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少年百科知识1:社会生活卷
12906700000050

第50章 不朽艺术篇(1)

◆舍利子之谜

何为舍利子?对佛教徒而言,舍利子具有颇不平凡的意义,它不仅是高僧大德修行的成绩单,五藏真火蒸炼出来的功德结晶,请回供奉也具有无上的消灾解厄妙用。更不可思议的是,舍利子经过虔诚长期的供养,较大的舍利子还会生出若干小舍利子!舍利谜是当今世界上的众多谜之一!所以,玲珑剔透金刚宝--舍利子,不仅成为佛教徒最关注之谜,也是全人类难以解释的众谜之一。

“舍利”是梵语,也称作“设利罗”或“驮都”,中译为“遗身”、“灵骨”,就是尸身火化后留下来的结晶品。这种结晶品一般尸体是烧不出来的,根据历史记载,多为佛陀和他的弟子以及后世的大修行者才有。相传佛灭度火化之后,得碎身舍利八解四斗,引起当时印度八王觊觎而出兵争夺。《处胎经》说:“尔时八大国王,炽盛兵马王、顶生王、恶生王、阿阁世王、最豪兵马王、容颜兵马王、优填王、金刚兵马王,此八大国王共争舍利,各领兵众列前往-面,各言佛舍利我应独得,大臣优波吉谏言:“诸主王莫争,舍利应分,普皆供养”。结果,八王依优波吉所谏,分得舍利后,各还本国起塔供养。时至今日,据到过尼泊尔瑞荫药山五佛塔礼拜塔中供养的佛舍利的人说,塔上仍会有舍利落下。佛陀舍利差点引发一场印度大内战。

可惜,十年浩劫中西藏无数古刹惨遭摧毁,千古名刹白教重镇--祖普寺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藏传佛教广传于世界各地,散居五大洲的信众人数不断增加。饮水思源,重建寺院的建议一时涌起,因而成立了“祖普基金会”。“祖普基金会”在欧、美、亚都已成立了分会,而这座古寺在十方信众的功德金济助下,也已修复三分之一。在募集功德金的活动中,有一项办法是赠送舍利子给赞助者。例如,赞助一万伍干元以上的可获赠舍利四粒、珍贵黑宝丸一粒。1993年内蒙古一位喇嘛圆寂,火化后烧得几千颗舍利,其中有一颗罕见的半透明舍利,寺院信众兴奋得将它分供各方寺院。前几年,旅居美国的冯居士,将他珍藏的佛陀舍利送给慈济功德会义卖,开价数百万元。

据有关佛教文献记载,佛祖释加牟尼去世火化后,其骨灰中发现了许多晶亮透明且五光十色的坚硬如钢的圆形硬物,这就是舍利子,现为佛门中的珍宝。只有佛门高僧去世火化后才有舍利子,一般佛门弟子死后是很难见到的。因而人们认为,这正是佛门高僧长期苦心修炼的结果。

1975年2月13日下午,近代著名高僧,95岁高龄的广钦法师在我国台湾省去世,遗体火化后得到了舍利子1000多粒,最大的一颗直径为4厘米,呈褐色,闪闪发光。新加坡华人高僧宏船法师于1990年12月圆寂,火化后也发现有480多颗彩色的、类似水晶体的硬物,有的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芒。又据史料记载,以往出舍利子者均是比丘僧火化后才有,未见比丘尼火化后有,现在也该另眼相看了。1989年9月27日晚,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桂县西山洗石庵主持,93岁高龄的宽能法师去世,火化后得到了3颗碧绿色、晶莹透亮的舍利子,每颗直径为3~4厘米,好像绿宝石一般。继她之后,又有两位比丘尼火化后获得了舍利子,一位是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佛教协会副会长通显法师,她于1991年3月去世火化后,共得五色舍利子1.1万颗;另一位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揭阳县双峰寺住持释又琼法师,她于1991年8月25日去世,火化后其骨灰中发现有黑色、浅玉色闪闪发光如绿豆大或菜籽大的晶亮舍利子。

