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主任医师对您说:健康时报专家访谈精华实录
12907900000005

第5章 说说脑卒中

●健康时报

赵晴晴、刘永晓、董蕊、田茹、韦川南众专家谈脑卒中

脑卒中非死即残

世卫组织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发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比美国高出一倍。中国脑血管病的死亡率是心肌梗死的4~6倍,带来的经济负担却是心肌梗死的10倍。脑卒中给我国每年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达400多亿元。

卫生部部长陈竺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疾病谱就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病为主,由慢病引发的死亡已占因病死亡人数的85%左右。因此,如果再不重视慢病防控工作,卫生部将犯历史性的错误。

中国围剿脑卒中

王陇德院士:防控把钱花在前面

“我最近去了几家医院的ICU,见到了很多脑卒中昏迷病人,颇有感触,他们躺在医院里受罪,每天成千上万地花着钱,如果在前面花些小钱做筛查,吃降脂、降压、抗血栓药,就可以极大地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脑卒中在发达国家已开展大量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近40年卒中发生率降低了42%,但发展中国家还在不断上升。卒中每年在中国造成大量不该发生的死亡和残疾。去年全国75家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的全年数据结果显示,一共完成了颈动脉超声筛查将近38万例,其中发现颈动脉狭窄50%以上3.6万例、颈动脉狭窄70%以上1.7万例。对这些人群开展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支架成形术,指导生活调理和药物干预等。

高润霖院士(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年过40每年做卒中筛查

脑卒中的预防分三级,其中一级预防(疾病发生前的预防)最重要,它的目的是使高危人群降低脑卒中发病率。自己属不属脑卒中的高危人群,40岁以上的人群可以自己进行脑卒中风险评估。脑卒中的发生有8个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史(140/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房颤和心瓣膜病,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很少进行体育活动,明显超重或肥胖(BMI 26),有脑卒中家族史。如果≥≥发现自己存在3项危险因素,就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应抓紧去医院进行专业的筛查。≥

希望年过40的人都能每年做一次脑卒中危险筛查。这个不是挂在嘴边,是要做到的,否则你骗它,它就坑你。生活中,如果自觉一侧手臂或腿部突然麻木无力;突然出现言语障碍;突发单眼或双眼视物障碍;突然出现行走困难、眩晕或平衡困难;突然出现不明原因严重头痛,都应警惕为脑卒中发生的先兆。

华扬教授(北京宣武医院超声诊断科主任医师):头颈动脉筛查要一手抓

脑卒中(其中主要是缺血性脑卒中)既可以是颅内动脉发生的,也可以是颈部动脉发生的。以往比较忽视对于颈动脉的筛查,但现在也不能遗漏颅内动脉的超声检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卒中发作或再发作的重要原因。中国人颅内发病率很高,西方国家颅内狭窄闭塞性病变占20%,中国人占30%~50%。对于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初次检查都应该进行颅内血管和颈动脉的联合超声筛查,确定病变是在颅内还是颅外。

对于由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药物治疗是关键。对此,华扬教授表示:“抗血小板药物是治疗和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基石,也是研究最充分、证据最多的一大类药物。2010中国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提出:抗血小板药物选择应以单药为主,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都可以作为首选药物;有证据表明对于高危患者,氯吡格雷获益优于阿司匹林。”

胡大一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五个卒中一个来自房颤

一直以来很多人只知晓高血压对脑卒中的发病影响,殊不知,心房颤动也是导致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每五个卒中患者就有一个是心房颤动导致的栓塞,这一点易被人们忽视,且对其危险程度认识不足。和没有房颤的卒中患者相比,房颤患者患病率高,梗死面积大,神经功能缺失更严重,致残偏瘫的后果更重,死亡率更高,恢复程度更低。由于认识不足,我国对房颤的预防力度还不够,目前我国的抗凝药使用只有1.7%,而欧美国家则达到2/3.

