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神奇生理科学美图大观
12909400000031

第31章 人体内的河流——血液(11)

关于气质的生理机制,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学说,如我国春秋时代《内经》记载的阴阳五行说、古希腊希波克里的体液说、德国克瑞奇米尔的体型说、柏尔曼的激素说、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等等。以上这些学说各有各的见解,很难把它们归纳统一起来。至于气质与血型到底有什么关系,无论从生理学上还是从心理学上,都找不到真正的科学依据。

关于性格与血型的关系,现在还没有什么研究报导。国际上一般将典型性格分为五种类型,这就是A型、B型、C型、D型和E型。这五种类型各有其特点,但它们和ABO血型的A型、B型、O型或AB型并无关联,决不是A型血型的人就是A型性格,B型血型的人就是B型性格,O型和AB型血型的人是C;D或E哪一种类型性格。因此说性格与血型有什么关系,也是丝毫没有根据的。

总而言之,气质、性格与血型有所谓这样、那样的关系,不过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某些人的某些表现情景,联系到他们的血型所做出的推测而已。

实际上,无论气质或性格,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及所受教育等的影响很大,如果为了改善人的“脾气”和“秉性”,从这些方面着手研究,才会有积极意义。

血型与疾病

人的血型与疾病有无关系,这是人们关注的问题。现在可以肯定地说,母婴血型不合很有可能导致新生儿的溶血性疾病。这种病大多数发生于母亲为O型者,而非O型母亲的新生儿发生溶血症者很少。上海曾对835例新生儿溶血症患者进行过统计分析,其中母婴血型不合者为712例,占85.3%。

什么叫做母婴血型不合,在这里需要做些说明。从理论上讲,母亲血型为O型,父亲为A型,则胎儿血型可能为A型或O型。如果胎儿为A型,则胎儿红细胞的A凝集原有可能进入母体,从而刺激母亲产生抗A凝集素。母亲产生的凝集素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便使胎儿红细胞凝集而溶血。如果这种胎儿出生,即出现新生儿溶血性疾病,严重的于出生前即可引起流产。同样,母亲为O型,父亲为B型,则胎儿可能为B型或O型,如果胎儿为B型,也可能会有同样的结果。

除以上外,目前一般认为ABO血型对某些疾病的发病也有一定影响,这就是说,血型可影响人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例如,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O型人群,尤其十二指肠溃疡与O型关系更为密切;胃癌好发于A型人,A型人比B型和O型人敏感度约高20%;A型人容易患唾液腺癌;麻风病多发于A型人;结节型麻风病患者中,A型和B型多于O型;等等。

AEO血型影响某些疾病的发病率,其机理尚不明确,但从上述胃肠道疾病(溃疡、癌症)与血型相关这一情况来看,揭示血型物质可能在起作用,因为在唾液、胃液以及十二指肠液中均含有较多的血型物质。总之,关于血型与疾病的关系,尚待进一步做深入的研究。

此外,还有的报道说,血型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可能有关,最近有人又提出人的血型与人的寿命有关等等,这方面的报道和资料虽然不少,但是都没有得到有力的证实。

贫血

贫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确切地说盆血只是一种症状而不是具体的疾病,许多疾病都可以伴有贫血。所谓贫血并不是血液太少,而是指血液里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太少。贫血在很多种情况下都会出现,最常见的是血中缺少铁质。血液中负责运送氧气的血红蛋白含有铁质,如果铁质不足,血红蛋白的数量就会减少,因为人体缺少了从血液里补充的氧。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很多病都会引起贫血,有的很轻微;有的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贫血者最初感觉疲乏、困倦、软弱无力、皮肤黏膜及指甲苍白、活动后心慌、气促,长期贫血者可引起心脏扩大,心率及脉搏加快、低热、头晕、头痛、耳鸣、眼花、注意力不集中、嗜睡、食欲减退、腹胀、恶心、便秘,女性可表现月经不调,男女患者均可有性欲减退。严重贫血者可有肝、脾肿大,甚至会引起休克。

贫血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临床表现,主要是因为血液的携氧能力减低造成的,其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各器官和组织的缺氧程度和对缺氧的代偿功能和适应能力。如果贫血发生发展迅速,循环血液含氧量明显减少,如是年老体弱及有心血管疾病者,则症状较严重;相反如果贫血发生缓慢,由于机体能逐渐适应低氧状态,特别是细胞内二磷酸甘油酸的产生和浓度增高,使血红蛋白和氧的亲和力减低,因而在组织中红细胞释放氧增多,故使贫血严重而症状轻微。

