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昨日重现:著名海难大揭秘
12906200000013

第13章 火灾与爆炸——烈焰中的海难是爆炸引起了火灾,还是火灾引起了爆炸?(3)

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实战用攻击型核潜艇。其水上航速为20节,水下航速为25节,下潜深度300米以上,自持力45天。

“红宝石”级核潜艇该级艇在设计上与“阿戈斯塔”级常规潜艇较为相似。艇体大部分采用了单壳体结构,仅首尾两端为双壳体。上层建筑同以往的法国潜艇基本相似,指挥台围壳处安装了升降装置。艇内共分为5个舱,最前面的工舱为鱼雷舱,安装有4具鱼雷发射管。紧随其后的Ⅱ舱为3层,上层为中央指挥部位,中层为住舱,下层布置有蓄电池等。Ⅲ舱为核动力舱。Ⅳ舱布置涡轮发电机及其他设备。最后面的Ⅴ舱有核动力装置的控制室、辅助设备、主推进器和应急电机等。此次爆炸事故就发生在Ⅳ舱。

“红宝石”级核潜艇最为独特之处是其动力和系统。它采用蒸汽发生器—涡轮发电机—主电机—推进轴电力推进方式。在核动力装置上,选用一座自然循环半一体化CAP型压水堆,即将蒸发器坐到反应堆的顶上,主泵位于压力壳的两侧,使反应堆的压力壳、蒸汽发生器和主泵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取消一回路管道,采用自然循环压水堆。这不仅使核动力装置具有结构紧凑、系统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安装调试、可提高轴功率等一系列优点,而且由于采用自然循环冷却方式,自然循环能力高达39%,因此在中低速航行时可不用主泵,这有效地降低了潜艇的辐射噪音,且更加安全可靠。在主机选择上,该级艇一改其他国家核潜艇采用蒸汽轮机的做法,而选用了一台主推进电机,从而取消了采用蒸汽轮机所必备的齿轮减速装置,消除了潜艇上最大的机械噪声源。此外,通过将核动力装置安装在一个整体式的减振座上,又进一步达到了减振和消音的效果。

“红宝石”级艇的武器配备也较强。在艇首设有4具鱼雷发射管,可携载、发射法国海军最新型的F17线导鱼雷和15型多用途自导鱼雷。鱼雷可在潜艇整个下潜深度范围内发射,且发射管再装填速度很快,可在短时间内对多个目标实施连续打击。同时,这4具鱼雷发射管还可发射“飞鱼”SM—39潜舰导弹。导弹可由水下隐蔽发射,而后掠海飞行,对敌舰实施突然袭击。

该型导弹射程约为50千米,战斗部装药165千克,是目前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反舰导弹之一。潜艇内总共可装载18枚导弹或鱼雷。一旦需执行布雷任务时,还可换载32枚各种水雷。

该级潜艇还装备有先进的声呐和火控系统。艇上的DSUV—22型综合声呐可用于远程被动搜索、警戒,引导主动攻击声呐和被动测距声呐工作,以对目标进行精确定位,并具有多目标跟踪能力。沿艇体两侧安装的DU—UX—5型被动测距声呐可实现全景搜索,能同时对3个辐射噪声源进行方位距离测定和目标跟踪,并能对敌舰主动声呐信号和鱼雷自导头声呐脉冲信号进行侦察,测定其频率、方位、距离。

DUUA—2A/B型综合声呐站可在远程被动警戒声呐的引导下,以主动方式精确测定目标位置,并可进行被动听测、侦察、水下通信等。通过各种探测设备获得的信息被送至火控系统进行分析处理,在屏幕上显示出目标位置和战术态势,作出威胁判断,指定攻击目标,选择合适武器,完成武器发射。

“红宝石”级核潜艇尽管在吨位、航速、自持力等方面比一般攻击型核潜艇略逊一筹,但其机动灵活、隐蔽性好,因此适合在活动空间小、海底情况复杂、声波传播条件差的海域执行各种作战任务。同时,由于其设计合理、造价低廉、工艺简单、维修方便,因此已引起不少国家海军的关注。

虽然“红宝石”级攻击型核潜艇服役后曾多次进行了远航和环球航行,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航行效果,证明其具有较好的安全可靠性,但近年来却事故频繁。1993年8月,该级首制艇“红宝石号”在土伦附近海域巡逻时,与一艘油船相撞。潜艇虽然没有重大损伤,但将油船撞开了一条5米长的裂缝,导致200万升原油泄漏到海面上,造成的损失估计达3000万~4000万法郎。1994年3月,同级另一艘“紫石英号”在费拉角附近海域进行训练时撞到海底,造成潜艇底舱与首部声呐系统损坏,不得不浮出水面。

这次发生的爆炸事故,不仅造成了人员的伤亡,而且事故涉及核动力装置部分,其损失和性质已远比前两次事故更为严重。这使人们不得不对核反应堆的安全系统产生怀疑,而且将再次引起核武器、核“红宝石”号的航速很快试验和核反应堆的争论。