此外,胡大一教授还提到了其他两点易被人忽视的容易引发卒中的危险因素:一是吸烟对卒中的影响,吸烟会导致心肌梗死、卒中风险增加,这一情况,无论是东欧、南美还是我国公众的知晓率都不到40%。二是有一些广告和宣传误导民众,称高血压可以不吃药,用保健品和食疗来替代药物控制血压。胡大一呼吁更多的专家医生站出来发布科学健康信息,应迫切出台政策法规对这些误导公众、带有明显趋利商业运作信息进行限制。

周良辅(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卒中病人堪比一个香港

中国现存脑卒中病人700多万,相当于中国香港2010年初的总人口数,并在世界脑卒中发病地图中处于“高死亡带”。目前,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依然以较高的速度增长,甚至“赶超”了GDP的增长速度!要防控这种以“火箭速度”增长的疾病,关键是落实指导规范。

“有数据表明,我国百姓甚至医护人员对指导规范的知、信、行程度并不高,对指南的知晓度和信任程度还不到50%,了解都不了解,怎么能执行?”周良辅说。脑卒中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还要有一条辅助的“支线”,即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要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员,要让更多的普通人了解卒中的筛查与防治。

王拥军(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长期服药坚持运动

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可遵守两个原则:一个是查找、去除危险因素;一个是高危人群坚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

一般来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两种:行为因素(吸烟、饮酒、生活方式不良等)和疾病因素(“三高”等疾病)。对于行为危险因素,我们要用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增加运动的方式改变,而对于疾病因素,要坚持用药抗凝、降糖、降脂。

45岁以上女性,应通过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运动来预防脑卒中。美国妇女健康研究结果表明,45岁以上的健康女性,每天服用100毫克的阿司匹林,10年间脑卒中的发生率下降了24%,心梗率下降了33.9%。

此项研究还发现,闲暇时间内的适度运动,也能有效降低45岁以上健康妇女脑卒中的发生率,其中最好的运动是快速散步。需要注意的是,剧烈的体力活动反而会增加这些妇女卒中和脑出血的风险。

赵冬(北京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安贞医院流行病研究室主任):每天应吃半斤多水果

健康生活方式是避免脑卒中的有效手段。研究发现,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的第一危险因素。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近年来由3%提升到6%,而美国高血压的控制率为50%。相对于美国来说,我国的控制率仍非常低。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控制好高血压,除了药物作用外,一个最关键的策略就是控制好盐的摄入量。每天只摄入6克盐,可以减少至少23%的脑卒中的发病率。

在疾病预防中,水果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一项针对七万女性的调查显示,爱吃水果的人,相对于不经常吃水果的人来说,脑卒中的发生率会降低47%。

相关国际组织对各国水果消耗量进行了调查,在51个国家中,我国94%的男性、96.6%的女性水果摄入量不足。建议每天可以摄入300克的水果量。

贾建平(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高血压、糖尿病是高危因素

在脑卒中的防治中,治疗指南是个金标准,是在大量循证医学依据的基础上制定的,而遵守治疗指南是降低脑卒中风险的重要途径。

而中国医师协会对各省市三甲医院五千名医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5.9%的医生认知度不合格。脑卒中治疗指南中有这样一条:对于伴有高血压的缺血性卒中,血压控制的理想值为130/80mmHg。调查显示只有37.3%的医生对此有正确的认识。≥

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情放松、戒烟限酒、适当有氧运动,正确指导下服用药物调控才可以有效避免高血压引发脑卒中。

对此,贾建平认为,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6倍,糖尿病也是脑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张通(北京博爱医院副院长、神经康复科主任医师):脑卒中康复要到专业机构

脑卒中康复越早越好。从传统观念来看,康复的最佳时期是半年之内,虽然目前国外研究没有给出准确的康复最佳时间,但是我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卒中后病情平稳2~8天,就可以开始康复治疗。终止时间则视病人情况而定。

在康复治疗中患者和家属也存在很多误区,比如认为脑卒中康复中疼痛是正常现象。事实上,脑卒中康复需要在无痛的情况下进行。若患者感觉到疼痛可能是方法不当。有时甚至连存在感觉障碍的病人都感觉到痛感了,这就说明刺激强度太大了。所以,要进行专业康复,还是建议去专业的医院进行正规、正确的康复,避免不当的康复方式造成的伤害。

家属在卒中康复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家属的表现好,病人的康复就好;家属的态度差,病人的康复就差。”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心身医学科主任医师

赵志付大脑有五大喜好

就算人老了,脑子也不能老。人的大脑有五大喜好,养脑就是要“投其所好”。以下五个小窍门或许能帮助您保持大脑年轻。

●大脑爱运动您肯定有过这样的体会,工作了一天,明明感觉很累,但在回家的路上,走着走着,不知不觉中居然高兴起来了,甚至哼上了小曲。这是因为运动后,大脑会分泌出一种肽类物质,让人精神放松,产生了愉悦感。那么,您不妨下班的路上,提前两站地下车,走路回家去,让大脑彻底地做个放松运动。

