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少年百科知识1:社会生活卷
12906700000003

第3章 民俗风情篇(3)

射箭

射箭,是那达慕大会上不可缺少的项目。射箭必有弓和箭,射手必备拉弓用的指箍。弓由竹片加角衬制作,两端用皮筋弦拉紧。箭是用柳条制作,尖头套牛角或金属,箭尾粘鹰羽。弓长1.8米,箭长1米,比赛射程30米、45米、70米不等,比赛时每人用同等数量的箭来进行比赛,成绩以环数来计算。

改革开放以后的那达慕大会,白天除了进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等活动外,晚上还举行歌舞、电影、杂技、说唱等庆祝活动。会上还要表彰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营商业部门、供销社还在现场组织物资交流,在会上摆摊设架,经营绸缎、布匹、日用百货、节日食品等,并收购牧民们的牲畜、皮毛、药材等农牧产品,真是购销两旺,一派繁荣的景象。

◆民族特色服饰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主要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虽然在生活习性,宗教信仰、语言习惯、服饰文化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但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我国多元的文化,尤其是各民族的服饰,都非常精致漂亮,各具特色。

旗袍

旗袍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被称为旗人,因此称其长袍为旗袍。满族先民原居住在东北长白山和黑龙江一带的寒冷地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袍,分为单、夹、皮三种。他们穿这种长袍时,习惯用布带束腰,以便于骑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旗袍的式样逐渐有所变化,如在领口、衣襟、袖口等处镶花纹或彩牙儿等,使服装更美。辛亥革命后,汉族妇女也普遍穿旗袍,样式由肥变瘦,紧腰身,长及膝下,直领,衣袖由宽变窄,并有长短袖之分,两侧开衩,显得更加美观大方。

藏袍

藏袍是中国藏族的传统服饰。样式是宽领敞口,肥腰广袖,右侧掩襟,缝缀扣襻或襟带,长可及地。藏袍用毛皮、氆氇以及各种呢、绒、绸、缎、麻布、棉布等为衣料,制成单、夹、棉、皮长袍。藏袍在衣领、袖口、襟衩、下摆等处,镶有细毛皮或花氆氇及诸色绒、布宽边。牧区牧民睡眠时,将皮袍腰带解下系于底襟,再将袍领提至头顶,作为被袋使用。藏袍的款式因地区不同而稍有差异,牧区皮袍多不挂袍面;西藏中部农区的妇女所穿藏袍和东部一些地区居民所穿藏袍有的是无袖袍。

蒙古袍

蒙古袍是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以毡、皮、革、帛等制作,衣肥大,长及拖地。蒙古袍的男女式样相似,牧区男女均穿用。蒙古袍分夹、棉、皮三种,冬以羊裘为里,多用绸、缎、布作面,夏用布、绸、缎、丝等为原料制作夹袍。蒙古袍一般用红、黄、紫和深蓝色。蒙古袍袖长窄,下摆不开衩,衣襟及下摆多用绒布镶边,边宽约6~9厘米。蒙古袍穿着时稍向上提,以红、紫色绸缎紧束腰部,两端飘挂腰间。穿蒙古袍骑马放牧,能护膝防寒,夜宿可当被盖,瘦长袖筒可防蚊,束上宽大腰带,还能保持腰肋骨稳定垂直。

擦尔瓦

擦尔瓦是四川和云南大小凉山一带彝族男女使用的披衫。这种披衫与原始游牧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擦尔瓦的样式分有流苏(穗状饰物)和无流苏两种,各自流行于不同地区。擦尔瓦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线织成,并织有方格纹、斜纹、水波纹及南瓜籽纹等花纹。缝制一件擦尔瓦,需7幅或9幅毛料,上端采用羊毛编成的粗绳缩口,下端有数目众多的长达30厘米的流苏。男女老幼,不论寒暑,终年披用擦尔瓦。它白天可用来抵御风雨,夜间则可用来作被子盖。

◆饮食风俗

糌粑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是将青稞或豌豆炒熟后舂磨而成。食用时,先将酥油茶或鲜奶、奶茶、青稞酒(用青稞制成的低度酒)等倒入碗内,然后加入糌粑,用手揉拌成团,再配以佐料即可;还可以在糌粑中加入茶水或煮成面糊食用。一些与藏族毗邻的民族也有食用糌粑的习惯。

酥油茶

酥油茶是藏族的一种饮料,多作为主食与糌粑一起食用。此种饮料是用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制作时,先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再注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捣拌,使酥油与茶汁溶为一体,呈乳状即成。与藏族毗邻的一些民族,也有饮用酥油茶的习惯。

