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校学生的规范化管理
12908400000020

第20章 课外活动管理概述(3)

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是课外活动的重要特性。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要的一条在于必须独立观察、分析,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坚持实践性原则,应放手让学生亲自进行实践活动,提供使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必要的物质条件,对各种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实施卫生监督,以保障学生的健康及安全。课外活动的实践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将能着意地去观察某种事物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变化,并在持久的观察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形成具有目的性、客观性、全面性、顺序性、理解性、精确性、持续性等良好的观察力品质。通过想象认识那些从未见过,但可以根据类似物推断的那些事物,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并进一步培养和发展想象力。在进行某项制作、对某个问题探索、进行某种技能的训练活动中,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概括、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在深刻地认识事物、了解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中,发展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揭露事物本质的能力即思维力。在各种科学技术实验、社会调查、科技制作、特殊技能训练中,培养、发展实际技能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所有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成员,将在实践活动中学习领导、服从与合作,学习管理自己和管理他人,培养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学生自愿参加。

参不参加课外活动,或参加什么类型的课外活动,决定权在学生手里,而不在学校手里。这是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首要原则。

为什么要贯彻这条原则呢?这是因为课外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的。这也是课外与课内的最大不同点之一。教学计划规定的课内每一堂课,学生必须听,不得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只听这一堂,不听那一堂,否则就是旷课,违反学校纪律。课外活动则不同,它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完全允许从兴趣出发。只有贯彻自愿原则,才能调动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活动中才能表现出创造精神。如果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师不让参加;学生不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偏要强迫学生参加,这样的课外活动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现在有些学校确有违反自愿原则的现象,例如不管学生同意不同意,硬性编组,甚至活动内容、方式均由教师规定,学生只是奉命参加而已。当然,贯彻自愿原则,并不排除教师的启发、引导。例如有的学生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参加多种项目,到底发展哪方面的兴趣爱好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尤其是小学生,更需要教师的指导。

活动内容和形式要丰富

这一点要求与课堂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必须根据教学大纲来进行。一般说来,不能低于大纲的要求,也不能“超纲”。课外活动则不同,不受教学大纲的制约,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形式更不限于在教室内。有灵活性,有伸缩余地。既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又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也就是所谓“即时性”“广泛性”。

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课内课外都要贯彻。但在课堂上贯彻这条原则,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因为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进度是统一的,教师要面向全班学生。课外活动则不然,没有内容、要求的限制,也没有进度的约束,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年级和知识上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和特长,组织符合他们生理、心理特点的各种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智慧和才能。例如低年级好动、好奇,善于模仿,活动内容应偏重于知识性、趣味性,集体活动也可适当多些;高年级求知欲强,富于思考,经常考虑理想和追求,就应组织一些探索性的、钻研性的、实践性的活动。

学生当主角。

课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角的活动,因此,从活动内容到活动方式,都应由学生决定,教师只起辅导作用,切忌包办代替。包办代替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增长学生的才干,也不符合开展课外活动的目的。但是我们看到有些学校的课外活动,学生没有“自主权”。从编组到开展活动,学生均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有的学校的课外活动重复课堂教学的内容,成了集体补课;有的学校的课外活动频繁地举办讲座,成为变相加课。这些做法都不符合课外活动的宗旨。

课外活动怎样体现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呢?首先要明确,课外活动不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它有自己的特点。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手脑并用,培养能力,发挥爱好和特长。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代替学生的实践。以教师讲授为主,就是教师代替学生的实践。其次,要开展独立活动,使学生能充分表现自己的独立性和主动精神。例如成立一个项目的课外活动小组,从选举小组长、制订计划到商定公约、执行计划,以及活动时间、地点的安排,应由这个小组的成员去决定,辅导教师只负责指导和检查。

发挥个体优势。

这里的个体主要指的是学校。开展课外活动,要考虑学校的主客观条件,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不同,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有差异。同样是城市学校,有的条件好,有的条件差;同样是农村学校,有的依山,有的傍水;同样是重点学校,有的有这方面的辅导人才,有的有那方面的辅导人才。活动时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会逐步形成自己的传统,体现自己的特色。当然,有些必须开展的新项目,要创造条件,做到多样化。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课外活动的组织实施,首先应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开展群众性的课外活动,组织班级学科小组活动,吸收学校中的部分学生参加。与此同时,还要把那些在某一学科领域有才能、水平较高的学生,吸收到课外活动中,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更高层次的培养与训练,并借以推动课外活动的广泛开展。

传统与革新结合的原则

学生的兴趣是广泛的,要全部满足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组织起各种内容的课外活动,限于师资、设备、经费等方面的条件,每所学校都只能尽量争取,但是不可能全部达到。各校应根据自己的师资条件、设备情况,以及可借用的家长和社会力量,以尽可能多的内容,把学生的课外活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地开展起来。同时,要因地制宜选择一些项目,投入较优势的力量,坚持不懈,使之形成学校课外活动的传统项目。这些传统项目,应有自己学校的特点和风格。传统项目的课外活动,象征着学校校风、校貌及学校声望,它能以自己的显著成效激发学校全体人员的集体荣誉感,使学校具有活力。课外活动项目的传统化,并不排斥课外活动内容的革新,传统项目的专门化内容也要随着专门业务的发展而发展。课外活动项目的传统化,也不是使学校举办的各种课外活动项目都形成传统。许多课外活动项目将随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推陈出新。坚持传统与革新结合的原则,组织学校课外活动工作,将使学校的课外活动既具继承性又有创新性,充满生命力,更加绚丽多彩。

6.课外活动管理的任务

课外活动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内容包括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知识讲座、科技活动、各类兴趣小组活动、校班会、时事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开展课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学生多渠道地及时获得各种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特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求意识,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所以,学校加强对课外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管理任务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