●大脑爱颜色色彩会影响大脑的认知和分析能力,比如浅红色和橘黄色能刺激大脑的反应能力,提高注意力,而绿色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对大脑会产生一种良好刺激,使紧张情绪得到放松。

●大脑爱新鲜工作累了,大脑就会有昏沉、发热的感觉,这个时候,吃点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能起到清火的作用,大脑也清醒了。此外,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多吃水果(如苹果、梨)与蔬菜(如花椰菜、菠菜)能够增强记忆能力。

●大脑爱氧气屋里待时间长了,即使没干什么,都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疲乏,明明困得眼睛睁不开了,但怎么也睡不着,这说明您的大脑缺氧了,到户外或是把窗户打开,呼吸一下外面的新鲜空气吧,这会让大脑顿时变得清爽很多。

●大脑爱休息工作了一个多小时,是不是感到脑子有些不好使了,这是大脑在提醒您该休息了,不妨闭目养神几分钟,或是站起来走一走,让大脑休息休息。但注意一定要让大脑从工作中抽离。

●陕西省人民医院老年神经科主任医师

李锐大脑里的“小”问题——腔梗

五十多岁的老张中等个头,不胖不瘦,平时喜欢抽点烟,喝点酒,血压稳定,血糖达标,腰围正好,体重不超。但今年的体检结果却让老张坐立不安:“右侧基底节区腔梗可能,建议神经内科就诊。”

大脑里的小淤堵

“腔梗”是什么?腔梗,全名“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这类疾病中的一种。它的发生和动脉硬化有一定的关系。

人的血管系统就像一条条河道,而血液像流水,机体的血管系统在人生漫长的岁月里会遭受形形色色的摧残和剥蚀,川流不息的血液本身就一刻不停地冲刷着血管,使河道不断苍老。

血液中的脂质成分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河床的腐蚀尤其明显,日久天长它会让河道中沉淀下一些难以移除的瘢痕,使河道逐渐淤塞。

血压升高时,血管承受着更多的压力和冲刷力,日复一日,血管就变得僵硬厚韧,而再也恢复不到原来的轻薄莹润了。

此外,吸烟也会造成血管的收缩和硬化。

由此可见,动脉硬化是一个全身性的渐变过程,不仅大的血管会受到影响,微小的血管也会被连累。我们通常所说的“腔梗”,即是脑中的微小动脉闭塞后引起的一种疾病。

严重程度看位置

腔梗的严重程度不能一概而论,主要取决于发生的区域。

从表面上看,腔梗只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问题,应该不是非常严重,但如果在大脑的重要区域比如内囊、脑干等处,后果常常非常明显。

比如有人大脑中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腔梗”,但这个人没有症状,而有的人只有一个小小的腔梗,却出现了明显的偏瘫和吞咽障碍。

如果查出好多个腔梗,便是“多发腔梗”,多发腔梗是否有症状表现,其主要的决定因素仍然是发生的位置。多发腔梗通常是逐渐发生的,从一开始的第一个腔梗起,每一次腔梗的发生都不一样。

对于多发腔梗来说,要及时发现和治疗,因为若任其发展,腔梗会逐渐增多,从而影响到脑的高级神经功能,比如思维、记忆、判断、语言等,甚至会导致痴呆。

注意避开三误区

体检中发现腔梗,没必要恐慌,应该及时去就诊,可以通过医生的评估检查,确定疾病的具体情况并进行有针对、连续性的治疗。

不提倡患者一发现腔梗,就去盲目打点滴,这样很不安全。

此外,还要避免腔梗的一些误区。

误区一是腔梗的诊断被扩大化了。很多50岁以上的人做CT和MRI(核磁共振),报告单中都会出现“腔梗”、“脱髓鞘”之类的诊断结果,尤其是60岁以上的人群,MRI报告正常的概率更是罕见。这就意味着,并不能全凭检查报告说事,正确的做法是去咨询你信赖的医生。

