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12906900000013

第13章 如何在“顺境”或“逆境”中引导孩子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孩子都具有双重影响,关键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如何引导孩子。在逆境中,成人应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受教育的机会,提供多种教育资源。在顺境中,成人最重要的是让儿童回归真实的生活,给他们更多的自由,为他们提供独立锻炼和体验逆境的机会,并给予及时的引导或帮助。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相应地,孩子生活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人经历过的生活艰辛的时代好像逐渐远去,缺吃少穿的生活代之以资源丰富的生活。对孩子来说,他们不必像历史上的很多孩子那样,忍饥挨饿,或者颠沛流离,而是过起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种生活环境的变化似乎给孩子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们身体所需的营养应有尽有,迅速发育,他们的个头在丰富营养的滋润下快速地“拔高”,从一个“小不点”迅速成长为高过成人的健壮的“小大人”。我们有了足够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促进他们迅速发育。但是,另一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顺境与逆境的问题。

1.顺境与逆境对孩子发展的影响

在许多人看来,顺境与逆境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顺境和逆境的讨论。“逆境成才论”和“顺境成才论”一直是两种基本的观点,而“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似乎更为人们所认可,有关的名人故事千古流传。但是,我们似乎很难说清,到底是顺境好还是逆境好。

其实,顺境好还是逆境好,这个问题应辩证地思考。一方面,如果一个孩子自幼生活在逆境中,家境贫困,无力支付必要的费用,那么,这种环境很可能会限制这个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发展。他可能无法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例如,他能够去的地方很有限,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多,视野可能比较狭窄,知识面不够丰富,这可能对他们认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国外一些心理学家指出,在贫困的环境中,儿童智力的发展更可能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这个孩子在性格方面,却可能拥有很多优良的品质,如耐心、坚毅、勤奋、刻苦。这些性格品质,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可能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反之,处于顺境中的孩子可能拥有相对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其认知的发展;但是,他们也可能形成娇气、任性、脆弱等性格特征,从而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可能产生双重影响,关键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如何引导孩子,让他们向着什么方向发展。

人类发展生态系统论认为,影响一个人心理发展的环境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其中包括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宏系统等。微系统指个体直接生活于其中的环境,如家庭、班级、同伴、群体等;中间系统指微系统之间的联系,如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外系统指通过微系统间接作用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外层环境,如父母的工作环境、父母的职业等;宏系统指宏观的社会大环境,包括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积,等等。个体的心理正是在与这些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些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的认知能力、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其实,在各个层次的环境系统中,都存在逆境与顺境。逆境与顺境是相对而言的。例如,在微系统层次上,有的儿童的家庭缺少丰裕的物质生活,缺少温暖、和谐的家庭关系,缺少同伴关系,这可以说是一种逆境,拥有这些条件的环境则可以说是一种顺境。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只要父母处理得当,孩子都能健康地发展。

2.在顺境与逆境中,成人应该做些什么

显然,在逆境中,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受教育的机会,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多种教育资源,如为孩子提供一些必备的玩具、书籍,多陪伴孩子,采用相对科学的教养方式等。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因贫困或其他不利条件所导致的“环境缺陷”。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有时并不需要支付太多的费用。

事实上,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很多家庭已经逐渐摆脱贫困,孩子也逐渐从“逆境”中走向“顺境”。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顺境中的孩子?这是需要很多家长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印象:很多孩子家庭富裕,本人显得很聪明,可就是不爱学习,没有上进心,或者交一些不好的朋友,在外面“鬼混”;有的孩子稍不如意,就要寻死,挫折耐受力极差,而且,平时对家长挑剔有加,感到家里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在顺境中,孩子的确可能会形成一系列不良的品质。但是,我们也应意识到,造成这种结果的,不是别人,不是孩子,而是成人自己。确切地说,是成人的抚养和教育。成年人可能在无意间就促成了孩子的一系列相对消极的性格特征。

由于物质丰裕,我们可能总是担心孩子吃不好、穿不暖,唯恐孩子饿着、冻着、累着,因而平时倍加呵护,甚至在生活中代替了应该孩子自己承担的角色。我们甚至经常想替孩子去做这做那,让他们免受劳累之苦。一言以蔽之,我们可能承担了孩子应该自己承担的很多劳动。在这种情况下,在孩子的眼里,他自己成了家庭的核心,成了所有人瞩目的焦点,在家里难免会自我评价较高,显得娇气、任性,有时甚至会骄横跋扈。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能更关注孩子的学习,事事替孩子操心,以便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将来能“有出息”。我们紧紧地盯着孩子,唯恐他们变坏,因而多了很多唠叨。实际上,我们对学习的过分关注剥夺了他们自由活动和探索的机会,剥夺了他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和独立处理各种事务的机会,既让他们感到深受限制,缺少自由,甚至感到压抑、痛苦,又可能限制了他们能力的自主发展。对早期的孩子来说,由于适应了事事包办代替的家庭环境,一旦让他们独立地面对新的环境,他们可能无所适从。其实,在每种环境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形成与这种环境相对应的一套行为方式,在顺境中,孩子也会形成与这种环境相对应的一套行为方式,他们可能变得懒惰、脆弱,一旦到了新的环境中,特别是逆境中,遭遇挫折或困难,这种与顺境相对应的行为方式就不适用了,他们就会感到难以应付,或者难以承受。

毋庸置疑,作为家长,我们内心充满了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常常不领情,感受不到家长的这种爱,甚至感到家长很烦,在家里感到压抑、苦恼。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把生活在“顺境”中的孩子摆在一个适当的位置,没有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当我们“剥夺”了他们独立做事、为人处世的权利之后,他们就会变得依赖我们,变得越来越挑剔,越来越难以满足。很多孩子任性,其内心很可能就是为了争取这种独立。

作为顺境中的家长,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回归真实的生活。宽裕的物质生活,可以保证他们身体的健康发育,也可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受教育条件,这是生活在顺境中的孩子所特有的一种“优势资本”。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剥夺了孩子独立做人和做事的权利。

一方面,我们应当给他们更多的自由,让他们自然地生活。让他们像我们一样,每天面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面对各种挑战或困境,面对挫折或烦恼,让他们了解脱离父母之后的真实的生活是怎样的。同时,让他们了解更广阔的社会,了解多样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在这些环境中的人们,了解人们在逆境中的生存方式及心态,让他们知道,在他们对生活挑三拣四的时候,有很多同龄人还生活在逆境之中,过着缺吃少穿的生活,为基本的生活担忧。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独立锻炼和体验逆境的机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他们到真正的“逆境”中(如条件艰苦的农村)生活一段时间,切身体会那种特殊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应在现实中让孩子独立地面对各种挫折。可以说,生活中的挫折无处不在,从广义上来讲,自己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都会导致挫折感。面对挫折,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想一想挫折发生的原因和应对挫折的方法,学会接受挫折,更应学会理智地应对和避免各种挫折。这实际上是一种“逆境锻炼”。当然,我们不能让孩子深陷挫折之中而无法自拔,这容易让孩子感到气馁或自卑。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面对挫折,并引领他们学会走出挫折。

这并不意味着,在让孩子独立生活的同时,成人可以撒手不管了。在此过程中,成人应该密切关注孩子应对各种环境的情况,给予及时的帮助或引导,而不是进行不必要的干预。由此可以让孩子知道,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成人可以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这种帮助、支持是孩子成长的动力,也是孩子健康发展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