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中华饮食风俗教程
12907200000036

第36章 筵宴的进食礼仪

筵宴活动本身,由于参与者是独立的个人,所以表现出较多的个体特征,各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习惯。但是饮食活动又表现出很强的群体特征,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在家庭内,或在某一社会团体内进行,所以还得用社会认可的礼仪来约束每一个人,使各个个体的人的行为都有纳入到饮食礼俗的轨道上来。

进食礼仪,按《礼记 ·曲礼》所述,先秦时已有了非常严格的要求,特阐述如下:

(1)虚坐尽后,食坐尽前。进食时入座的位置很有讲究,汉代以前无椅凳,席地而坐。“虚坐尽后 ”是说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食“坐尽前 ”是指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坐席。

(2)食至起

,上客起。让食不唾。宴饮开始,食物端上来时,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所有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3)客若降等,执席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如果来宾的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谢,等主人寒暄完毕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4)主人延客祭

,祭食,祭所先进,肴之序,遍祭之。进食之前,食物摆放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古人为了不忘本,每食之先必从盘碗中拨出食物少许,放在案上,以报答发明食物的祖宗,是为祭。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食物的顺序遍祭。

(5)三饭

,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辨肴。主人不辨,客不虚口。享用主人准备的美味佳肴,虽然都摆在面前,而客人却不可随便取用,须得 “三饭 ”之后,主人才指点肉食让客人享用,还要告知所食肉物的名称,细细品味。所谓 “三饭 ”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饱了,须主人劝说才开始吃肉。实际上主要食物还没有享用,何得而饱 ?这一条是虚礼。据《礼记 ·礼器》说:“天子一食,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无数。”这是说天子位尊,以德为饱,不在于食味,所以一饭即告饱,要等陪同进食的人劝食才继续用餐。而诸侯是二饭、士和大夫是三饭而告饱,都要等到再劝而再食。至于农工商及庶人,便不受这礼仪的约束,所以没有几饭而告饱的虚礼,吃饱了才停止,应了 “礼不下庶人 ”的道理。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如果主人进食未毕,“客不虚口 ”指以酒浆荡口,使清洁安食。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便是不恭敬。

(6)卒食

,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用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7)共食不饱。同别人一起进食,不得吃得过饱,要注意谦让。

(8)共饭不泽手。一般解释为古代人吃饭没有匙箸,但用十指吃饭恐污染食物,这是误解。当指用器具食饭,不可用手。

(9)毋抟饭。吃饭时不可将饭抟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10)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到食器中,别人会感到恶心。也可解释为放肆吃饭无节制,劝人不要放开肚皮吃饭。

(11)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

(12)毋咤食。咀嚼时不要发出响声。

(13)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

(14)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15)毋投与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要把骨头扔给狗吃。

(16)毋固获。“专取曰固,争取曰获。 要喜欢吃某一味食物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不”

(17)毋扬饭。不要为了能吃得快就用食具扬起食物。

(18)饭黍毋以箸。吃黍饭不用筷子,食黍饭用匙,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能混用。

(19)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喝即可。

(20)毋絮羹。客人不要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

(21)毋刺齿。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剔牙。

(22)濡肉齿决

,干肉不齿决。湿软的烧肉直接用牙齿咬嚼,不要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用牙齿去咬,而要用刀匕帮助。

(23)毋嘬炙。大块的烤肉不要一口吃下去,狼吞虎咽,吃相难看。

(24)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

这些有关食礼的规定,不可谓不具体。细微之处,都划出了明确的是非界限,可见古人对此的重视。类似《礼记 ·曲礼》的食礼也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礼》记载:“几饮食,须要敛身离案,毋令太迫。从容举筯,以次著于盘中,毋致急遽,将肴蔬拨乱。咀嚼毋使有声,亦不得恣所嗜好,贪求多食。安放碗筯,俱当加意照顾,毋使失误堕地。”

现在中国人或多或少地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不少餐桌礼仪习俗都植根于《礼记》,植根于我国的古老饮食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