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教学的趣味古文设计
12911200000011

第11章 充满语文味的古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本课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

学习文言文《伯牙绝弦》,学生已有了《杨氏之子》作为基础。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了解文章大意;指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揣摩作者表达方法,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读通、读懂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习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会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2)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设计理念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深奥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

《伯牙绝弦》一文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所以需要老师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的朗读指导,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议、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本课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时效,体会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①故事引入课题讲《警世通言》中伯牙和钟子期偶遇的故事导入,指导学生看插图,猜猜文中人物。

故事导入让学生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②开始板书课题指导“弦”的读音和写法。

③向学生提出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绝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绝弦?)

本环节的设计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①由古文导入由《杨氏之子》导入文言文学习方法。读通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明确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②进行交流读文言文给你什么感觉?

③检查预习学生个人读后指导。教师范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④教师领读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韵味的领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3)读懂课文,领会情感

①教师引导课文读通了,还要把课文读懂,大家说,有什么办法?(结合注释、结合上下文)请同学们按照这些方法,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大意。读懂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第二步。

②学生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大意。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③互动交流

其一,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是从哪里看出二人是知音的?

其二,引出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体会古文的一词多义。抓住“善哉”指导学生理解子期的由衷赞叹,并指导读。课件出示句子,透过文字看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山和江河?读出你的感觉。

揣摩表达形式,抓住“峨峨兮”、“洋洋兮”体会古文用字的精炼。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此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丰富想象。

第三,对啊!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做知音。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伯牙所念,仅仅是这些吗?角色转换,假如我志春风……你看到了什么?用上文中句式说一说。

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第四,课件再次出示二人资料。质疑:伯牙当时已经是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交流)

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是啊!知音欢聚,情投意合,将是何等的其乐融融!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快乐。

第五,开始故事过渡。二人相见恨晚,结为兄弟,并相约一年后中秋之夜再在这里相聚。第二年中秋,伯牙兴冲冲前来赴约,假如你是伯牙,你会给子期带些什么礼物呢?(交流后起音乐)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课件再次深化二人资料。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充分利用文本插图,身临其境感悟人物心情,理解人物内心的感情。

第六,深化情感。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交流)

教师深情渲染:是啊!再也没有了知音欢聚,只有一座孤单的坟墓;再也没有了其乐融融,只有一块冰冷的墓碑。假如你是伯牙,站在知音的墓前,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交流)

透过文字看画面,让学生进行想象和课堂小练笔的拓展练习,读写结合,既提高了课堂实效,又让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在子期墓前,伯牙留下了一首伤心欲绝的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警世通言》)

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

④回归课题伯牙为什么“绝弦”?知道了吗?润物细无声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4)积累古文,尝试背诵

①播放曲子放《高山流水》,请同学们伴着这首曲子,想象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再把课文读一遍,把你的感受读进去,读出知音欢聚的乐,读出破琴绝弦的痛……

本环节的设计是在指导朗读时,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师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

②尝试背诵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口,其情若生吾心”的境界,课堂实效就要在不断训练中提高。

(5)拓展文本,推荐阅读

课外推荐阅读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点主要得法于课内,或是得益于课外。此环节旨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作业设计

首先,要达到熟练背诵课文。其次,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