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人人都要懂点经济学:这个时代不懂点经济学要吃亏
12904900000042

第42章 供需法则:为何出现“洛阳纸贵”

“博古论今”

“洛阳纸贵”出于《晋书·文苑·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左思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有一日,左思的父亲与好友在家里聊天。朋友称赞小左思聪明可爱,他父亲却失望地说:“他比我小时候可差得远啊,以后不会有太大的出息。”小左思听到了,心里非常难过。从此,他暗下决心,坚持不懈地发奋学习,文章也写得越来越好,并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写了一部《三都赋》,把三国时期的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最初,人们并没对《三都赋》有所关注。左思先把作品拿给著名学者皇甫谧请教。皇甫谧读后大加赞赏,并为他写了一篇序。随后,著名学者张载、刘逵又分别为《魏都》、《蜀都》与《吴都》作了注释,并写了序。

《三都赋》经过上流社会的推崇,一下就在朝野内外火了起来,风行整个洛阳城。由于当时还没有出现印刷术,大家竞相传抄。一时间,洛阳市场上的纸价也跟着水涨船高,原本每刀一千文的纸顿时翻了几番,后来竟一纸难求。这就是“洛阳纸贵”的由来,也是供需法则的显著表现。

“点睛释义”

供给与需求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曾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名言:你能够让一只鹦鹉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但首先必须让它明白什么是“供给”、什么是“需求”。这一风趣的论述非常形象地阐释了供给与需求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基础性、核心性作用。所谓供给,指的是产品供给者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相应的价格,愿意并且能够出售该产品的数量。这里的供给是一种有效供给,它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产品供应者愿望出售,另一个是他具有供应的能力。所谓需求,指的是产品购买者在一定时期内,在相应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该产品的数量。同样,这里的需求也是指有效的需要,它包括两个条件:消费者有购买的欲望,消费者具有购买的能力。

什么是供求法则

针对供求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学领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法则,那就是供求法则。也就是,需求与价格之间总是呈现反向变动的关系,而供给同价格之间则是同向变动的关系。只有稳定的供求关系,才能够实现交易关系的稳定,这种供求平衡一旦被打破,那么交易关系也将变得不再稳定。在极端情况下,有些奶农为了减少供应、保证价格,不得不将成桶的鲜奶倒入河中,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

通常情况下,产品价格越高,市场需求量越小;产品价格下降,市场需求量上升。例如,如果每听可乐的价格上升了五角钱,消费者就会相应减少购买量,转而购买其他饮料。价格与需求此消彼长的这种关系对大部分商品都是适用的,经济学家将其称为需求规律。但供需之间的变化也与外界因素息息相关。例如,在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市场上的食醋、消毒液、感冒药、口罩的价格大幅飙升,很多地方出现了抢购现象。这个时候,价格上升,需求反而增加。

供求法则与扩大内需

事实上,供求法则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领域,不仅企业成产销售体现供求法则,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同样受其左右。马克思将供求法则又称作供求平衡理论。他把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过程归纳为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这四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环节。其中的生产就是指供给,消费就是指需求,而流通与分配则是承接供给与需求的中介。自从人类有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以来,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就一直成为推动或制约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矛盾。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资料比较匮乏,国家经济通常处于经济短缺的局面,社会供给不能很好地满足群众的消费需求,供不应求就成为当时社会供求矛盾的主要体现。当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大生产时期,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社会物质财富得到极大增加,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固有矛盾,便产生了由社会生产相对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直到今天,如何有效解决经济过剩问题仍是各发达国家急需研究化解的重要难题。治理经济过剩,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有效扩大社会需求,刺激并推动消费增长,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

扩大一个国家的社会需求包括扩大国家外部的需求和扩大国家内部的需求。而社会内需又包括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我国在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短缺现象后,通过三十多年改革发展,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经济发展中的供给不足已经转变为需求不足。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已进入了经济过剩时代。为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平稳、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切实解决经济过剩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中国不但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拥有13亿消费群体的发展中大国,解决经济过剩的基点应该建立在扩大国内需求上。只有牢牢坚持立足于国内消费市场,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有效扩大国内需求,才能更好地抵御国际经济风险,实现经济平稳、持续、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