误区二是误将“Virchow-Robin间隙”判断为“腔梗”。前者是一种生理现象,颇似腔梗,如不仔细观察,容易误判为异常的东西,造成恐慌。

误区三是忽视腔梗的提示意义。多数情况下,腔梗并不会预示某种严重的疾病,但有时候却会提示严重中风的风险。临床上经常碰到这样的例子:在脑CT上看到一个患者有个很小的腔梗,进一步检查他的脑内血管和颈部血管时发现结果非常严重,脑动脉的某个主干已经狭窄到快要闭塞的程度,这就是常常说的“小问题、大麻烦”,对于这样的腔梗必须进行及时有力的治疗。

经过就诊,医生对老张的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后给出了建议:老张的“腔梗”目前只需要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可。这样一来,老张心里有了底,从此戒了烟酒,徒步上班,饮食清淡,心情愉悦。腔梗这个曾经挥之不去的阴影在老张的生活里渐渐淡去。

●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詹淑琴突然呛咳当心脑梗

喝水时被呛得咳嗽,很多人可能不太在意,往往以为是“喝得太急”了,但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出现,而且久咳不止,就应该引起中老年人的注意了,这种咳嗽可能是腔隙性脑梗塞的报警信号。吞咽反射和咳嗽都由中枢神经支配,进入中老年,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功能都有所下降,当脑组织出现轻微的多发性小栓塞,对吞咽反射可能产生影响,在吃流食、喝水或咽唾液时,常有少量食物或唾液进入呼吸道,长期刺激则引起突然咳嗽。

特别是在冬季,寒冷的气候容易同时引发脑血管病及呼吸系统疾病,中老年人咳嗽时,常常以为是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自己吃点止咳药,而忽视了脑血管的病变。

由于腔隙性脑梗塞是脑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阻塞,临床上大多没有明显症状,所以对疾病的报警信号一定要明察秋毫。对于高血脂、糖尿病、肥胖、高血压、夜间易打鼾等脑血管病易发人群,如果在喝水或吃流食时突然出现被呛得咳嗽,并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的头痛、眩晕、反应迟钝等症状,就应该想到是腔隙性脑梗塞的可能,尽快去医院就诊。

首先排除与咳嗽有关的各种疾病,然后可以做脑CT、血管多普勒超声、脑血流变等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是腔隙性脑梗塞。需要注意的是,腔隙性脑梗塞还可能出现一些不易被人察觉的症状,如一侧口角流涎、咬舌头、精细动作差、做事丢三落四、情绪起伏不定等,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延误了治疗时机,会出现口眼歪斜等治疗上比较棘手的症状,因此,易发人群在冬季一定要“多个心眼”。

●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李建宇老人手抖或是中风先兆

“爷爷又地震了吗?”每当张大爷扶着桌子双手发生震颤时,三岁的小孙子都会紧张地问爷爷。手抖、弯腰、步履缓慢是老年人的常见现象,不少人仅仅归结到衰老,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李建宇提醒:震颤虽然表现为手的抖动,但病根多在大脑,手发抖还可能是脑中风的先兆。

留心家中老人手抖时,是一侧还是两侧,如果老是一侧肢体拿东西抖,就要怀疑有脑血管病的可能,如果是两侧原因很多,像随着年龄而出现的老年性震颤、帕金森都可以出现手颤,像张大爷这样的,主要是因为帕金森病。颈椎不好的老人,由于颈椎局部的神经受到压迫,往往也会出现手指发麻和发抖的症状。如果除了手抖外,还伴有动作缓慢、肢体僵硬、平衡功能差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如果不治疗,症状将会越来越重。严重时甚至躺在床上不会翻身,坐下不能站起,站了迈不开步子。

●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胡立文老人起身别太“敏捷”

门铃响了,电话响了,赶忙起身去开门或接电话,这些生活中的常事儿,对老年人来说,却可能是诱发脑梗塞的“导火索”。研究者发现,大喜大悲、突然用力、气温骤变及体位突变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而在对卒中病人发病前一天或当天的活动进行详细调查后发现,在所有的危险因素中,位居首位的是突然改变体位。

体位改变造成斑块脱落在临床中并不常见,体位改变诱发的脑卒中主要是由于发生体位性血压下降,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对于患有体位性低血压的人(即坐和站时短时间内,血压变化大于30mmHg),这种情况尤为明显。这是因为在大脑的一些大血管间,如深穿支和皮支间的血管本身就细小薄弱,血流量很小,体位突然改变会造成血流量骤减,血液循环暂时出现“停顿”,就发生了临床上称为分水岭卒中的情况。同时,由于脑部缺血,使脑灌注压低于正常值,这些都是引起卒中的原因。

