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成后纪昌又去找飞卫,飞卫这才教纪昌怎样射箭。纪昌由于苦练基本功,终于成为一位百发百中的射手。
学习专注的王羲之
王羲之出生于一个书法世家。他7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法一直到12岁,虽然字写得已不错,但他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为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临池”的故事来激励自己。为了写好书法,他每天都不停地练习。每当他写完了字,就在门前的那口水池里洗毛笔、砚台。时间一久,池水都变成黑的了,因此,当时的人称那口水池为“墨池”。
时间久了,王羲之的书法果然大有进步,但他仍然不满意,觉得还是达不到自己的标准。结婚后,王羲之更加忘我地练字了。有一天,他在书房里聚精会神地练字,都忘了去吃饭,他的妻子郗氏就叫家童给他端了一盘热腾腾的馍和一碗醋蒜酱。但王羲之的兴致正浓,根本不想吃饭。家童几次催他趁热快吃,王羲之都只随便地应了几声:“好啦!就吃!”头也不转又提起笔来挥洒。家童没有办法,只得去禀告夫人。郗氏来到书房前的长廊,看见王羲之一手提着笔,另一只手里拿着一个馍看也不看就往嘴里送,一口咬下去,又赶紧吐了出来,而且嘴角净是黑的。王羲之看见夫人进入书房,才笑问:“这醋蒜酱味道不对啊!”夫人又急又心疼地把他手中的馍抢下:“相公!墨汁怎么可以当醋蒜酱呢?”
盲人摸象
有一天,四个盲人坐在树下乘凉。有个人赶着一头大象走过来,大声喊着:“象来了!”一个盲人提议说:“咱们去摸一摸象是什么样吧!”
一个盲人模完,说象就像一堵墙。第二个说象跟棍子一样。第三个觉得象跟柱子差不多。第四个则说象跟粗绳子一样。
赶象人说:“你们只有摸遍象的全身,才知道象是什么样子。”
善于观察
从前,有个画家画画得很好,特别是画牛最拿手。但是,他早年学画牛的时候曾经闹出了笑话。
一次,他拿着一幅自己画的《斗牛图》,觉得自己画得特别好,就拿给一个牧童看。心里想:牧童一定会说我画得像。谁知牧童一看,不禁笑起来。画家问他为什么笑,牧童说:“牛斗架时,浑身的力气都用在角上,牛的尾巴是夹在屁股沟里的,怎么会左右摇摆呢?”画家的脸刷地就红了,心里感到很惭愧。为此他拿了一把青草故意引起两头牛争斗,结果果然如牧童所言。画家明白了,不是自己画工不好,而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
为了能充分表现牛斗架时的野性,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画家特意对牛进行了反复细致的观察。他每天都在牛圈里徘徊,观察牛的各种情态习性,牛的一举一动都刻在了他的心里,甚至他的梦里都是牛。在对牛熟悉之后,他又做了一幅《斗牛图》,又拿给那个牧童看。牧童把画拿在手里,久久地凝视着。画家心里很担心,牧童会不会又说自己画得不好呢?过了好大一会儿,牧童突然说:“这牛是我的吧?”听了这句话,画家紧皱的眉头才舒展开来,因为他知道这幅画成功了。
学会倾听
小猫长大了。
有一天,猫妈妈把小猫叫来,说:“你已经长大了,3天之后就不能再喝妈妈的奶了,要自己去找东西吃。”
小猫担心地问妈妈:“妈妈,那我该吃什么东西呢?”
