的发音是带着浓浓的地方腔的,但是他读出来的“古韵”却是明显不同于别人的特点,一个必需历经时间炼就的最能体现古文魅力的良好特点。这个特点的准备是三者之中最难的,但是,相信我们的老师当然不在话下。有了这以上三点之后,我们便可以做到胸有成竹了。

兴之所至,趣之为开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让学生学好那些语义深奥的古文,当然得先培养学生的兴趣。由于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别,古文一开始就会让学生感到很难,有如巍巍高山一样不可逾越,因此产生一些畏难心理,这是必然的,也是正常。

那我们就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帮学生把这种不良心理排除掉。否则,一旦这种心理成了根深蒂固之势,那我们以后的教学就麻烦了。别说让学生读,就算让他再看一眼,他也是不愿意的。所以,就必须在学生与古文见面伊始就让学生感到其与现代文相比,有一种前所未见的美,这种美,是现代文所不能表现和替代的。

在此我们并不是说现代文不如古文,我们的意思是说她们的美各不相同而已。在优秀青年教师选拔总决赛那天,上的课便是《学弈》,在此之前,学生并未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在自读时便说“难”,“麻烦”,“不好读”,甚至“没法读了”。面对听课的两三百位老师,学生有这样的反应,还真让人有些不自在。而后我改变了上课流程,把原先让学生“读完”改成我的配乐范读。“高山流水”的筝曲确实令人陶醉,学生很快觉得老师的“摇头晃脑”的读法很有趣,也有些人试着跟着“摇”起来。

虽然他们未必明白这种朗读方式本身的内在意义,但对我们来说,却是个值得注意的喜讯。至少,我们的学生“不那么怕了”。

虽然恐惧心理曾先入为主,但是古文本身的魅力却能在第一时间内将之排除。所以兴之所至,趣之为开。

以上两点仅仅只是我们“教读”之前的准备工作,接下来,说一说大体上应“如何教”。

(1)断句与初读古人读书叫作“吟”,叫作“咏”。多美的字眼啊,那是绝无人间烟火味的讽诵。但在此之前,我们应该先做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给古文进行正确的断句。

想当年,有着天下第一老师翁同龢指导的光绪帝,年十六而未能正确断句,更何况我们的不过十二三岁的学生?哪怕是我们的老师,有时在给古文断句时也得依靠教学用书呢?所以,断句这种“艰巨”的任务,还是交给我们老师吧,学生如果有兴趣,当然也不妨一试。

初步的读,就应在“所断之处”下手。举个例子吧。还是《学弈》,开篇第一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正确的断法是“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照现在普通话的读法来读,于“之”后面是要停的。有断点的地方不是都该停吗?那就停吧。但是试读之后能够发现,对则对矣,可是怎么听着就全不是那么回事呢?不像古文的味道,倒像现代文。

要是出现“断点”多一些的,就更有问题了。如下句“使弈秋诲二人弈。”正确断法是“使/弈秋/诲/二人弈。”一断一停,读着读着,旁人不禁要问“您是结巴还是紧张?”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很轻松地解决。那就是在断点处,把断点之前的字音延长。如“使——弈秋——诲——二人弈”。延长声音时可以轻,然后试着摇头晃脑,开始时感觉有些怪,但如此几次之后,能发现,咦,还真有点儿意思啊!

再想想以前那些长衫瘦弱的书生,是不是和他们的读书方式有几分接近了呢?让学生模仿这样的读法,相信他们应该是十分乐意的呢!为什么?新鲜啊。

(2)熟读与释义鼓励学生把文章读得熟,相信我们的老师有许许多多的好方法,我这里就不再班门弄斧。但是这里要说的熟读还加入了另一种元素,那就是“动作”。可能有人会笑了:“读书是嘴巴的事,与动作何干?”古人云“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说的就是这个理。

当然了,读书不是跳舞,当你情不自禁地因文章中某处精彩而拂一拂袖或摆一摆手,这些都是十分自然而恰到好处的。那如果要十足的夸张到天翻地覆,就只能有一种解释,即做戏!

关于释义,这也是古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假如自始至终,学生都不知道今天学的这篇文章大致讲了些什么,那这堂课有什么效果呢?古文的释义一般有两种方式:其一,看注释;基二,联系上下文。

先说看注释。一般情况下我们反对逐字解释再凑起来(这种方式往往偏于死板。)。《学弈》中有一句“为是其智弗若与?”按文中逐字解释:为,是说;其,他;智,智力;弗、若,不如;与,吗。连起来成了“是说他智力不如吗?”很有些没头没脑的味道。

我们只能灵活一点儿,引导学生大致理解为“是说,他不如前一个人聪明吗?”或是“难道说,他比前一个人笨吗?”假如学生能把意思说出个大概,也就可以了。不必太斤斤计较。想想我们做学生那会子吧,我们是不是也能做得十分出色全无暇疵呢?

再来说说联系上下文。《学弈》中有一句“思援引缴而射之”。这里面有个“之”字,是没有加注释的。但是,有不少学生却能明白,此处的“之”字指的就是“天鹅”。为什么呢?因为上文有讲到“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鸿鹄嘛,当然就是天鹅了。

当学生能试着联系上下文来达到大致理解的目的,我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虽然这些方法都是些小技巧,但是却是我们的学生日后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呢。

在大致了解了古文的内容之后,再回过头来指导学生读,相信学生能够有所悟,有所感了。

如果学生学会了一篇古文,初步把握了学习的技巧,知道大体上可以怎么读,可以怎么理解,那么,往后学习第二篇、第三篇……相信也不是什么大困难的事了。

以上仅仅只是个人一些儿浅见,聊为扔砖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