尽管“红宝石”级核潜艇具有极强的抗震能力和较高的自动化程度,此次事故的起因也与核反应堆无直接关系,但由于其能量巨大,事故频繁,且艇体长期受到海水侵蚀和承受巨大压力,因此它给海洋和人类仍带来了潜在的危险和污染的隐患。如何提高核潜艇,乃至其他各种核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增强应付意外核事故的能力,已成为摆在各有核国家面前的一个日益现实而严重的问题。

死亡人数最多——“苏尔坦莎”的沉没“苏尔坦莎”号轮船在密西西比河失事,有超过1700人遇难。

这次轮船失事在世界河运事故史上占有特别的地位:按死亡人数来排列,这次轮船失事占第一位,而且它是和平时期美国商船队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轮船失事。

“苏尔坦莎”号是一艘明轮客轮,它于1863年在密西西比河上游制造的。它被认为是当时全美国最大、最豪华的轮船之一。它的吨位为1719登记吨。船上有三层甲板,每层甲板上建有客厅、大厅和船舱,船上的摇臂式蒸汽发动机功率强大,轮船的时速可达每小时23千米。

1865年4月初,乌利斯·格兰特将军的司令部下令让一批从前的北方军战俘在维克斯堡登上“苏尔坦莎”号轮船,这些战俘已被南方军在安德森维利、卡哈巴、墨松、利芬斯克等地的战俘营关了差不多2年。

“苏尔坦莎”号只能容纳276位住船舱的乘客和400名散客。但是将军司令部命令船长麦松必须让2239名被释放的北方军战俘全部上船。当时,船上已有70位住船舱的乘客,而且还没有算85名船员。因此当“苏尔坦莎”号从维克斯堡港起航时,船上共有2394人——超过轮船的额定载客量3倍多。

与其他在密西西比河上航行的客轮相比,“苏尔坦莎”号客轮的锅炉还很新,当时它被人们叫做“试验中的”锅炉。春天的密西西比河密西西比河出海口河水中,混有许多黏土,这种水质的河水不适合性能尚不稳定的锅炉使用。

在“苏尔坦莎”号客轮上,士兵们不仅横七竖八地躺满了甲板,而且他们还挤满了船舱里面的过道。

走廊、船梯,甚至连锅炉房也挤满了士兵。

驶抵孟菲斯港后,“苏尔坦莎”号又向上游行驶了8海里。此时已是4月27日,星期四。船上的钟指向凌晨2点40分。就在这时候,“苏尔坦莎”号的右锅炉爆炸了。

这次爆炸非常猛烈,但声音并不大,就像蒸汽发动机排出压缩空气时发出的刺耳声一样。被炸穿了的甲板在那么多人的重压下倒塌了。客轮的一个烟囱倒在了船外的河里,另外一个烟囱倒在了船的前甲板上。1分钟不到,船的中部便被大火包围了。这艘轮船是由木头制成的,船舱里也是用木头装修的,此时它成了大火合适的燃料。

什么是蒸汽发动机蒸汽发动机,具有管形液体容器,加热和冷却装置分别设置在液体容器的加热和冷却部分,而输出装置连接到液体容器,以便输出装置通过液体容器中的液体压力变化操作,以产生电力。

大部分睡在甲板上的士兵一开始就死了。

风助火势,大火以难以置信的密西西比河风光速度把烧得通红的“苏尔坦莎”号变成了一个向河的上游行驶的巨大篝火:“苏尔坦莎”号的蒸汽机和左锅炉没有毁坏,客轮的明轮仍继续旋转着。谁也无法关闭蒸汽发动机。

“苏尔坦莎”号又继续航行了1个小时左右。后来,“苏尔坦莎”号吃水线以下的船舷都被火烧得滚烫,它被火焰包围,发出可怕的咝咝声,冒着一团团的浓烟和蒸汽消失在河水里。那些企图在船舷旁逃生者的喊声也随之平息了。而那些抓住了水中浮木的人,则忍受着冰凉河水的折磨,被河水向下游冲去。

“苏尔坦莎”号失事事件中炸死的、烧死的、淹死的和失踪的人很多,据初步统计,共有1653人,获救的有741人。乘坐该船的“妇女基督教委员会”的12位女代表中,只有一人获救。“苏尔坦莎”号上的军官中只有轮机长耐特·乌因特力格尔活着。一周内,被送往孟菲斯医院的遇难者中,又有约70人因伤势严重和烧伤而死在医院里。这样,这次轮船失事中遇难的人数超过了1700人。

航空母舰“福莱斯特”号意外引火1967年7月29日,航空母舰“福莱斯特”号已在北部湾机动航行5天,处在距越南沿岸60海里处,正准备对越南进行轰炸。这天天气晴朗,离该舰不远处还有“奥里斯坎尼”号和“好人李查德”号两艘航空母舰。