猫妈妈说:“你要吃什么食物,妈妈一时也说不清楚,就用我们祖先留下的方法吧!这几天夜里,你躲在人们的梁柱间、陶罐边、屋顶上,仔细地倾听人们的谈话,他们自然会教你的。”
第一天晚上,小猫躲在梁柱间,听到一个大人对孩子说:“小宝,把鱼和牛奶放在冰箱里,小猫最爱吃鱼和牛奶了。”
第二天晚上,小猫躲在陶罐边,听见一个女人对男人说:“老公,帮我一下忙,把香肠和腊肉挂在梁上,别让小猫偷吃了。”
第三天晚上,小猫躲在屋顶上,从窗户里看到一个妇人念叨自己的孩子:“奶酪、肉松、鱼干吃剩了,也不会收好,小猫的鼻子很灵,明天你就没得吃了。”
就这样,小猫每天都很开心,它回家告诉猫妈妈:“妈妈,果然像您所说的一样,只要我仔细倾听,人们每天都会教我该吃些什么。”靠着倾听别人的谈话学习生活的技能,小猫终于成为一只身手敏捷、肌肉强健的大猫。
它后来有了孩子,也是这样教导孩子:“仔细地倾听人们的谈话,他们自然会教你的。”
宽容
有这样一位年轻人,他从农村考进大学,毕业分到县城一所高中当老师。可以说,他是一位非常懂得交朋友的人。
他有位嗜酒如命、有酒必喝、酒后必醉、醉后因为失控,常常闹得人家整夜难安的朋友。因为这个缺点,很多以前的朋友每当遇到都躲得远远的。而只有这位老师,每次都能奉陪到底,并且尽力限制他酒后一切不合理行为,还能把他安全送回家中。
在他的朋友中,有个人性格极其暴躁,语言极其刁钻刻薄。常常在朋友相聚时,不知谁一句不经意的话,就会惹他大发雷霆,甚至推翻桌子摔碎茶杯;或者突然说出几句刁钻刻薄的语言,让一些人丢尽颜面,无地自容。后来,很多朋友也都对他“敬而远之”。只有这位老师还依然同他保持着良好的友谊。
有些人对他很不理解,甚至有人说:“能和那种人是好朋友,你身上也一定有那种人的个性因素。”但不管别人怎样理解,他总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身上都有别人不喜欢的东西。但我们能成为朋友,那是因为我们身上都有我们各自喜欢的东西。何不多一点儿宽容!宽恕我们所不喜欢的,珍惜我们喜欢的……”
就因为他的宽容,他身边的朋友才会越来越多。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独;有朋友的生活,才会少一点儿风雨,多一点儿温暖和阳光。每当社会上有什么新机会,每当他个人有什么重大举动,这些朋友都会积极围拢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智谋的出谋划策,有社会活动能力的也积极伸出援手,以至于他的人生之路走得一帆风顺,他的生活五光十色。
宽恕他人就是宽恕自己
在古老的西藏,有一个叫做爱地巴的人,每次生气和人争执的时候,他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然后坐在田地边喘气。爱地巴工作非常勤劳努力,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广,但不管房子和土地有多大,只要与人争论生气了,他还是会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爱地巴为何每次生气都这样做呢?
所有认识他的人,心里都疑惑,但是不管怎么问他,爱地巴都不愿意说明。
直到有一天,爱地巴很老了,他的房子和土地也已经很广大,他又拄着拐杖艰难地绕着土地和房子走,等他好不容易走三圈,太阳都下山了,爱地巴坐在田边喘气,他的孙子在身边恳求他:“阿公,您已经年纪大了,这附近的人也没有人的土地比您更大,您不能再像从前,一生气就绕着土地跑啊!”
“您可不可以告诉我,为什么您一生气就要绕着土地跑上三圈?”爱地巴禁不起孙子的恳求,终于说出隐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他说:“年轻时,我一和人吵架、争论、生气,就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边跑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小,我哪有时间、哪有资格去跟人家生气!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于是我就把所有时间用来努力工作。”
孙子问道:“阿公,你年纪大了,又变成了最富有的人,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跑?”
爱地巴笑着说:“我现在还是会生气,生气时绕着房子和土地走三圈,边走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我又何必跟人计较?一想到这儿,气就消了。”
宽容让人生更美丽
托尔斯泰虽然很有名,又出身贵族,却喜欢和平民百姓在一起,与他们交朋友,从不摆大作家的架子。
一次,他长途旅行时,路过一个小火车站。他想到车站上走走,便来到月台上。这时,一列客车正要开动,汽笛已经拉响了。托尔斯泰正在月台上慢慢走着,忽然,一位女士从列车车窗里冲他直喊:“老头儿!老头儿!快替我到候车室把我的手提包取来,我忘记提过来了。”
原来,这位女士见托尔斯泰衣着简朴,还沾了不少尘土,就把他当作车站的搬运工了。
托尔斯泰赶忙跑进候车室拿来提包,递给了这位女士。
女士感激地说:“谢谢啦!”随手递给托尔斯泰一枚硬币。“这是赏给你的。”
托尔斯泰接过硬币,瞧了瞧,装进了口袋。
正巧,女士身边有个旅客认出了这个风尘仆仆的“搬运工”,就大声对女士叫道:“太太,您知道您赏钱给谁了吗?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呀!”
