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校学生的规范化管理
12908400000006

第6章 学生管理概述(5)

内在原因是指学生个体本身的内部矛盾因素引起的其心理问题的原因。第一,生理与心理的矛盾。当代青少年学生生理发育提前而心理发育不足,造成兴奋与抑制失调及身心功能失调。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导致心理上的波动起伏,常呈现周期性的大幅度变化并难于预测,容易在心理上产生适应不良。同时,青少年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活动的沟通网络会由于生理上不够成熟(主要是大脑)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而不够健全牢固,而心理活动的波动起伏与认知结构不健全很容易引起心理问题。第二,自主与服从的矛盾。青少年学生社会适应性增强,心理上的独立性渐趋成熟,但因社会经历不足,他们的均衡性神经活动表现为两极分化,忽强忽弱。这两种类型神经系统都较脆弱,对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变化不能适应,造成心理问题。第三,心理诸因素间的矛盾。青少年学生个性倾向还未完全定型,人生观、世界观还不稳定,思想幼稚,容易把一切理想化,对人生道路的挫折缺乏足够思想准备,一遇挫折,就易产生心理问题。

以上原因中的任何一项都可能引发学生心理问题,如果众多原因合一,问题就普遍了,就严重了。

(3)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任务。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三种情况:一类是轻微的心理失调,如焦虑、自卑、孤独、嫉妒等;一类是各种神经症,如神经衰弱、强迫症、神经性抑郁症等;一类是严重的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数属于第一类,少数属于第二类,极个别属于第三类。学校心理辅导主要解决第一类心理问题,对于后两类问题要能够做出鉴别,以便及时将患者转介医疗等单位进行治疗。

学校心理辅导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单单是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除了要帮助心理失调的学生做好调节工作外,还要指导正常的学生做好心理问题的预防工作,并且增进其心理健康、挖掘其内在潜力。所以,学校心理辅导的任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包括智能训练、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培养、自我心理修养指导、性心理教育等。第二,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对有学习适应问题、情绪问题、常见行为问题、身心疾患及性行为问题等方面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训练,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心理危机,防止心理问题恶化,使其心理健康。第三,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主要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结合上述任务,学校还须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的阶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小学阶段通常以适应学校生活与学习、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等为主要内容;初、高中阶段则以青春期教育、代际关系调整、情绪调控、生活情趣态度、自信心培养、学习能力提高、考试心理调整、升学就业准备、人格塑造、人生观教育等为主要内容。通过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心理辅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获得应有的关注,心理健康就会受到有效的保护,心理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开发,学生的身心就会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这与学生管理、学校人才培养规定要求相吻合,是学校教书育人成功的重要体现。

(4)认识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在我国,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心理辅导的支持,因为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学大量的对比研究发现,品行端正、学业优良、身体健康的学生,通常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而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往往会妨碍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降低其学习能力,损害其身体健康。因此,学校应当通过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的学校心理辅导开展较晚,实践的薄弱使得学生的心理状况几乎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虽然德智体美劳各育对于培育学生的心理品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智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体育有益于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美育可以陶冶性情,劳动技术教育能够培养劳动观念与技能。但由于缺乏自觉的思考、系统的设计和有效的操作,各育对培育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作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惟有构建完善的学校心理辅导体系,才能将心理素养的培育真正落到实处。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忧虑。“大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于1998年对江苏省14所高校的2080名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19.2%的大学生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咨询中心调查发现,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5.43%。上述数据表明,开展心理辅导已是刻不容缓。

(5)把握学校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异同。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不能准确把握两者的异同,采用德育工作的观念与方法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在一所寄宿制中学,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女学生,她原本拥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后因“第三者”插足而导致父母离异。家庭的破裂使该生受到了极大的精神创伤,从此变得郁郁寡欢。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一位从事个体经营的男青年,男青年对她悉心开导、关怀备至,使她暂时得到了解脱。从此,她与那位男青年建立起了联系,经常通过书信向他诉说自己的情况和感受。频繁的书信往来引起了班主任的警觉,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她断定该生在与校外的男性谈恋爱。为了找到真凭实据,班主任私自截留并拆看了两人的来往信件。拿着截获的信件,班主任找到女生与她进行了严肃的谈话。班主任指出,该生是受了西方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沉迷于谈情说爱之中,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要求她提高思想觉悟,自觉抵制不良影响的侵蚀,中断与男青年的一切联系,并在班级公开作出检查,以起到教育其他学生的作用。迫于压力,女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在全班宣读了书面检查。这一做法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挫伤了她的自尊心,使她背上了更为沉重的心理负担,。心里的烦恼与忧虑无处排遣,一个月后她自杀了。

如果我们给予及时而有效的心理辅导,这出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由于好心的班主任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对待,采用了不恰当的方法来处理这一事件,使得美好的生命在花季凋零。这一案例告诫我们,心理问题只能依靠心理辅导而不能通过德育工作来解决,因为两者之间有着重要的区别,这些区别表现在:

