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中华饮食风俗教程
12907200000005

第5章 恋爱相亲饮食风俗

中国古代的婚嫁风俗,大多屈从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都无权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更谈不上所谓恋爱。然而,在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男女青年都享有选择配偶、谈情说爱的自由。他们常常在一些节日庙会或歌墟集会中,寻觅意中人,并且通过某种特殊的饮宴活动,向对方表露自己的爱慕之情。清人赵翼《檐曝杂记》载:“每春月趁墟唱歌,男女各坐一边,其歌皆男女相悦之词 ……若俩相悦,歌毕辄携手就酒棚,并坐而饮,彼此各赠物以定情。这”种以对歌而相悦,以饮宴而定情的恋爱方式及活动,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颇为盛行。

居住在我国东南一带的畲族,青年男女在对唱情歌时,如果姑娘相中了某个小伙子,等到一起吃饭时,姑娘便特意为小伙子盛饭,并悄悄地将一白纸团或银戒指藏于饭中,以表示对小伙子的钟爱,当地称 “装心饭 ”。男青年吃到 “饭心 ”,如果对装饭心的姑娘同样钟情,便暗自高兴地将其藏在衣袋里。分别时即以手绢相赠,回家后即请媒人至女家求婚。就这样,一碗米饭成了男女婚恋的媒介物。

居住在贵州省织金洞风景区新庄村边远山区的苗族人忠厚老实、勤劳朴素,长期耕种庄稼,苗族青年男女的婚姻爱情从古至今以自由恋爱为主。他们的恋爱方式是在“晒月亮 ”、跳花节、对歌、赶街等集体活动中认识结交,认识结交后,互相就经常以对歌等形式来了解、交流思想感情,父母也不反对,待双方都认为性格合得来、感情较好、有志同道合的理想后,就商定时间由男方家请寨中德高望重的老年人来提亲。提亲这关,男方家请人带来两只大红公鸡到女方家来,但这两只鸡必须当众杀死,将两滴血放在酒里混合后让男女双方饮下,表示百年到老;鸡心、肝不切破按原样煮熟吃下,表示永远心不变;鸡肠子也不切断,吃了后表示连接一起,永不分离。喝鸡血酒和吃鸡心、肝、肠时,由德高望重的老年人说一些吉利话和比喻词,算这桩婚事定下来了,然后约定时间举行婚礼,这就叫吃鸡酒。

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对待青年男女恋爱的开放式做法,倒是值得大部分汉族地区流行 “饮宴相亲 ”传统的封建家长制包办婚姻的思考。

我国许多地方,新女婿上门,女方家庭必饮宴款待,不过这顿饭不是一顿普通的饭,女方父母往往要借进餐的机会,对新女婿进行各方面的 “考察 ”,从而决定是否同意这门婚事。在广西靖西、德保、那坡、大新等地,男女恋爱一段时间,到翌年正月初,女方家庭要办一桌丰盛的筵席款待新上门的女婿,当地称 “考婿宴 ”。考婿宴上,女方家长特邀本村一位德高望重、见多识广的前辈考问女婿各方面的知识,有农业生产方面的,有日常生活方面的,也有宗教历史方面的,等等。这种考问的方式一般是在自然、融洽的进餐过程中进行的。

除了对新女婿进行 “口试 ”外,新女婿进餐时的坐相、食相,入席、撤席时的礼仪等,也都是面试的内容。有的地方在相亲的筵宴上故意安排一些不便取食且易使人 “失态 ”的菜肴,刁难新女婿,如光滑如珠的鹌鹑蛋,半生不熟、油腻肥大的猪蹄膀,或是滚烫灼热、表面平静的猪油豆泥等。小伙子稍不小心,即可招致同席人的嘲笑,以至于无地自容,造成难堪的局面,有的甚至因此姻缘告吹。因此,有些小伙子赴宴时,常常显得十分拘谨和不安。类似这种考婿宴,在很多地区存在。

相亲之日,姑娘父母对小伙子的印象好坏,是否同意这门婚事,也可以利用食物这种 “无声语言 ”作出答复。

在湖南洞庭湖地区,如果丈母娘对女婿比较满意,她便会做一碗甜蛋给未来女婿吃。甜蛋是用鸡蛋、桂圆、红枣、红糖一起煮成,小伙子接到这碗甜蛋,便知道丈母娘同意了这门婚事。

在湖北梁子湖一带,如果说丈母娘对新上门的女婿比较满意,便会做一碗瘦肉面条给女婿吃。如果面条中夹着三个半生半熟的荷包蛋,则表明丈母娘不同意这门婚事,不一会儿,小伙子便会知趣地告辞。

还有的地方以在宴席上拣什么样的菜给小伙子吃来表示是否同意这门婚事。如拣一个肥大的鸡腿给小伙子吃,则有 “请你的脚放勤快些,经常到我家里来 ”的意思,表示同意。如果拣一个鸡翅给小伙子吃,则有 “请你远走高飞 ”的意思,知趣的小伙子遇此,往往羞愧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