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中华饮食风俗教程
12907200000007

第7章 出阁饮食风俗

出阁是民间俗语,即姑娘出嫁。当男女双方商定婚期之后,男方便开始布置新房,姑娘便着手筹备、整理嫁妆。嫁妆物品除一般的衣物饰品、日常用具外,有的地方还要在嫁妆中陪上一些食品。不过作为嫁妆的食品,食用价值已不是主要的了,更重要的是人们借食品的某种吉祥寓意,来表达对新婚的美好祝愿和对婚后生活的殷切希望。

按照我国传统思想,结婚是为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倘若婚后不孕,这对新婚夫妇和家庭来说都是不幸的事,即所谓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因此各地的婚嫁活动大多包含有 “早生子、多生子 ”的意义,嫁妆中的食品多含此意思。

嫁妆食品的名称后面多带有一个 “子”字,诸如:瓜子、枣子、豆子、栗子等等。从婚俗角度看,广义的 “子”是指 “子女 ”,而狭义的 “子”则仅指 “儿子 ”。我国历来有重男轻女的传统封建意识,婚后不仅要能生育,而且还必须生儿子,只有生了儿子才能 “传宗接代 ”。故选用瓜子、枣子、豆子、栗子等食品,多有祝新人生儿子之意。

在我国各地,鸡蛋是嫁妆中常见的一种食品。鸡蛋有的地方也叫鸡子,江浙一带,嫁妆中有一种 “子孙桶 ”,桶中要盛放喜蛋一枚、喜果一包,送到男方家后由主婚太太取出,当地人称此举为 “送子 ”。

岭南地区,嫁妆中少不了要放几枚石榴,因石榴多籽,用石榴,自然是取其 “多子多孙 ”之意。

女子出阁,民间还有 “饿嫁 ”之俗。贵阳西北苗族,姑娘于嫁前吃完 “离娘饭 ”后,要断食一昼夜,到婚后第二天早晨才能吃饭。凉山彝族,姑娘于出嫁前五日就开始断食,而只以少量糖果充饥,有的新娘到出嫁时,已饿得头昏眼花,浑身无力。清代有一首诗:“翠绕珠围楚楚腰,伴娘扶腋不胜娇。新人底事容消瘦,问道停餐已数朝。”就是这种饿嫁习俗的形象描绘。

与饿嫁相反,汉族的许多地方,姑娘出嫁前有吃 “别亲饭 ”、“辞家宴 ”的习俗。

民间娶亲多用轿子,新娘上轿前要行一系列的礼仪,其中也不乏饮食礼仪。

在红水河和柳江沿岸一些地方,新娘上轿前要坐在堂屋中间,背朝香火,由一个父母、儿女双全的人把夫家送来的一碗饭端在手上,司仪高颂:“一碗米饭白莲莲,糖在上面肉在间。女家吃了男家饭,代代儿孙中状元。”周围的人答:“好的 !有的 !”端碗的人轻轻把碗里的一根葱、一只鸡腿、一块红糖拨过一边,给她扒三口饭,她吃三口吐三口 (弟妹用裙子接 ),接着又把一把筷子递给她,她从自己肩上递给后面小辈,自己却不得朝后看,表示永不后顾。

旧时浙江一些地方,新娘上轿前,要换上男方准备的小衫裤,然后立在蒸桶上。女家事先准备好十二个红鸡蛋,鱼、肉、糖、盐、炭、鸡肉各两包,还有米三升三合,将这些东西从她上身裤腰里一一放下去,由裤脚拿出来,喜娘在一旁念念有词:将“来生儿生女如鸡下蛋快。”新娘吃过 “辞母饭 ”,还要在嘴里留一颗肉圆子,不能吞下,直到花轿抬到男家时才能吃下。

傣族姑娘在离家之前,还有一项重要的仪式 ———向厨房里的饭甑子告别,往饭甑里放些钱。在她看来,自从出了娘胎,靠的就是这饭甑子的哺养,如今要离开家了,也要离开这饭甑子,此时也应该感谢饭甑子多年来的养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