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少年百科知识1:社会生活卷
12906700000025

第25章 生活智慧篇(9)

在黑暗中,我们看不到周围的形状和色彩,这是因为没有光线。如果在光线很好的情况下看不清色彩,这或是因为视觉器官不正常(例如色盲),或是眼睛过度疲劳的缘故。在同一种光线条件下,我们会看到同一种景物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这是因为物体的表面具有不同的吸收光线与反射光的能力。反射光不同,眼睛就会看到不同的色彩。因此,色彩的发生,是光对人的视觉和大脑发生作用的结果,是一种视知觉。

色彩本身没有情绪,它只是一种视觉物理现象,但人们却能感觉到色彩的情感。这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色彩的世界中,积累着许多视觉经验,一旦知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发生一定的呼应时,就会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

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影响。心理学家对此曾做过许多实验。他们发现,在红色环境中,人的脉搏会加快,血压有所升高,情绪兴奋冲动。而处在蓝色环境中,脉搏会减缓,情绪也较沉静。有的科学家发现,颜色能影响脑电波,脑电波对红色反应是警觉,对蓝色的反应是放松。自19世纪中叶以后,心理学已从哲学转入科学的范畴,心理学家注重实验所验证的色彩心理的效果。

冷色与暖色是依据心理错学对色彩的物理性分类,对颜色的物质性印象大致分为冷、暖两个色系。波长长的红光和橙、黄色光,本身有暖和感,因此照射到任何物体上都会有暖和感。相反,波长短的紫色光、蓝色光、绿色光,有寒冷的感觉。在冷食或冷的饮料包装上使用冷色,视觉上会引起你对这些食物冰冷的感觉。冬日,把卧室的窗帘换成暖色,就会增加室内的暖和感。

无论有彩色的色还是无彩色的色,都有自己的表情特征。每一种色相,当它的纯度和明度发生变化,或者处于不同的颜色搭配关系时,颜色的表情也就随之变化了。

红色是强有力的色彩,是热烈、冲动的色彩。橙色是十分活泼的光辉色彩,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色彩,它使我们联想到金色的秋天和丰硕的果实,因此是一种富足、快乐而幸福的色彩。黄色是亮度最高的色彩,在高明度下能够保持很强的纯度。黄色的灿烂、辉煌有着太阳般的光辉,因此象征着照亮黑暗的智慧之光;黄色有着金色的光芒,因此又象征着财富和权利,它是骄傲的色彩。淡淡的粉红色也可以像美丽的少女一样将黄色这骄傲的王子征服。鲜艳的绿色非常美丽、优雅,特别是用现代化学技术创造的最纯的绿色,是很漂亮的的色。黄绿色单纯、年轻;蓝绿色清秀、豁达;含灰的绿色,则是一种宁静、平和的色彩,就像暮色中的森林或晨雾中的田野那样。蓝色是博大的色彩,天空和大海等最辽阔的景色都呈蔚蓝色,无论深蓝色还是淡蓝色,都会使我们联想到无垠的宇宙或流动的大气,因此蓝色也是永恒的象征。蓝色是最冷的色,使人们联想到冰川上的蓝色投影。波长最短的可见光是紫色。约翰·伊顿对紫色做过这样的描述:“紫色是非知觉的色,神秘,给人印象深刻,有时给人以压迫感,并且因对比的不同,时而富有威胁性,时而又富有鼓舞性。”

无彩色在心理上与有彩色具有同样的价值。黑色与白色是对色彩的最后抽象,代表色彩世界的阴极和阳极。太极图案就是用黑白两色的循环形式来表现宇宙永恒的运动。黑白所具有的抽象表现力以及神秘感,似乎能超越任何色彩的深度。

色彩的表情在更多的情况下是通过对比来表达的。有时色彩的对比五彩斑斓、耀眼夺目,显得华丽;有时对比在纯度上含蓄、明度上稳重,又显得朴实无华。创造什么样的色彩才能表达所需要的感情,完全依赖于自己的感觉、经验以及想象力,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

◆色盲

乐乐和妈妈去商场买衣服,她看到一件绿裙子很漂亮。正在这时,她听到旁边的女孩也指着相同的红裙子对她的妈妈说:“妈妈我们就买这条绿裙子吧!她配上我的红鞋子肯定很好看。”乐乐觉得很奇怪,因为那条裙子明明是绿色的,而且小女孩穿的也不是红鞋子,而是绿鞋子。这是怎么回事呢?是谁看错了吗?