抓饭

抓饭是中国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喜爱的一种饭食,因过去是净手后用手抓食,故俗称抓饭。抓饭的主要原料为羊肉、羊油或清油、胡萝卜、洋葱、大米、葡萄干和木瓜。制作抓饭要经过炸、炒、煮、蒸等工序。维吾尔族和乌孜别克族人在过年或结婚等喜庆节日,常用抓饭招待客人。建国后,抓饭也传入内地,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风味饮食。

马奶子

马奶子是蒙古族及其他一些北方游牧民族用马奶制作的一种传统饮料。其做法是,将马奶贮于革器中,搅拌数日,味微酸后便可饮用。它通常色白而浊,味酸而膻,若延长搅拌时间,则色清而味甜。马奶子可以久存,适于牧民远处放牧时饮用。它有滋补强身、驱寒、舒筋活血、补肾消食、健胃、治疗腹泻及水肿等功能,逐渐形成了马奶疗法。来访宾客入帐时,常先在盛马奶子的革器内搅动数下,以表示对主人的敬意。至今,马奶子仍被蒙古族视为圣洁的饮料,少数地区还举办马奶子节,欢庆牧业丰收。

冷面

冷面是朝鲜族的传统食品之一,它的主要原料是荞麦面、小麦面和淀粉,也有用玉米面、高粱米面和榆树皮面的。

冷面的做法:将荞麦面及淀粉加水拌匀,压成面条,煮熟捞出,冲以冷水,然后去水拌以牛肉片、辣椒、泡菜、梨或苹果片、酱、醋、冰块等佐料,加入牛肉汤即成。现在北京、沈阳、哈尔滨等大城市以及朝鲜族聚居的城镇都设有冷面馆。

火烧乳猪

火烧乳猪是傣族待客的一道一等菜。烧乳猪要选用半年左右的德宏小耳猪,因其皮薄肉质细嫩。将小猪去内脏,塞入调料后用竹篾缝合,用文火烧烤,到焦黄冒油时,边烧边用尖刀将皮刺破,洒上湿稻草灰,再用火烘烤,待散发肉香时即可切片入席。食时要配傣味蘸水碟。

辣白菜

辣白菜是朝鲜族最喜欢吃的一种菜,是冬季的主要副食品。每年冬天,大白菜下来后,他们就开始制作辣白菜了。此时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家家都要做,少则几百斤,多则上千斤,因为要持续吃到第二年的春天。辣白菜清香爽口,有解腻解酒、助消化、增食欲之功效,既是平日家中的常菜,又可以上宴席。因此它倍受欢迎,成了朝鲜族日常饮食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羊肉串

新疆盛产绵羊,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先把用洋葱末腌了约半小时的鲜羊肉块串在铁钎子上,架在铁槽上烘烤。然后撒上精盐、辣椒粉、孜然粉,五分钟左右,翻动肉钎再烤另一面,并撒上调料,数分钟即成。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道浓郁,有的食者一次能吃几十串。特别是到了冬季,人们坐在烤肉槽前,既有红扑扑的炭火取暖,又有香喷喷的羊肉串解馋,真是妙趣横生。

◆藏族独有的沐浴节

每年藏历七月上旬,在西藏拉萨河畔,从城市到乡村,从牧区到农区,都有一个群众性的洗澡活动。这一年一度的洗澡活动,要集中进行一个星期,是藏族独有的沐浴节,也叫沐浴周。在这七天中,从垂髦的娃娃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都要下河洗澡,这是藏族群众的风俗习惯。

在拉萨地区,凡是肉眼看得见南方的弃山星,便说明季节已入春或入秋。每当七月弃山星出现时,季节已进入夏末秋初。据藏文天文历书记载,初秋之水有八大优点: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时不损喉、八喝下不伤腹。这种归纳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西藏高原冬长夏短,春天雪水入河,冰人肌骨;夏日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河水浑浊;冬天皮袍裹身,谁敢入水。只有在入秋之时,这时候洗澡再好不过了。于是,一群接一群的男女老少,全家出动,扶老携幼,纷纷来到河溪之中,尽情地洗澡、游泳,累了便坐在岸边石阶上,洗涮身上的污秽以及各种灾难、疾病、烦恼和痛苦。那些上了岁数的老人也来到河边蹲在台阶上,先洗头,然后脱光上身,用水擦身,最后下河洗澡。人们不仅洗头、洗澡,也顺便洗洗衣服、被褥。

人们带上青稞酒、酥油茶、糌粑和其他节日食品,洗完澡之后,边吃边喝,谈古说今,畅叙家常。有的在河中游泳,有的在河滩上翩翩起舞,有的放声歌唱。正是“金风习习天气凉,秋高气爽水清亮;拉萨河畔歌潮起,男女老少沐浴忙。风和日丽好风光,千家万户洗衣裳;洗净晾在河滩上,五彩缤纷放光芒。”

