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人人都要懂点经济学:这个时代不懂点经济学要吃亏
12904900000061

第61章 菲利普斯曲线:物价上涨与失业的关系

“博古论今”

菲利普斯是20世纪现代经济学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经济学家之一,他出生于新西兰,菲利普斯曲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这一理论在二战之后就一直是宏观经济学争论的焦点和主线。

20世纪,代表着主流的宏观经济学奔腾向前,然而菲利普斯的经济学学术生涯尽管已经相当短暂,但在这短暂的大多数时间里他仍然和这条大河离得很远,只有他提出的菲利普斯曲线至今仍被人们常常提起。

“点睛释义”

何为菲利普斯曲线

对于广大老百姓而言,当前最关心两件事:一是物价是不是上涨了;二是孩子毕业了,会不会很难找到工作。从经济学角度看,第一个问题与通货膨胀有一定的关系,而第二个则属于失业范畴。事实上,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最先对这两者之间关系做出研究的就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1958年他提出了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体现了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当失业率较低的时候,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相反,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当失业率高时,就表明经济正处于萧条阶段,这个时候的工资与物价水平都比较较低,通货膨胀率也就低;相反,如果失业率低,那么表明经济正处于繁荣阶段,这个时候的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那么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解读

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都会面对失业这一社会现象,它不仅对个人、家庭产生极大的影响,还会对各个国家政治局势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当人们在讨论生活质量的好坏时,都会提到一个“痛苦指数”的概念,痛苦指数等于通货膨胀率加上失业率。如果痛苦指数越高,那么就意味着经济越困难,人民生活越痛苦。如果与痛苦指数有关的两项指标都升高,就被称作“最坏的痛苦指数”。

从美国的发展历史来看,严重的失业和通货膨胀使许多风云人物惜别政坛。例如,在1976年,根据当年调查统计,痛苦指数达到13.5%,这一结果直接导致当时美国总统福特在竞选连任中失败;1980年,痛苦指数达到19.4%,这使卡特总统最终在竞选连任中失败;到了1984年,痛苦指数为10%左右,痛苦指数处于一个相对低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里根总统在竞选连任中最终获取胜利。这是因为里根在大选年中,采用限制通货膨胀、降低失业率的相关政策。虽然这一政策从经济学家的角度看,长期效果尚待考证,但由于在大选年里,痛苦指数保持了最佳状态,使得里根总统赢得了广大选民的好感,最终赢得了总统竞选。

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对于经济和政治都有着十分强的影响力,所以经济学家们历来都十分重视对这些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