其实乐乐遇到的是一种特殊的视觉缺陷,即色盲。色盲是指缺乏或完全没有辨别色彩的能力。通常说的色盲多是指红绿色盲。面对五色缤纷的世界,人们到底是如何感知它的呢?原来在人的视网膜上有一种感光细胞--锥细胞,它有红、绿、蓝三种感光色素。每一种感光色素主要对一种原色光产生兴奋,而对其余两种原色光产生程度不等的反应。如果某一种色素缺乏,则会产生对此种颜色的感觉障碍,表现为色盲或色弱(辨色力弱)。

色盲分为部分色盲和全色盲。部分色盲又分为红绿色盲和蓝黄色盲。红绿色盲又分类红色盲(甲型色盲)和绿色盲(乙型色盲),蓝黄色盲分为蓝色和黄色盲。

蓝黄色盲(blue-yellowblindness)是一种少见的部分色盲。其中绝大部分是蓝色盲,黄色盲较罕见。蓝黄色盲者只有红绿感觉,对蓝黄没有辨别能力。蓝色盲者看到光谱上大约570毫微米处有一个中性点,中性点的长波一侧是红色,长波末端的红色饱和度最大,越接近中性点,红色的饱和度越小。中性点的短波一侧是绿色或蓝绿色,其饱和度在光谱470毫微米处最大,越向中性点和短波末端饱和度越小。黄色盲者看到光谱上有两个中性点,分别在580毫微米和470毫微米处,从而把光谱分成三段,长波段是红色,中波段是绿色,短波段又是红色。

红绿色盲(redblindness)是一种最常见的部分色盲,分为红色盲和绿色盲。患红绿色盲的人不能区分红色和绿色,他们把整个光谱看成两种基本的色调:长波(红、橙、黄、绿)部分为黄色,短波(青、蓝、紫)部分为蓝色。凯尼格(K.E.Koenig)认为,红绿色盲者的视网膜上缺少感受红光或绿光的锥体细胞。菲克(A.Fick)认为,患者视网膜上同样具有正常人感受红光和绿光的两种锥体细胞,但把来自这两种细胞的信息混合在一起,故大脑分不清是红光,还是绿光。

红色盲(redblindness)亦称甲型色盲,是红绿色盲的一种。红色盲者对光谱上的长波端很不敏感,其可见光谱终止在650毫微米处,对于650毫微米以上的可见光波,只有强度很大时才能看到。因此,患者的相对光谱敏感度曲线峰值从正常人的555毫微米移向540毫微米。他们分辨不清红色和蓝绿色,并将两者看成是黄白色。红色盲者把光谱上黄蓝两色之间(约493毫微米处)看成是无色调的中性点,黄蓝两色的饱和度从中性点向光谱两端逐渐增加。

全色盲(achromasia)亦称单色觉或锥体盲。此种色盲极为罕见,只占人口的0.002~0.003%。全色盲者只能看见非彩色,而不能辨别任何颜色。他们把光谱看成是一条明暗不同的灰色带,他们根据明度辨认物体。全色盲一般是先天性的,是由于视网膜缺少锥体细胞或锥体细胞功能丧失所致。它主要靠视杆细胞起作用。全色盲者的明视觉光谱敏感度曲线与正常人的暗视觉光谱敏感度曲线一样,峰值在510毫微米处,相当于正常人的夜间视觉。后天性的全色盲主要是由视神经炎症造成锥体细胞功能丧失。其中央视觉、视敏度及光谱敏感度曲线基本上正常,只是不能分辨颜色。

色盲多为先天性遗传所致,少数为视路传导系统障碍所致。一般是女性传递,男性表现。根据统计,男性色盲发病率为5%,而女性则为1%。有先天性色觉障碍者,往往不知其有辨色力异常,多为他人觉察或体检时发现。凡从事交通运输、美术、化学、医药等工作人员必须有正常的色觉,因此,色觉检查就成为服兵役、就业、入学前体检时的常规项目。

◆麻药使用趣闻

人类最难忍受的是什么?你可能会回答,是刀子割肉时的疼痛。几千年来,人类在征服疼痛的道路上,迈出了艰难而又神圣的一步又一步。

据记载,在没有发明有效的麻醉药物以前,医生要给病人做外科手术,往往是把病人牢牢地绑住,使之不能乱动。但手术时那撕心裂肺的叫声使人惨不忍闻。个别的医生也想出一些减轻病人痛苦的办法,如手术前将病人有病的肢体放在冰水里,等冻麻木了再开刀。再不就是叫病人喝些毒酒,待其醉后手术。

