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少年百科知识2:历史文化卷
12906600000052

第52章 遣唐使

难波港(今日本大阪)内热闹非凡,又一支准备渡海前往中国的使团船队即将起航。4只巨大的木制帆船依次排列着,每只船上都能载100多人,船舷和桅杆上彩带飘场。

日本天皇特地举行宴会,作歌送行。侍巨们共同高唱天皇写的送行诗:希望你们渡大海如平地,居船上如坐床,四船联翩,不日平安归航!

带着人们的美好祝愿,船队离开了港口,驶向了茫茫的大海。

当时,中国正处在唐代,经济、文化都很繁荣。日本在646年大化改新后,开始把中国作为学习的榜样,效仿隋唐王朝的政权形式,建立起新的制度。日本全国上下积极学习中国文化,于是不断派出大批人员到中国学习,这些人就称作“遣唐使”。其中正式使节包括大使、副使,有时还有大使之上的持节使、押使、都是日本天皇任命的国家大臣。使团人员还包括到中国学习的留学生、僧人、工匠等。

1200多年前,凭借当时的条件,横渡大海相当困难。风暴经常使航船倾覆,或者把它们吹到台湾甚至越南等很远的地方。但是,大海和风暴阻挡不住中日间的友好往来。唐朝时期,日本一共派出遣唐使19次。每次少的200人,多的有四五百人。

遣唐使的船队离开难波港后,先沿着日本海岸航行,最后在九洲北部开始横渡大海。早期的路线是向北到朝鲜半岛附近,经渤海在中国山东北部上岸。后来就直接西渡东海,在中国大陆的扬州和明州(今宁波)登上岸。

遣唐使一到中国,就受到当地人民的热情欢迎和隆重接待。当地政府提供方便交通,送他们到首都长安(今西安)。唐朝的皇帝屡次亲自接见他们,有时还令画师为大使画像作纪念,以示特别欢迎。

随使团前来的留学生大多到唐朝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然后又可以在中国政府机构工作。来学习的日本僧人,也都被派往名山大寺拜师求教。他们成了中国文化的热心传播者。

遣唐使船队回日本时,唐朝政府也经常任命中国使节陪同前往,进行回访。遣唐使团不仅带回大量的中国文物、书籍和五金百货,也使中国的文学、宗教、典章制度等传到日本。

公元717年间,一位16岁的年轻留学生阿倍仲麻吕,跟随一个五百人的遣唐使团来到中国。经过五六年高等学府“太学”中的刻苦学习,他和许多从“太学”毕业的东方和西方的留学生,参加了考试。考试题目很难,想不到他竟捷足高登,以优异成绩中了进士。

从此,阿倍仲麻吕开始任职于唐朝政府。后来,他被提升为担任皇帝侍从官的左补阙。唐玄宗还给他起了个中国名字:晁衡。

晁衡和当时的大诗著名李白、王维、储光仪等很多人建立起深厚的友情他们常常以诗歌唱和,留下许多值得吟诵的佳作。转眼间,晁衡在中国已度过了40年。他抑制不住长期深藏在内心的思乡之情,多次提出回国的要求,最终,唐玄宗答应他作护送第十次日本遣唐使回国的使节返回日本,得知晁衡归国的消息,长安的诗友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告别宴会。王维即席写下《送秘书监还日本国》的诗篇。50岁的晁衡解下心爱的宝剑,赠给中国诗友,也挥毫赋诗:“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留明主,海外忆慈亲……西望怀思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当年10月,晁衡等人乘坐4艘帆船,从苏州黄泗浦启航,驶往日本。

特别的一点是,船队中还有一位扬州延光寺的著名高僧鉴真和尚也和他同行。这位65岁的高僧从11年前接受日本友人邀请,决定东渡日本讲学,曾经5次率弟子渡海,但都因风浪阻挡被迫返回。这次是鉴真第6次出海。

遗憾的是,船队在中途遇到了大风暴,他们被冲散了。鉴真坐的那条船和其他两条船各自开到了日本,而晁衡所乘的船却不知去向。直到第二年3月,仍然杳无消息。

唐朝后来得知晁衡遇难,在南方漫游的李白悲痛万分,写下了《哭晁卿行》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以此表达对诗友晁衡悲切的思念之情。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晁衡并没有遇难,他的船随风飘泊到了安南(今越南)沿岸。

公元755年,晁衡和十多位幸存者历尽艰险,回到长安。此后,他又担任过唐王朝中央和地方的一些官职。公元770年1月,73岁的晁衡在长安去世。

鉴真大和尚则在日本生活了10年,最后客死他乡。鉴真也把丰富的中国文化,如宗教、建筑、雕刻、医药等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尊敬。鉴真曾经居住过的奈良唐招提寺里,至今,还供奉着鉴真大师的在世时就做成的他的塑像。日本政府立法尊奉它为“国宝”。

阿倍仲麻吕(晁衡)和鉴真,体现了八世纪时,日本人民如饥似渴学习唐朝文化的热情和中日人民友好往来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