人们早晨出来,夜晚才回家。这种洗澡活动,到七月弃山星出现时,进入高潮;弃山星隐没,洗澡活动结束,历时一周。把洗澡当作节日来过恐怕只有藏族了。

为什么人们把星星出现的七个夜晚定为沐浴节呢?这里也有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一个医生叫宇托·云旦贡布。他的医术十分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治,被人们称为药王。不幸的是宇托医生去世了。他去世以后,草原上又遭到了可怕的瘟疫,生命垂危的牧民只好跪在地上,向苍天祈祷。

一天,一个被病魔折磨得淹淹一息的妇女做了一个梦,梦中宇托医生对她说:“明天晚上,当东南天空出现一颗明亮的星星的时候,你就到吉曲河里洗澡,洗澡以后病就会好起来。”果然,这个妇女在吉曲河中洗澡以后,疾病立刻消除了,一个又黄又瘦的病人,在洗澡以后变成了一个红光满面的健康人。这件新鲜事传开以后,所有的病人都来到河中洗澡。凡是洗澡的病人,都消除了疾病,恢复了健康。人们说,这颗奇特的星星就是宇托医生变的。宇托医生在天国看到草原人民遭受瘟疫袭击,他又不能来到人间,于是化作一颗星星,借星光把河水变成药水,让人们在河水中洗澡以去处疾病。因为天帝只给宇托七天时间,这颗星星也就只出现七天。从此,藏族人民就把这七天定为沐浴节,每年这个时间各地的牧民们,都到附近的河水里洗澡。

◆茶文化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在中国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饮茶在我国传统礼仪中占重要地位。大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人就开始认识并利用茶了。一切交际和应酬场合,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由此还演变出了托杯至胸前向主人致敬、添水时叩桌以示谢意及端茶送客等礼节。客来敬茶的风俗在许多少数民族中还发展成为最隆重的迎宾仪式,如蒙古族献奶茶、藏族人献酥油茶、景颇人献烤茶、苗族人献打油茶等。很多地方敬茶还成为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如春节中的元宝茶、立夏时的土爱茶等就是传承至今的风俗。寄送新茶以示问候和敬意,也是悠久的民族习惯。

爱茶者一律称喝茶为“品茶”。一个“品”字,道尽了饮茶的诸多情趣,对酒自然能够当歌,对茶则可以恣情写意。所以中国的文人墨客品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句名篇,“茶烟一缕轻轻扬,搅动兰膏四座香”、“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等都是古人咏茶诗里的佳作。伴之而起的是“茶道”的盛行,这使品茶成了修身养性的最佳良方。唐朝的陆羽,对品茶极有讲究,还专门著书一本,首次系统介绍茶的栽培、制作、饮用的方法和经验,谓之《茶经》。他也因此被尊为“茶神”。

茶与酒一样,与中国的历史渊缘极深。多少风云人物以茶会友、煮茶论道,并成就大业!茶还作为文明的使者,经由古老的丝绸之路,传播到全球。1662年,一位爱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出嫁英国,使英国出现了第一位饮茶皇后,从此也增添了一个饮茶大国。这个岛国的人民,成了世界上饮茶的冠军,上午十时半和下午四时饮茶,成了生活中雷打不动的习惯。学术界的交流被称为“茶杯和茶壶精神”,电视台下午四时的节目谓之“饮茶时间”。萧伯纳曾调侃说,破落户的英国绅士,一旦卖掉了最后的礼服,那钱往往还是用来饮下午茶的。

白族“三道茶”指的是“苦茶”、“甜茶”、“回味茶”,寓意人生的“一苦”、“二甜”、“三回味”。苦茶又称“烤茶”或“百斗茶”,先苦后甘,能提神补气,使人神轻气爽;三道回味茶,放有花辣等佐料,喝了能满口清香,回味无穷。

白族三道茶源远流长,起源于唐初,之后不断发展。到了唐南诏国中后期,佛教在大理兴起,寺庙倡导坐禅饮茶,游客也喜欢饮茶止渴,这使茶道发展不小。经过宋、元时期到了明、清之际,白族家室多爱饮烤茶,招待客人则用甜茶,在婚事、节日期间专饮“三道茶”。

经过漫长岁月的浸润,中国的茶俗又增添出文人饮茶赋诗作画、男女订亲饮茶为礼、民间纠纷饮茶讲和等形式。近年来各种类型的茶话会也是传统茶宴茶会的演变。遍布城乡的茶馆、茶楼、茶室、茶摊、茶坊、茶肆是人们品茗清谈、信息聚散、曲艺漫唱、生意洽谈、歇脚解渴的好场所,而这正是我国饮茶历史悠久的缩写。

◆中国酒文化

中国是酿酒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各种饮酒习俗、器具、娱艺、及有关诗文、书画的积累日益丰富,使中国酒文化最领先、最充实也最富有民族特色。

传统饮酒文化的根基

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讲究“酒德”。酒德和酒礼是传统饮酒文化的根基。对此,我们分别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