另有两艘驱逐舰负责警戒任务。

这天早上,从航空母舰“福莱斯特”号上已弹射出一组飞机。第二组飞机21架正准备分头起飞。突然,准备起飞的一架拦截歼击机下悬挂的空地导弹启动,导弹启动后撞击了尾后的另一架强击机的油箱,于是燃油沿甲板溢出。导弹的喷气式尾浪引起了大火,使用水和泡沫灭火,均未奏效。飞行甲板上飞机配置密集,火焰很快席卷了整个机群。飞机的油箱烧着了,机上炸弹和其他弹药开始爆炸,火焰迅速蔓延至飞行甲板尾部。重为340千克海上巨无霸——航空母舰和450千克的飞机炸弹在甲板上相继爆炸,油箱伴着爆炸声冒出滚滚黑烟,沿飞行甲板弥漫,并蹿入了舰内舱室。

火和弹片给消防人员造成很大伤亡,消防器材也受到损害。不少舰员被爆炸的冲击波甩出舷外,另一些舰员跳入水中。由于舷高有18米以上,跳水人员中有不少摔伤的。

有些驾驶员在着火的飞机里没能逃脱出来。舰员们与大火展开了拼死搏斗,有的摸索着从飞机上取下炸弹和导弹,把它们掷出舷外。飞行甲板的通道已不复存在,为了进入机库,便在飞行甲板、走廊甲板和舷边用气割装置开了许多切口,仅一层飞行甲板上的开口就达10个以上。

该舰还得到了航空母舰“奥里斯坎尼”号和“好人李查德”号及另外两艘驱逐舰的支援。

在灭火时,出现过不少差错。

由于大部分有经验的消防专家在火灾初期就已经死去,所以后来的灭火工作只能落在没有经验的舰员身上。在火灾开始8分钟以后,他们才下达关闭舱室各门的命令。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飞行甲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战机板和机库甲板上的主要火源被限制住,但是,这两层甲板间的火焰一直燃烧到晚上,经过一个昼夜才被灭掉。

这场火灾造成134人死亡,62人受伤,26架喷气式飞机被烧毁,40架飞机连同弹射器、火炮,以及舰上各种设备被严重破坏。舰体10层甲板中的6层被破坏。装甲厚为45厘米的飞行甲板,由于爆炸,形成了7个裂口。该舰犹如受到战斗攻击一样,物质损失达1.4亿美元。

火灾葬送了“共青团”号核潜艇1989年4月7日,前苏联“共青团”号核潜艇顺利地完成了巡逻、试验等任务,所有的艇员都期望着“五一”节前能在岸上与家人团聚。

“共青团”号核潜艇,艇体为钛合金双壳体结构。外形酷似一条鱼雷。它是前苏联唯一能下潜1000米以上深度的核潜艇。整个艇共分为7个舱室。艇上装备有核弹头鱼雷、潜射巡航导弹和反潜导弹,水上最大航速26节,水下最大航速38节。该艇是专门用于试验新型核动力装置和其他新研制项目的潜艇。

此时,潜艇在350~450米的深度上低速航行。在这个深度上,艇的噪声基本上与海洋的本底噪声相同,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一艘潜艇敢长时间地在这样的深度上航行。

海军准尉布赫尼卡什维利在值更。他检查完舱室后通过话筒向中央指挥舱平静地报告说:“一切正常,氧气组分为20%.”但他走进7舱时突然发现7舱的左舷有火苗蹿出。他立即向中央指挥舱报告了火情,并关上舱室密闭门,试图用舱室中的泡沫系统将火源扑灭。但火势越来越猛,很快向其他舱室蔓延。

泡沫灭火器的灭火原理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时,能喷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它们能黏附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破坏燃烧条件,达到灭火的目的。

图74指挥舱艇长决定将潜艇尽快浮出水面,此时,大火已经到处肆虐:电线网、控制板都在燃烧、爆炸。水手们只能赤手空拳地把它们扯开。艇浮出水面后出现了左倾,并不断加大到8°。艇长想利用向5舱和7舱右舷的主后载水舱注水的办法消除左倾。

但注水后,反而左倾更大了。这样又浪费了艇的储备浮力。

潜艇在海浪上颠簸着,从7舱冒出的烟气弥漫在海面上。该艇从11点10分至16点先后组织人员8次对各舱室进行探查,一边摸清潜艇受损情况,一边将受伤人员送至上层建筑上。

情况不断恶化。艇长只是向舰队司令部发出了密码报警信号,直至最后沉没都没有发出“SOS”国际求救信号。对此,幸免于难的海军准尉科佩科说:“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艇长无权发出公开的国际求救信号。”正因为如此,斯堪德纳维亚的任何一个救生站都未能译出潜艇呼救信号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