①学生观不同。德育工作者往往把学生当作塑造的对象,将自己视为“美好灵魂的塑造者”;而心理辅导者是把学生看作当事人,将自己当作帮助者。

②目的不同。德育工作强调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的行为,心理辅导关注维持个人心理平衡、完善自我意识、发挥个人潜能。

③内容不同。心理辅导中的学习辅导、职业辅导的一些内容不属于德育范围,而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方面的内容也不属于心理辅导的范畴。

④原则不同。德育工作必须用鲜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引导学生,而心理辅导严格限制辅导人员代替当事人作价值判断;德育工作鼓励学生勇于公开承认错误,而心理辅导强调为当事人严守秘密。

⑤方法不同。德育工作经常采用谈话、宣传、提供榜样、批评表扬、实践锻炼等方法,而心理辅导的常用方法有心理测量、会谈与倾听、角色扮演、价值澄清等,两者使用的方法明显有别。

当然,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并非没有联系。许多学者认为,心理辅导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开发潜能,它解决的是人的发展中的基础性问题;而德育工作关注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倾向。道德价值观念,它解决的是人的发展中的社会倾向性问题。如果说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做个“凡人”的话,那么德育工作引导学生达到“君子”境界。由此可见,心理辅导和德育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德育工作而没有心理辅导,学生的发展将失去根基;只有心理辅导而没有德育工作,学生的发展就只能在低层次上徘徊。

(3)确立心理辅导在学生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每个学生的成长历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敏锐地指出: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个体面临着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若能得到积极的解决,则能促进其成长;否则就会妨碍发展的进程,导致心理的缺陷。人的心理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

①轻微的心理失调,如焦虑、自卑、孤独、妒忌等;

②各种神经症,如神经衰弱、强迫症、神经性抑郁等;

③严重的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

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数属于第一类,少数属于第二类,极个别属于第三类。学校心理辅导主要解决第一类心理问题,对于后两类问题要能够作出鉴别,以便及时将患者转介给医疗单位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由此可见,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心理危机、防止心理问题恶化的重要途径,其作用是其他工作所无法替代的。

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心理辅导并不仅仅是为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服务的,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除了要帮助心理失调的学生做好调适工作外,还要指导正常的学生做好心理问题的预防工作,并且增进其心理健康、挖掘其内在潜力,这方面的工作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①学习辅导,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学习方法与策略的指导,调适学生的学习志向水平,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

②生活辅导,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技能。

③职业辅导,旨在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专业与职业选择,做好升学与就业的心理准备,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在工作目标上,学校心理辅导与学习常规管理、生活常规管理以及学生组织管理在大方向是一致的,但具体目标并不完全相同;在工作方式上,学校心理辅导的工作方式与学生管理中的其他方法明显有别;在功能作用上,学习常规管理、生活常规管理以及学生组织管理不能代替学校心理辅导的作用,而学校心理辅导也无法发挥前者所具备的功能。因此,应当赋予学校心理辅导以相对独立的地位,并使这项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尽快建立与健全心理辅导的各项工作常规,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获得应有的关注,心理健康受到有效的维护,心理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

7.学生的组织管理

在学生管理中,组织管理的对象包括很多组织和非正式团体,如班级、团队、学生社团、个人组合等等,由于对象的多样化,要求组织管理必须把握不同组织的特性,使管理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学生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校时间的绝大部分时光是在班级里度过的,因此,班级对学生影响至深,班级管理对学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传统班级管理是以班主任为中心,通过学生干部,形成一定的班级体舆论来实现的。在这样的班级管理条件下,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以及个人的一切情感、愿望和兴趣等等处在抽象认识的状态,具体落实的主要是规章制度的遵守和群体行为的统一,其结果是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并人为地造成学生在班级中地位的差异,学生的社会化沿着学会服从要求和循规蹈矩的方向发展。这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班级管理性质的误解。

让我们科学剖析一下班级管理的涵义。第一,班级不仅是一种管理性组织,而且首先是一种教育性组织,每一个学生归属于一个班级,班级是学生在学校中的“家”。班级组织自身正是一种无可替代的教育因素,班级生存目标不在组织之外,而在组织以内,班级与学生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第二,班级中的师生、学生间的互动,不仅通过正式的规章制度维持,而且也要通过非正式的方式和手段来维持。既有正式的角色关系,也有非正式的角色关系,类似朋友、兄弟姐妹式的关系等。第三,由于班级的主要成员——学生是未成年人,所以,班级的另一个特点便是它的“发展式半自治性”。所谓“发展式”,是说学生处于发展之中,班级管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所谓“半自治性”,是说儿童尚需成人的帮助。但是,成人的帮助只是为了使学生学会管理,所以,这种“半自治”是发展式的“半自治”。

班级管理是学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成效,正是由于班级具有上述性质,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有下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