为减少卒中猝发的危险,老年人要注意:

(1)遇到有敲门声、按门铃、电话铃响时,别急着突然起身。

(2)睡醒后从床上坐起时,要注意保证两个“3分钟”,既先坐3分钟再站起来、然后站3分钟再行动。

需要注意的是,缺血性脑卒中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平时血压偏低、身体虚弱的人及高血压患者在服用α-受体阻滞剂后会使血压下降较快,都是此病的高危人群,遇事要尽可能“慢半拍”。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心理科主任

刘松怀中风后心理有五道坎

中风后,面对身体突如其来的变故,脑卒中患者主要会经历五个心理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一道难过的坎,家属充分了解患者每个心理阶段的特点和应对方式,有助于患者顺利度过这五道坎。

1.急性应激反应期

患者在明白病情后,就进入了急性应激反应阶段,这阶段约持续2周至1个月的时间。这一阶段很多患者会出现哭泣、震惊、沉默、烦躁、失眠等情况。对于急性应激期的患者,要以稳定情绪为主,可以请医生帮助对患者担心的问题做出解释,家属最重要的是做好陪伴工作,多鼓励、理解患者,和患者共情。比如患者哭泣的时候,就让他通过哭的方式发泄。这一阶段如果患者情绪和行为反应比较严重,可进行对症的药物治疗。

2.否认病情期

度过了急性期后,患者的情绪开始好转,开始对治愈疾病心怀期待,这一阶段患者的心理特点是不愿接受自己病情无法好转的事实,所以称之为否认病情期,大约从患病后2周开始至两个月时间。否认期的患者更需要家人积极的鼓励和支持,这一阶段家属要注意不要过多地与患者争执,要通过积极的鼓励给予他们信心,多说“我们努力了会更好”。

3.抑郁期

患病3个月左右的时候,家属要格外留意了,这个阶段患者进入了抑郁期阶段,这一时期会持续3个月左右的时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不能很快地看到身体好转的结果,这时他们会对自己的病失去希望,感觉自身没有价值感,对周围的一切都不感兴趣,情绪低落,内疚,焦虑,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出现。这一时期患者如果出现抑郁症状比较重,有必要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用抗抑郁药治疗,同时,条件允许可配合做心理治疗,通过专业的治疗,帮助患者度过抑郁。这一阶段,家属的精神心理支持很重要,要多和患者说“没那么糟糕”等安慰的话语,以减轻其心理负担。

4.承认病情期

患病5个月左右的时候,很多患者基本都能被动接受自己病情了。但是这阶段的患者会对外界产生恐惧感,他们不愿出门,害怕大家用异样的眼神看他们,人也变得多疑、敏感、依赖性强,以前能做的事情也不做了。这一阶段依然是持续3个月左右的时间。承认期的患者主要需做一些认知心理治疗和行为心理治疗,心理医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害怕和恐惧的问题做放松治疗和系统脱敏治疗,对他们的不合理或消极的想法做认知心理治疗,从而引导其关注生活中积极的方面。

5.适应期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后,家属可以轻松一些了,患者心理方面开始进入适应阶段。这一时期,患者已经从心理上真正接受病情。这时候他们的情绪比较稳定,可以积极地评价自身病情,并且准备走出家门,和社会接触了。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张通做康复要系统治疗

尽管多年以来,媒体一直坚持不屑地进行医学科普宣传,但还是有很多人在健康的时候没有意识主动了解康复的意识,即便家人得了中风等急症,也缺乏寻找正规康复治疗的信息途径。

在这里,首先需要跟读者说清楚的是,康复不是简单的调养。康复医学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体的功能障碍,补偿、恢复、提高或重建人体的运动功能,设法改善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对残疾进行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的医学学科。

中风后的康复治疗并不是针对疾病本身,而是通过各种康复医疗手段,最大限度地避免发生因卒中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改善患者机体功能障碍。以中风的康复为例,它是包括卒中评价、并发症和相关疾病处理、康复训练、心理问题干预等环节,涉及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训练、神经心理学、康复护理、营养学、泌尿外科等多个学科领域。

对于中风后的康复,最重要的不是单纯的打针、输液、服药、按摩、针灸,而是要去正规的康复机构,如专业的康复中心,或三甲医院设立的康复科,尽早接受正规的康复指导、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前三个月尤为重要,一般来讲,只要生命体征平稳,72小时之内就应该开始接受早期康复治疗和训练。