在临床上诊断为贫血,是指循环血液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的下限。我国诊断贫血的血红蛋白标准为:成人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孕妇低于100g/L。

现在,医学家们已知道贫血有多种类型。若按发生贫血的机制划分,医学家们将贫血分为:1.造血不良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2.红细胞过度破坏造成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3.失血过多造成的贫血:如溃疡或肿瘤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等。

若按细胞的形态划分则可分为:1.大细胞性贫血: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2.正常细胞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3.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如慢性感染性贫血;4.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等。

由于引起贫血有多种原因,因此病人当被诊断为贫血后,应当首先找到引起贫血的原因,再根据起贫血的病因进行防治。例如,在我国农村的部分地区,钩虫病是引起慢性失血性贫血的重要原因,此时应以治疗钩虫病为主,纠正出血的原因。而对月经过多或经产妇以及妊娠期妇女出现的贫应当使用铁强化食品或补充铁剂。贫血与人的遗传基因也有关系,有一种镰刀状红细胞贫血在非洲人中很普遍,而在其他人中间极罕见,除非父母双方都带有这种基因,否则不会出现这种症状。

当然,最常见的贫血还是缺铁性贫血。铁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成人体内含铁3~5g,都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没有游离的铁离子存在。体内铁有两种形式:一是功能铁,占70%,大部分存在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及一些酶系统中,帮助运输氧及参与组织呼吸功能;二是贮存铁,占30%,主要存在于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中。

若膳食中的铁长期供应不足,首先引起体内贮存铁的耗竭,进一步发展,则引起缺铁性贫血,可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如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头晕、眼花和耳鸣等。儿童多出现神经症状,如容易兴奋、激动、烦燥,部分症人可出现异食癖;还可出现舌炎,口角炎、皮肤干燥皱缩,指甲变薄变脆,甚至反甲。一部分病人因免疫力低下,常伴有反复感染。

为了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我们日常饮食中应注意补铁。铁在食物中主要存在两种形式。一是非血红素铁,主要以Pe(OH)3络合物形式存在于食物中。这种形式的铁必须在胃酸作用下,还原成亚铁离子后才能被吸收。影响其吸收的因素较多,如饮食中含有较多植酸盐、草酸盐、碳酸盐,则它们可与铁形成不溶性铁,抑制铁的吸收。谷类中铁的吸收率低,原因就在于此。服用过多的抗酸药物,亦不利于铁离子的释出,阻碍铁的吸收。此外也有很多因素对铁的吸收有益。维生素C可与铁形成可溶性螯合物,使铁在高pH条件下亦能呈溶解状态,有利于铁的吸收。动物蛋白质如牛肉、猪肉、肝脏、鱼等存在肉类因子,亦可促进铁的吸收。牛奶、蛋类无此作用。在有充足膳食钙存在时,可除去抑制铁吸收的磷酸根、草酸根,亦有利于铁的吸收。二是血红素铁,即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中卟啉结合的铁。它以卟啉铁形式直接被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此类铁既不受碳酸根等抑制因素影响,亦不受维生素C等促进因素影响,使胃黏膜分泌的内因子有促进其吸收作用。总的看来植物性食物铁的吸收率较低,多在10%以下,动物性食物吸收率较高,但牛奶为贫铁食物,蛋类中由于存在卵黄高磷蛋白,铁吸收率亦较低。为了防止缺铁的形成,日常膳食中应多搭配动物肝脏、动物全血、肉类、鱼类,多食铁强化食品,如强化铁的食盐、奶粉。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还将推广铁强化酱油作为预防缺铁性贫血的主要措施。

铁剂作为一种药物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早在公元前1500年的古代埃及纸草文中就记载了含有铁剂的处方。在古罗马时代,铁剂被认为是万灵药,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然而,直到17世纪,英国着名医生西登汉姆才真正认识到了铁剂在贫血治疗中的价值,他用铁剂治疗萎黄病获得了良好的疗效。当然,铁剂为什么能治疗贫血的科学机制是在20世纪才最终得以阐明的。