由于情况大同小异,因此例不多举。舍利子是怎样形成的呢?现代一些学者将它解释为结石。他们认为,由于佛门僧人长期食用素食,摄入大量的纤维素和矿物质,经过人体的新陈代谢,极易形成大量的磷酸盐、碳酸盐等,最终以结晶体的形式沉积于体内。然而这种解释并不令人信服,世界各地的食素者成千上万,除佛教之外,其他许多教派的苦修者也是长期素食者,为何又无舍利子产生呢?而且在我们常人中,许多生前经医生确诊患有胆结石、肾结石等以及一些未确诊却患有各种结石的人,死后火化了为什么又不见骨灰中有舍利子呢?假如一个人身体内有着成千上万的结石,其身体状况、特别是消化、泌尿的生理功能肯定会紊乱不堪而致疾病不断,而出舍利子的高僧则几乎都是身体健康、安详自在的长寿老人。由此观之,今天的科学还没有揭开这个谜,也许在这些疑点的后面,正隐含着我们应该去探寻的许多领域。

◆电影的诞生

世界电影的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诞生于19世纪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电影是近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综合运用了电学、光学、声学、化学等多方面的科学技术成果,为人类创造出了一个亘古未有的另一个活生生的人类世界--梦幻的人类世界。

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科学技术原理是“视觉暂留”。“视觉暂留”现象,从人类有视觉时就有,比如在黑暗之中把一根点燃的火柴快速划一圈,就会看到一个完整的光圈。现代科学发现,视像从眼前消失之后,仍在视网膜上保留0.1~0.4秒左右。电影依据经过精确测定的“视觉暂留”原理,终于创造出了活动的画面。经过多次试验,现代电影以每秒钟24个画格的速度进行拍摄和放映,每个画格在观众眼前停留1/32秒,于是电影胶片上一系列原本不动的连续画面,放映后便变成了活动的影像了。

近代照相技术的发明为电影技术打下了直接的基础。电影也必须先“照相”--摄影。只是这种“照相”是以一定的速度把连续不断的影像拍摄到胶片上,而且电影胶片可以经过剪接技术处理,并被按一定速度连续不断地放映出来,从而产生出活动的画面。

1877年,英国人A·穆布里在马场跑道一侧安置了12台照相机,用细线的一端系在快门上,另一端系在跑道另一侧。当马飞奔而过时,马蹄踢断一根线就拉动一个快门,拍下奔马的一瞬间。他把这些间断拍摄的照片插在一个旋转的轮架上,用幻灯机投影,就得到了一个连续动作的奔马影像。在他的启发下,一位名叫E·G·马莱的法国人根据左轮手枪的机械原理发明了摄影枪。它可以通过扣动扳机在一秒钟内曝光12次,画面记录在摄影枪暗室里一块分成12格的玻璃底板上。

美国发明家T·A·爱迪生研制的一台摄影机,能在一条长约15.24米的胶片上连续拍摄600多个画面,记录约1分钟的活动影像。1891年,他和助手W·L·狄克逊又研制出可供一个人观看这一分钟活动影像的“魔箱”活动视镜。

电影的发明,是由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最后完成的。1895年2月13日,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活动电影机。12月28日,当卢米埃尔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厅内首次用投射方式放映12部每部一分钟的《水浇园丁》、《墙》、《火车到站》等影片时,他绝对没有想到他所发明的这个“新奇的玩意儿”会在不远的将来迅速普及到全世界,并且成为20世纪最重要、最民众化的艺术。

电影作为一种崭新的传播媒介和艺术形式在世界范围得到迅速发展后,其第一项重大技术进步是有声电影的研制成功。由于电子管、扩大器的光电管的先后出现,美国于1926年首先放映了用光学(感光)法制作的有声电影,从而结束了由电影发明初期就在进行的用机械法(留声机)制作有声电影的各种尝试。1927年公映的有声片《爵士歌手》标志着默片成为历史的陈迹。有声电影扩展了电影原来的表现范围,也促进了电影技术内部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和进步。40多年中除个别特殊情况外,所有35毫米电影和16毫米电影都沿用光学录音还音的方式。50年代开始使用磁性录音技术,明显地提高了影片的声音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了原材料消耗,同时也为发展立体声电影提供了有利条件。至80年代,所有影片的制作都广泛地使用了磁性录音。