对于康复治疗的认识,要避免两个误区,一个是期望值过高,希望通过康复治疗和训练之后,身体能完全恢复到患病前的状态,这实际上是不切合实际的,通过康复只是尽可能帮助患者改善功能,尽量达到生活自理,提高生命质量。还有一个就是“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不重视康复治疗和训练,认为反正已经残疾了,理所应当地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心安理得地让家属伺候,安度残年。我们希望所有中风患者要配合医护人员,树立起战胜伤残的信心和勇气,通过康复重塑新的人生。

●健康时报

马淑燕、韦川南、陈亚伟卒中康复上好四节课

目前我国脑卒中患者对康复知识的知晓率还很低,60%的卒中患者对康复相关知识完全不了解。

卒中后,很多患者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走路、吃饭、说话等,这不但使其无法独立生活,还让人丧失尊严。脑卒中康复主要就是为了帮助患者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以改善生活质量。

每一个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前,需要先到神经内科做一个详细的评价。神经内科康复中心如同学校的教务处,“教务处老师”也就是神经内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设计总的治疗方案及近远期的康复目标,之后再安排患者开展各项具体的康复治疗,如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心理治疗、语言和听力治疗、物理疗法等。

要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患者需要上好“四节课”。

1.体育课——学走路

受访专家:刘惠林,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神经康复力学疗法科主任

患侧练习很重要

卒中后,原本健步如飞的人变得无法走路或是走路姿势异常,失去行走能力对一个人来说,不仅生活不便,而且痛苦。

运动疗法是整个康复过程的“第一课”,目的就是让患者重拾起坐、站立、走路等基本能力。

神经康复力学疗法科主任刘惠林指出:“如果患者能早期开展正确的康复治疗,约80%的人在治疗2~3个月后就能站立、走路。”

在治疗过程中,患侧的练习很重要。当大脑损伤后,患者体会不到什么是正常姿势、正常运动、正常的肌张力,相反的,患者长期体会异常的感受,久而久之,神经系统就会逐渐产生记忆并固定下来,因此患者的异常姿势更加明显,病情也就更重。另外,有些偏瘫的脑卒中患者由于患侧长时间得不到使用,会出现偏侧忽略,也就是自己意识不到患侧的存在,患侧身体功能基本废弃。

此外,患者的也要注意主动参与治疗。刘惠林说:“治疗师只是教练,运动需要患者自己动脑子。”

在康复中心,记者看到治疗师王斌让患者趴于床上,下肢着地,利用Bobath手法(一种能纠正患者姿势的治疗手法)叩击患者腰部,之后按住一条腿,辅助患者重复做另一条腿的“打弯、伸直”动作。与此同时,王斌叩击患者腿肚做分离小腿三头肌的动作,帮助患者完成运动。45分钟的治疗后,患者在旁人的搀扶下,根据治疗师的指示进行练习,“抬腿、沉胯、打弯、着地、停住……”治疗师一边发出口令一边鼓励患者“坚持住哦、已经很不错了、今天进步很大……”可以看到,患者左腿迈步较治疗前自然许多,走路姿势也好看了。虽然康复不等于恢复,但只要患者配合就一定能看到效果!

2.劳动课——学吃饭

受访专家:刘璇,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作业疗法科副主任

记点生活小妙招

吃饭、喝水、穿衣、洗脸这些很简单的生活技能,对于某些脑卒中患者来说,可能也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只能依靠他人的帮助来完成。

作业疗法的主要内容就是恢复或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通过锻炼精细动作,使患者的肢体运动尤其是上肢运动更协调和自然。作业疗法重点在于教给患者一些生活小技巧或设计一些工具帮助患者独立生活。例如在餐具的选择上,患者要使用比较深的盘子,最好再盘子下垫上一块湿毛巾或餐盘垫防滑,如果患者偏瘫严重,还有一些为偏瘫患者专门设计的勺子等;穿衣服要先穿患侧,再穿健侧(身体好的一侧),脱衣服则要先脱健侧,再脱患侧;翻身需要健侧带动患侧转动;洗脸拧毛巾时,患者可以健手拿毛巾,湿水后将毛巾套于水龙头上拧干之后洗脸。