有的贫血病人较长时间服用铁剂后疗效甚微;还有的人服用铁剂后非但没有取得明显疗效,反而出现了一些并发症,增加了病痛。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在临床上,使用硫酸亚铁来治疗轻症的贫血病人时,由于硫酸亚铁对胃肠道的刺激性大,病人服用后会产生恶心、呕吐,甚至腹痛、腹泻,致使药物不能被完全吸收而影响疗效。有的病人为避免铁剂对胃肠的刺激而饭后服药。由于铁的吸收主要在胃及十二指肠,饭后即服铁剂,铁会随食物很快离开胃及十二指肠而不能,被吸收。正确的方法是饭后一小时服用。有些萎缩性胃炎病人、胃及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服用硫酸亚铁也可能效果不佳,因为铁剂需在酸性环境中才易吸收,而这类病人胃酸浓度低甚至缺乏胃酸,故应选择右旋糖酐铁肌肉注射。

血液的生成是在骨髓,也就是说,骨髓是人体的造血器官,可以说,骨髓是制造血细胞的“工厂”。

影响血液生成的两大因素主要是造血功能和造血原料,造血原料主要来源于饮食,制造血细胞的三大要素包括铁、叶酸、维生素B12,食物中缺乏以上三种物质就可以引起贫血,即通常所说的“营养性贫血”,其中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尤其是婴幼儿和生育期妇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成年男性发病率为11%,女性为20%以上,孕妇为40%,儿童高达50%。在发展中国家,缺铁性贫血发病率更高,印尼、泰国、智利小儿缺铁性贫血发病率高达30%~90%。在我国铁缺乏发生率也很高,儿童占30%~41.3%,月经期妇女占41.3%,孕妇高达66.27%。铁缺乏不但引起贫血,还影响人的智力,根据国外一份资料报道,缺铁人群的智商低于非缺铁者,缺铁人群的年收入也明显低于不缺铁者,所以铁缺之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食物中不乏含铁量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血液、肌肉中含铁量非常高,我们食谱中溜肝尖、炒猪血以及各种排骨、炒肉丝等菜肴,含铁量非常高。在素食中豆类、大红枣含铁量较高。在烹饪方面,用铁锅炒菜,可以提高食品中的含铁量,有益于健康;不宜长期用铝锅来妙菜,否则不但不能补充铁,还会引起铝中毒,导致老年性痴呆。补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促进铁的吸收利用也很关键,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西红柿、水果等有利于铁的吸收,所以应注意饮食搭配。

补充果汁等液体也可对铁的吸收产生影响。天然果汁等有利于铁的吸收,同时富含维生素;而我国传统饮料茶则相反,因茶叶含有鞣酸等物质,可以与铁形成络合物,影响铁的吸收。茶叶中鞣酸含量,红茶约为5%,绿茶约为10%。当人大量饮用浓茶后,鞣酸与铁质的结合就会更加活跃,给人体对铁的吸收带来障碍和影响,使人体表现为缺铁性贫血。所以缺铁者应忌茶。有些患者因为有饮浓茶的习惯并且喜欢喝茶,结果发生了贫血,若改掉这种习惯并口服铁剂就会很快恢复健康。

贫血的另一种原因就是造血功能障碍,典型的疾病就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目前对贫血以药物治疗为主,但合理的饮食调节也不容忽视。中医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具有补肾填精作用的食品,可以刺激骨髓造血。如山药、大枣、枸杞子、核桃、桂圆既是食品,也是药品,可以刺激骨髓造血。用以上食品加适量水和糯米,煮成粥长期食用,有利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康复。中医有“以脏补脏”的理论,多进食动物骨髓,可以补充人体骨髓,如排骨汤可以帮助骨髓造血,有条件的,可以进食甲鱼,甲鱼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甲鱼血以血补血,效果较好。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并不适宜吃甲鱼。祖国医学认为,甲鱼有滋阴凉血功能,可补劳伤,壮阳气,大补阴之不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甲鱼肉含有一种类似廿碳戊的重要物质,常吃可以降低血胆固醇,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大有裨益;新的研究结果还证明,甲鱼有一定的抗癌和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功能。但专家认为,久病体虚、阳虚怕冷、胃肠功能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者均应慎用,以免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凡脾虚、胃口不好、孕妇及产后泄泻的人亦不宜服用,以防食后引起胃肠不适等或产生其他副作用。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还表明,患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肝炎、肝硬化的病人都不宜吃甲鱼及其制剂,以免诱发肝昏迷,甚至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