黑白电影问世后不久,欧美一些国家开始研究彩色电影。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从它的初期就注意了基本技术规格的统一和标准化,这一点和后来电视的技术标准有很大不同形成鲜明对照。它保证了影片进行国际交流时不致由于规格不同而发生障碍。自1925年在巴黎的国际电影会议上将电影胶片的标准宽度规定为35毫米、画幅尺寸定为24×18毫米后,又陆续制定了有声电影、16毫米电影、8毫米电影、超8毫米电影、宽银幕电影、遮幅电影、70毫米电影等大量技术标准。各个时期各国的影片都是采用当时的统一技术规格摄制与放映的。

◆电影在中国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开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潮流的先河。这些优秀影片大多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表现人民群众的苦难、抗争和理想,批判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的恶势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这对此后日益发展的中国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影第一次在中国放映,是1896年8月11日。那时还是清朝光绪年间,是电影诞生的第二年。中国人把外国商人带来的这种洋玩意儿叫“西洋影戏”。

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在1905年秋天,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摄制了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一部戏曲片。

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是在1913年,广东潮阳人郑正秋写出《难夫难妻》剧本,由他和张石川联合导演,在上海外滩附近的香港路亚细亚影戏公司露天摄影场搭景拍摄。这部影片长约40分钟,通过一对青年男女的遭遇,抨击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剧中的女角由男演员扮演。

30年代到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开始影响电影。左翼电影工作者拍摄了一大批反帝反封建的优秀影片,中国电影出现了第一个黄金时代,一大批优秀影片脱颖而出,如《姊妹花》、《小玩意》、《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等。其中由蔡楚生编导的《渔光曲》于1935年在前苏联举行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这是第一部获国际奖的中国影片。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电影事业有了更大的发展。著名影片有《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电影事业进入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崭新时期,银幕上出现了一大批中华优秀儿女的形象,如《甲午风云》、《林则徐》、《青春之歌》、《红色娘子军》等。

十年“文化大革命”,电影首当其冲。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我国影坛迎来了群星争辉的新时代,一批影片频频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近年来,电视的普及发展对电影造成了一定冲击。观众大幅度减少,影院萧条。但是,一门真正的艺术是不会被后起的艺术取代的。电影和电视在竞争中互相取长补短,制作手法更趋现代化,艺术水平也不断提高。

◆著名国际电影节

威尼斯电影节

威尼斯电影节创办于1932年8月6日,每年八九月份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为期两周。电影节期间举行纪念活动、讨论会及开设电影市场。由于是世界上第一个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被誉为“国际电影节之父”,设“金狮奖”和“银狮奖”。1992年我国张艺谋执导的《秋菊打官司》获该节“金狮奖”。

戛纳电影节

戛纳电影节创办于1946年9月20日,在法国只有两三万人口的小镇戛纳举行。每年5月举行,为期两周。此节着重艺术上的探索,设“金棕榈奖”。1994年我国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获此奖。同年,张艺谋执导的《活着》获该节仅次于“金棕榈奖”的“评委会特别奖”。1994年5月24日,我国演员葛优获该节“最佳男演员奖”。

柏林电影节

柏林电影节于1951年创办,每年一次,2月底至3月初举行,为期两周,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综合性电影节之一,设“金熊奖”和“银熊奖”。1982年,我国美术片《三个和尚》获该节最佳编剧“银熊奖”;1988年,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获“金熊奖”;1989年,吴子牛执导的《晚钟》获“银熊奖”;1993年,谢飞执导的《香魂女》和我国台湾李安执导的《喜宴》同获“金熊奖”;我国导演陈凯歌于1989年当选为该节评委。

莫斯科电影节

莫斯科电影节由前“苏联电影委员会”和“苏联电影工作者协会”于1959年创办,两年一次,7月底至8月初在莫斯科举行,为期两周。宗旨是为了电影艺术的人道主义,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和平与友谊,设金奖和银奖。我国1959年送的《老兵新传》获该节银奖。

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是由原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于1946年创办,每年6~7月间举行,为期两周,1959年后,改为两年一次,设“水晶地球仪”奖。由谢晋导演,姜文、刘晓庆主演的我国影片《芙蓉镇》曾获第2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地球仪”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