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论今”
美国《华尔街日报》曾经刊发过一篇题目为《银行对待中国人越糟糕,中国人存的钱就越多》的文章。文章说,多年以来,经济学家对于中国人为什么要存那么多钱有过很多种解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 F)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的银行对待他们的客户态度越是糟糕,他们的客户存的钱就会越多。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家庭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19%上升到30%。而就在这一时期内,我国的人均收入快速增加了5倍。在国外,人越是富有,存的钱反倒会越少,在中国,情况则恰好相反。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人热衷存钱是由于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们普遍缺乏对未来的安全感。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银行的利率水平持续走低,也就是银行存款利率与通胀率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中国人存的钱反倒越来越多。难怪国外经济学家觉得,在中国,银行越是对客户不好,客户们反而存钱越来越多。或许美国的这篇文章真正抓住了我国储蓄的本质特征。
“点睛释义”
中国人为何爱存钱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总额可谓屡创新高。有人说,储蓄存款的大幅增加说明我们中国人现在有钱了。可另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前我国居民的消费热情却在持续走低。一边是不断高涨的存款,一边是人们的实际购买力正逐年下滑。看似十分矛盾的现象却反映出了深刻的问题:中国人为什么要存钱?他们为什么不舍得花钱?
实事求是地讲,中国人并不傻,他们懂得理财,有精明的经济头脑,他们也不是不喜欢消费。问题的关键在于钱应该如何去花?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项调查,现在供养一名大学生四年下来至少要4万元,而这将是一个城镇居民4年的收入,将是一个农民14年的收入。仅教育这一项就如此花费惊人,普通老百姓谁还敢胡乱花钱?一旦遇到天灾人祸,没有钱怎么办?国家的救助可谓望尘莫及,即使有也是杯水车薪。国外发达国家在储蓄上与国人迥异。这些国家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后,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拥有非常良好的软、硬件环境。相对于这些发达国家而言,虽然我们的经济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还相差很远。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14万亿元储蓄存款其实并非来自于普通百姓,绝大多数来自于那些达官贵人或是暴发户。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目前大量的财富仅被少量的人拥有,贫富差距正在不断增大。
储蓄小窍门
目前,储蓄仍然是中国老百姓最重要的理财手段。虽然大家都知道储蓄,但如何实现储蓄获利最大化,这其中还真有不少窍门。
尽量少存活期:同样是存钱,存期越长,利率就会越高,我们所得的利息也就越多。如果我们手中活期存款一直较多,可以采用零存整取的方式,其一年期的年利率要远远高于活期利率。
记住到期支取:根据储蓄条例,定期存款如果提前支取,银行只按活期利率计息,而逾期部分也只能够按活期计息。像凭证式国库券这些特殊的储蓄种类,逾期了就不再计息。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存了定期,期限一到,就必须取出或是办理转存手续。如果我们的存单马上要到期,但立刻又需要用钱,这时我们可以用还没有到期的定期存单去银行办理抵押贷款,以解燃眉之急。等到存单一到期,便可以还清贷款。
学会滚动存取:我们可以把自己所有的储蓄资金平均分为12份,每月都存成一个一年期的定期,或者把每月结余下来的钱不管多少都存为一年的定期。这样,既可以满足我们家庭日常开支的需要,又能够享有定期储蓄的高息。
巧用存本存利:把存本取息同零存整取结合起来,通过“利滚利”的形式达到增值的最大化。具体讲就是我们先把本金存一个5年期的存本取息,然后再开一个5年期零存整取的户头,再把每月得到的利息存入。
选择外币存款:外币存款对于我们百姓来说比较陌生。由于外币的存款利率与该货币在本国的利率有很大关系,所以很多时候有一些外币的存款利率也会高于人民币的存款利率。我们在储蓄时可以随时关注外币的市场行情,适时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