患者在积极参与康复治疗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关心”或使用患侧或患病部位。有的偏瘫患者在吃饭时,用健康手吃着饭,偏瘫的手往往随意地搭拉着,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即便一只手一点儿也不能动,在吃放时也要将其放于桌上,摆好姿势,而且要在患者的视野范围内,让他们知道到肢体的存在。另外,在喝水或粥样食物时,患者可以用患侧手拿杯子或碗,之后用健手共同抓握餐具来进水或进食。

对于偶尔误吸或存在轻度吞咽障碍的患者,进食需格外注意:保持坐位,且身体要稍前倾,一定不能躺着吃;专心吃饭,吃饭时尽量不要看电视或说话,以免分散注意力发生呛咳;食物质地要软,多吃黏性或糊状、胶冻状的食物;选择一个大小适中的勺子,控制每次摄入食物的量,吃饭速度要慢;最好不吃坚果、不用吸管喝水。如果患者多次发生误吸,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正确进食。

3.语文课——学说话

受访专家:李胜利,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听力语言康复科主任

家属四个“不能做”

说话是人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方式,卒中前,有的人口才极佳,卒中后,却连最简单的词汇都难以说出。

对于脑卒中康复来说,最复杂也最难治的要属失语症,它通常合并情绪障碍,使患者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受到影响,具体表现为患者听不懂别人的话,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名字、说话不清晰或根本说不出来、不认字也不会写字或会写字但是镜像书写或多一画少一画等。此外言语障碍也是脑卒中患者面临的一大问题,这主要是指构音障碍,也就是因为呼吸、共鸣、发音和韵律等方面异常导致的障碍。

患者可以通过语言刺激疗法、交流互动游戏和辅助沟通系统(AAC)等方法进行治疗。比如使用一些图片或卡片,治疗师根据情况在一旁提示,让患者说出图片上的内容;治疗师和患者各拿一些小卡片,每人抽一张,通过手势比划,让患者猜卡片上的内容;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治疗师可以利用辅助沟通系统(AAC),如根据每位患者的不同需求和情况设计并订制交流图册或者交流板,让患者能与家人或治疗师日常交流,图册还分医院版、家庭版、购物版、交友版等。

家属要记住四件“不能做”的事儿:不要打断或干扰患者说话,除非患者要求,否则不要帮助患者完成句子或要说的话,如患者说出姓后,很长时间说不出后面的字,家属不要帮他回答;和患者说话时要正视患者不要太随便,因为患者可能需要观察你的面部去理解所说的内容;不要忽视患者好像其不在场一样,多谈论有关患者的事,如他曾经是一名著名教师,就多说一些他曾经教学时的趣闻;不要只谈论家庭琐事,尽量多谈论患者的爱好等。

4.心理课——学开心

受访专家:刘松怀,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心理科主任

多陪少训不强迫

很多脑卒中患者的家属都有这样的感受,病前明明是一个和善儒雅的人,病后却变得暴躁异常,甚至动不动就骂街、打人。

脑卒中患者在患病后由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心理障碍。可能出现性格异常、抑郁、攻击他人的情况。如果家属无法正确理解这种变化,可能会使病人的心理障碍变得更加严重,甚至抑郁。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脑卒中患者大致会经历五个心理阶段:

第一阶段是急性期应激反应阶段,从明白病情后开始,约持续2周至1个月的时间,主要症状包括:哭泣、震惊、沉默、烦躁、失眠等。

第二阶段是否认病情期,时间从2周至两个月,这个阶段病人的情绪开始好转,对病情心怀期待,不接受自己病情无法好转的事实。

第三阶段是抑郁期,时间大概3个月左右。这阶段最容易出现卒中后抑郁,这时病人会对自己的病失去希望,感觉自身没有价值感,对周围的一切都不感兴趣,情绪低落,内疚,焦虑,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出现。

第四阶段是承认病情期,时间约3个月,这一阶段病人已基本能正面病情了。但是这阶段的病人会恐惧出门,害怕大家异样的眼神,多疑、敏感、依赖家人,以前能做的事情也不做了。

第五阶段是适应阶段,时间也是3个月左右,这时候病人已经从心理上接受病情了,情绪较稳定,能积极评价,走出家门,和社会接触了。

病人能否顺利度过这几个阶段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家属的配合有很大关系,作为家属,最重要的是做好陪伴工作。不要回避带病人看心理医生,给病人吃抗抑郁疾病的药物。要尊重病人的意愿,不要控制病人、强迫病人,很多病人的攻击行为就和家属的强迫有关。比如病人哭泣的时候,不要教训病人,不要说“不哭了不哭了”。这样会使其情绪受到压制,可以通过抚摸等方式让病人得到安抚,要说“没关系还有我们呢”。不要过分保护病人,不要让病人太听话,这样会使病人感到自己很没用。