我国东汉末年,名医华陀发明了“麻沸散”,在手术之前给病人服下,使病人昏迷后再进行手术。这就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麻药了。相传三国时期,关羽被毒箭射中右臂,神医华佗用尖刀剖开他的皮肉,刮骨疗毒。而关羽却一边接受手术,一边喝酒下棋,谈笑风生,令一旁的将士们敬佩不已。这就是老少皆知的“关云长刮骨疗伤”的故事。据传,其实华佗早在手术前,就已在关羽的伤口处撒上了一种麻醉药--麻沸散,来减轻关羽的疼痛。因此,神医华佗也被后世誉为“世界上制造麻醉药第一人”。麻沸散的发明也有一个小故事。华佗为了减轻病人被施外科手术的痛苦,千方百计寻找可以止痛的草药。一天,他外出采药,路遇一受伤的樵夫。只见樵夫边说不妨事,边扯了几片叶子,揉碎后按在伤口处,只一会儿就不疼了。华佗惊喜之余得知,这种草名叫“曼陀罗”,也就是后来“麻沸散”中的主要成分。

一般认为,人类真正征服疼痛是19世纪中期乙醚的发现和使用。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美国波士顿的麻省综合医院有一个27岁的牙科医生,他叫威兼·摩顿。摩顿经常为患者拔牙,为了减轻被拔牙者的疼痛,他想了很多办法。后来,他偶然发现,患者闻了乙醚味就不会感到疼痛了。于是,每次患者拔牙时,他都用一块浸了乙醚的手帕盖在患者的鼻子上,结果,他的门诊顾客盈门。为了保住自己的“专利”,摩顿耍了个心眼,他在乙醚中加进了香料,这样,在使用时,别人就分辨不出他用的是什么东西,搞不清他的配方了。摩顿拔牙不疼的事越传越广,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当时的麻省医学团体主张,按照医学伦理学要求,如果摩顿不公布麻醉剂的配方,则被禁止他行医。后来,摩顿思索再三,在良心的驱使下,向同行们公布了配方。

1846年10月16日,摩顿在麻省综合医院首次举行了外科麻醉手术表演。当病人按摩顿的要求深呼吸几下,吸入麻醉气体后,主刀医生便割下了患者颈部的血管瘤。整个手术持续了30分钟,病人全然不觉疼痛,在场的人无不欢欣。

1868年,年仅48岁的摩顿去世了。波士顿的市民在他的纪念碑上刻下了这样的一段文字:“他是吸入性麻醉开刀法的创始人。由于他的发明,开刀的疼痛从这世界上消失。”

◆奇特的人体银行

20世纪初,奥地利有个男孩,在一次事故中眼睛瞎了。这时,一位工人的眼睛因角膜被腐蚀性药物烧坏而失明。医生做了一个大胆的手术,把那个男孩的好角膜移到工人的眼睛里,使工人的眼睛奇迹般地恢复了视力。这件事给医学家以很大启发,他们想如果开设一个“人体银行”,专门储存富有生命活动的人体器官,以备患者移植,那有多好啊!于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人体银行便建立起来了。

眼球银行

1967年在德国开设,是一家专门收集和储存刚刚死亡的人的眼球,供国内外眼科医生为患者移植所设的“银行”。

肾脏银行

是美国近来专门为需要换肾的人设立的“银行”。患严重肾脏疾病的人可以办理预约登记,一旦有人因车祸或其他事故突然死亡,这所银行就会把健康而又有生命活力的肾脏送往医院,为肾脏病患者换肾。

细胞银行

美国休斯敦有一家“细胞银行”,专门冷冻大量的人体细胞和动物细胞,供从事细胞研究的科学家使用。这些细胞在零下190度的贮藏室里,可以保持生命活力达1000年之久!

头发银行

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有一家别具一格的“头发银行”,专门为严重脱发的人和老年秃顶者移植使用。

精子银行

美国有一家人体银行专门收集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精子和优秀科学家提供的精子,为那些生育有困难,并且想要一个聪明孩子的妇女进行人工授精。

皮肤银行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还建起了“皮肤银行”,用低温的办法保存人体的皮肤,为那些烧伤的人移植。我国上海的瑞金医院就建有这样的“银行”。

◆早上长高晚上变矮的秘密

有人问,你的身高是多少?你说150厘米。这样的回答既正确又不正确,不信你亲自量一量,刚起床时一定要高于150厘米,而晚上临睡前一量,一定又矮于150厘米。有时还会令你大吃一惊,早、晚的身高竟能差出4~6厘米!这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