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论语·为政》。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相传曾问礼于老子,又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曾在鲁国为官,但仕途不顺。之后,孔子周游列国十三年,可惜都不曾获得重用。于是孔子返回家乡,将他满腔的政治理想抱负投入在整理古籍经典与讲学。孔子讲学不倦,重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有弟子三千,桃李满天下。他的思想学说虽曾遭遇秦始皇焚书坑儒,然而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学派。孔子身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政治家,他的学说至今仍对中华文化发挥深远的影响。明朝时明世宗谥孔子为“至圣先师孔子”,后世奉为至圣先师。公元1952年由专家换算历书推算孔子诞辰为9月28日,将此日订为孔子诞辰。
《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生平与弟子、时人之间的对话,也包括弟子之间的对话,由孔子门下弟子辑录。汉初原有鲁论、齐论、古论共三论,可惜齐论与古论早已佚失,只剩鲁论流传至后代,宋朝时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宋太宗时的宰相赵普据说只读过《论语》,但却能辅助宋太祖“半部论语定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的价值不但跨越时代,也超越东西方的界限,其内容共二十篇,记载了孔子的名言懿行,经过弟子的谨慎编排而具备一贯性,其脉络从头到尾相呼应。今天当我们观赏好莱坞的电影时,竟能听见西方的银幕巨星在片中引用孔子的名言,更可看出《论语》智慧的普世通行,历久弥新。
【故事】
关于做学问的方法,《诗经·卫风·淇奥》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名句,以对象牙或玉石等的切磋琢磨,比喻做人与做学问反复钻研的态度。
“尽信书,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指将书本内容照单全收的学习方式,还不如不读书的好。这句话一定让很多年轻朋友读来大乐,误以为可以顺理成章地丢下书本。其实孟子并不是要人丢掉书本,而是要告诫天下所有的书虫,成天俯首书堆,若是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并将之融会贯通,囫囵吞枣的学习方式将导致消化不良,有害身心,还不如不渎呢!要像海绵一样吸收前人的智慧,在脑海里思索几经反刍后,才能接近真知啊!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强调的是读书要精不要多,免得贪多嚼不烂哦!但是你曾想过,该如何判断哪本书有用?如何知道哪些资讯有必要吸收呢?也许只有在肚子里已经有了几分学问,并培养出判断思考的能力后,才能够回答这些问题。
《礼记·中庸》有一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说明做学问的五个步骤:一、广泛地学习并吸收知识;二、详尽细密地查问;三、仔细认真地思考;四、清楚地分辨对与错、正与误;五、确切地实践所学。如果将这句话运用到网络时代则是广泛搜集资料,然后筛选资料成为有用的资讯,在心中建立出自己的理解概念,最后付诸行动。这句名言所蕴含的智慧不仅在古代,在现代仍很有助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