●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一科主任医师

翁銮坤中风护理学三招

如同被石子击中、如同风一样变幻莫测,中风,总是让人防不胜防。中风之后若抢救及时,患者能得以生存,但却出现了一些生活障碍,家属不妨学点护理小技巧。

(1)吃糊糊分次饮。中风之后,患者进食时易发生呛咳,家属可以做些蒸蛋羹、肉末菜末稠粥、肉末菜末烂面条、牛奶冲藕粉、水果泥等糊状食物,或者把饭菜用捣碎机捣碎后给患者食用。如果连吞咽也有困难,可以采用鼻饲饮食的方法,将容易消化的流状食物如豆浆、牛奶、果汁等分次灌入,如分5~6次灌入混合奶1000~2000毫升,别过冷,也别太热,和体温相近为宜。

(2)翻身按摩多清洗。中风之后常有肢体瘫痪,患者自己不能翻身转变体位,为预防褥疮,要做到“定时翻身、保持清洁、加强营养”。至少两个小时一次翻身,不能拖、拉,否则容易擦伤皮肤;有大小便失禁和呕吐物时,要及时擦洗干净,洗后最好在背部、骶尾部扑上爽身粉;保证蛋白质的供应,增加患者皮肤的抵抗力。也可经常对患者肢体进行按摩,力度由轻到重,促进肌力的恢复。

(3)一起回忆多鼓励。中风之后,神志清醒的患者会特别恐惧、绝望、焦虑不安,害怕自己成为家庭负担,对未来生活失去信心。家人可以和他们一起回忆些以前的事情,多和他们交流,在护理过程中不要有不耐烦的情绪。对于中风患者的每一点进步,都应该给予鼓舞,分散他们的不良情绪和注意力。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水疗科副主任医师

金龙卒中康复试试水疗

水疗是利用水所特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卒中患者也可以利用水的特性进行康复训练。

水的浮力可以帮助肌肉弱和下肢负重能力差的患者较轻松地站起来,辅助患者完成很多在陆地上不能完成的动作,如抬胳膊等。还可以有效调节患者的步态。

水中阻力较大,患者可以在治疗师的指导下通过调整运动速度和肢体与水的接触面积来强化对肌肉力量的锻炼效果。

水的温度可以调节,治疗师会利用不同的水温来进行不同的训练,比如可以用热水对肌张力高的患者进行放松。

水中有一定的压力,水压对人体的呼吸肌和血管都是一个很好的训练。

治疗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在水中添加药物,通过水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来加强疗效。

这些特殊的理化性质,使水疗在瘫痪病人的康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有时可能是唯一一项可以不借助他人和外力帮助而独立完成的运动。

需要提醒的是,水疗虽然有不错的效果,但也并不是对所有人都适合,患有传染病、皮肤破损、严重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病就不宜水疗,在患中耳炎、红眼病、发热、皮肤有破损时和经期应暂停水疗。

另外在空腹、饱食后不宜立即水疗,需一小时后再做。水疗后要注意及时保暖、适量补水,可以喝一些含矿物质成分的功能性饮料。水疗后要有半小时左右的休息和恢复时间。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夏扬四动法防脑卒中

一人脑卒中,全家都忙乎。脑中风治愈难,后遗症多,因此,日常就要把预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教大家一套简单的保健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夏扬介绍,每日规律练习这四个动作,对预防脑中风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按按头:五指分开屈曲,以指腹从前额缓慢旋转按压至头顶,再继续按压至脑后部。双手轮流交替按压各五次。可有效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改善大脑供血。

●擦擦颈:五指并拢,双手对指置于颈后,轮流按擦颈后部左右两侧,以皮肤轻微发红发热为宜。可促进颈部血管平滑肌松弛,减少血脂沉积。

●扭扭脖:颈部放松,平和舒缓地前后左右转动颈部,动作宜慢,转动至最大幅度保持5秒再向反方向转动。可增加血管的抗压力和韧性,活血通络。

●耸耸肩:肩部放松,双手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双肩由后向前旋转10次,再由前向后旋转10次,之后双肩上提放松各10次。可使肩部肌肉放松,缓解颈肩部神经血管压力,促进大脑供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