“啊!老天爷呀,”女士惊呼起来,“我这是在干什么事呀!”她对托尔斯泰急切地解释说:“托尔斯泰先生!托尔斯泰先生!看在上帝的份儿上,请别计较!请把硬币还给我吧,我怎么会给您小费,多不好意思!我这是干出什么事来啦!”
“太太,您干吗这么激动?”托尔斯泰平静地说,“您又没做什么坏事。”
托尔斯泰的话让那位女士非常感动。
言必行,行必果
英国有位著名的政治家叫福克斯,他在政界办事言而有信,有很好的信誉。
18世纪,福克斯还是一个孩子。福克斯家的花园里有一座旧亭子,他的父亲想将其拆除,并在较为开阔处另建一座。
小福克斯从住宿学校回家度假,正巧赶上工人在拆迁亭子。孩子当然很想亲眼看一看亭子是怎样拆除的,所以他打算迟些天返校。父亲却要他准时到校上课,为此父子闹了一些不愉快。他的母亲如同大多数母亲那样,在一旁替小福克斯说情。最后,父亲答应将亭子的拆迁推迟到来年假期。于是小福克斯就离家返校了。
儿子一走,他就让人把亭子拆了,在另一处盖了一座新的。谁想到儿子却一直把亭子这件事记在心头。假期又到了,小福克斯一回家,就朝旧亭子走去。早餐时,他闷闷不乐地对父亲说:“你说话不算数!”年迈的英国绅士听后大为震惊,严肃地说:“孩子,你说得对,我错了,我就改。言而有信比财富更重要。即使有万贯家产也不能抵消食言给心灵带来的污点。”说完,父亲随即让人在原地盖起了一座亭子,再当着孩子的面将其拆除……
自幼勤思的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年),著名科学家,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1890年3月7日,竺可桢出生在浙江省上虞县东关镇的一户普通人家家庭。竺可桢自幼勤奋好学、善于思考,2岁时就开始认字,7岁时就能吟诗。
有一次,竺可桢随父亲上街,路过一家布店,父亲指着布店的牌匾问他:
“认识这些字吗?”
竺可桢摇摇头,说不认识。
“你知道这是什么店吗?”
“恒生布店,这里最有名。”竺可桢答道。
“对,牌匾上写的就是恒生布店。”
这一下,小竺可桢可来了兴趣。他每次随父亲上街,总是连问带猜,没多久,就把家乡东关镇街上的牌匾认遍了。
一个下雨天,竺可桢站在屋檐下躲雨,他饶有兴趣地数着屋檐上东下的雨滴,“1、2、3、……”
他无意间低头,却突然发现,在每一个水滴的落地处,石板上便对应有一个小坑坑。
小竺可桢马上回去问妈妈:“石板上的小坑坑是怎么回事?”
妈妈意味深长地对小儿子说:“一个小水滴力量不大,但长年滴下去,就连石头也能砸出坑!这就是‘水滴石穿’的道理。做事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做成!”
竺可桢的妈妈是一个有心人,她非常注意保护儿子的好奇心。
她认为,一个小孩要是什么好奇心都没有,对什么事物都觉得平淡无奇,那么,长大后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不可能有什么发明创造,也不可能做出什么大事来,到头来只不过是一庸人而已。
于是,她十分巧妙地回答了儿子提出的疑问。
妈妈这一席话,使幼小的竺可桢深受启发,深受教育。自此以后,竺可桢更加努力地读书,学习各方面知识,大大丰富了自己的头脑。
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赴美留学生班。在国外,学业有成,获得博士学位以后,他又抱着“科学救国”的美好憧憬返回祖国,潜心从事气象科学研究。
为了取得第一手的研究素材,30岁的竺可桢开始写物候日记,详细记载周围大自然事物随季节变化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竺可桢的物候日记越来越多。悠悠50载,日记记了50多年,积累了8O0多万字的有关物候的珍贵资料。
1973年,年过8旬的竺可桢发表了题为《中国古代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论文,否定了当时国际气象学界盛行的“气候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
他以丰富的科学资料,总结论述了中国历史各阶段的温度变化,证明了我国5000年来,气温不但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有差异,而且年与年之间也不相同,这种变化呈现一定的周期性,有一定规律可循。这种气候变化具有世界性,当气候变冷时由东向西转移,当气候变热时由西向东行。
竺可桢的这一发现,在国内外气象学界引起了强烈轰动,博得了中外气象学者的高度评价。
由此,物候记载,这把金钥匙打开了气候变迁神秘的大门,人们开始科学地认识各种气候现象,气象学也正式进入了科学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