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杨力谈五谷养生
12899800000040

第40章 夏季五谷杂粮养生法

夏季,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夏季天气炎热,雨水充沛,万物竞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咳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因此,夏季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心脏、养阳防病。

夏季人体阳气外发,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排出汗液,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理虚元鉴》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这说明了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而使体内阳气受到伤害。

中医指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夏季天气炎热,气温变化也异常剧烈。高温加干燥,使人体排汗过多,导致体液减少而使水盐代谢紊乱以及其它失调。津伤时,会出现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如果不及时治疗,使伤津超过生理代偿的限度就会将耗伤人的元气,此时会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而且很多疾病也会在此时加重。夏季应采用各种方法来防暑降温,卧室保持通风阴凉,保证充足睡眠,膳食要清淡而富有营养,多饮水,保持心情愉快。

夏季的气候除了炎热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湿”。与气温一样,湿度也是影响人舒适感的重要因素。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因其性重浊粘滞,所以容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由于湿的形成往往与地之湿气上蒸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如下肢溃疡、湿性脚气、带下等症往往都与湿邪有关。不仅如此,湿邪也容易伤脾胃,脾胃往往受湿邪的困阻而使消化吸收功能降低,令人胃口不开、不思饮食。所以,夏季一定要注意湿热对人体的侵害。要注意饮食卫生,节制饮食,少食肥甘厚味。

此外,虽然夏季防暑降温的工作很重要,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分贪凉,否则会使人体容易受寒,从而损伤阳气,伤及心肺。如睡觉时要避免腹部受凉,吃东西切忌贪凉等。夏季应选择空气新鲜、流通的地方,使心静而自然凉爽。

夏热汗泄、耗气伤津,需要开胃祛暑、清热化湿,五谷杂粮可选绿豆、黄豆、薏米、荞麦等。夏季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较多。如果心肌缺盐,搏动就会失常。此时应该多食酸味食品以固表,多食咸味食品以补心。在夏季,人体组织蛋白分解增加,尿中肌酐和汗氮排出增多,从而引起负氮平衡。因此,蛋白质的摄取量应在平常的基础上大量增加,蛋白质以鱼、肉、蛋、奶和豆类中的蛋白质为好。在炎热的夏季,人体的维生素代谢会增加。因此,在夏天人体需要补充大量的维生素。如西红柿、西瓜、杨梅、甜瓜、桃、李等含维生素C较为丰富;粮谷类、豆类、动物肝脏、瘦肉、蛋类中含维生素B族较多。夏季人们可适当选择这些食物进行养生调养。

阴阳学说认为,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颐身集》中指出:“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心主表,肾主里,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唯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否则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另外,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米面、豆类等植物性食品性味清淡,能清暑解渴、健脾祛湿,有利于消化吸收。油腻食物肠胃难以消化,会助湿生热,伤及脾胃,导致肠胃湿热内蕴,痰浊内生,阻塞脉络,血脉不通,气血运行受阻,很易罹患心脑血管疾病。

下面给向大家推荐几款能够增强夏季活力的五谷杂粮养生食疗方:

1.绿豆南瓜汤

老南瓜500克,干绿豆50克,盐适量。干绿豆用清水淘去泥沙,滤去水,趁水未干时加入食盐少许,拌和均匀,略腌3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老南瓜削去表皮,抠去瓜瓤,用清水冲洗干净,切成约2厘米见方的块待用。锅内注入清水约500毫升,置武火上烧沸后,先下绿豆煮沸2分钟,淋入少许凉水,再沸,即将南瓜块下入锅内,盖上盖,用文火煮沸约30分钟,至绿豆开花即成。吃时可加食盐少许调味。可生津益气,对于夏季伤暑心烦、身热、口渴、尿赤或兼见头昏、乏力等症有不错的效果。

2.芋莲糯米粥

糯米、芋头各150克,莲子100克,芹菜末、盐各适量。糯米洗净,用水浸泡2小时,备用。芋头削皮洗净,切成小块,备用。锅中加入适量水,放入泡好水的糯米,旺火煮沸后,放入莲子煮至熟软。另起一小锅,放入芋头块,加水浸满芋头块即可,煮至熟软后,将芋头块放入莲子糯米粥中,小火再熬10分钟。盐调味,撒上芹菜末,即可。此粥有清凉消暑、降火气、滋补元气、生津除燥、开胃健脾、润肠通便、润泽肌肤等作用。适合夏季饮用。

3.茵陈桃花粥

茵陈3克,桃花15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将茵陈、桃花分别洗净,水煎2次,每次用水400毫升,煎20分钟,将2次煎汁混合,去渣收取浓汁。将粳米淘净入锅,加水800毫升,大火烧开后,转用小火慢熬成粥,放入药汁、白糖,调匀即可。此粥清热利湿,活血退黄。适用于夏季急性黄疸型肝炎,症见发热畏寒、巩膜及全身黄染、全身乏力、食欲减退、便秘者。

4.海带绿豆粥

白米200克,海带丝100克,绿豆50克,盐、明太鱼粉、胡椒粉、芹菜末各适量。将白米洗净沥干,绿豆洗净后用水泡2小时,备用;锅中加水煮开,然后放入白米、绿豆、海带丝,略搅拌,煮滚后改为小火熬煮40分钟,再加入盐、明太鱼粉拌匀,然后撒上胡椒粉、芹菜末调味,即可食用。此粥可清热解毒、退火气,适合夏季食用。

5.泥鳅炖豆腐

泥鳅500克,豆腐250克,葱花、姜片、精盐、料酒、鸡精适量。泥鳅去头、内脏,洗净,放入沙锅内加入葱花、姜片、精盐、料酒、鸡精和适量水。沙锅上火,烧沸后用文火将泥鳅炖至五成熟,加入豆腐块,再炖至泥鳅熟烂,食用时加鸡精少许即成。可清热利湿。适用于湿热黄疽、小便不利、水肿等病症。

6.绿豆粳米粥

绿豆100克,粳米250克。先将绿豆、粳米淘洗干净;然后将绿豆倒入锅中,加水煮至快烂,再加入粳米,共煮成粥。加入冰糖,搅匀即可。待晾凉之后食之。每日3次,夏季可当冷饮频食之。此粥具有清热解毒、消暑除烦、生津止渴、利尿消肿之功效。适用于糖尿病口渴、中暑及皮肤疮等。

7.藿香粥

鲜藿香50克,粳米100克。将藿香择洗干净,切细。粳米淘汰干净。锅内放入清水、粳米,旺火煮沸后加入藿香;然后用小火煮粥,加入食盐即可。本品解暑祛湿,和中辟秽,开胃助食,适用于夏季感冒暑湿、呕吐泄泻,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症。

8.绿豆粟米粥

粟米100克,绿豆、银花各50克、陈皮5克、红枣15枚。先将银花、红枣洗净再浸泡15分钟,将陈皮研成细末备用。把绿豆、粟米、银花、红枣放入锅中,加入清水适量,煮成酥烂,放入陈皮末拌均匀即成。清热消毒、活血散瘀。适用于疔疮、暑热症。

9.山药玉竹炖鸽

白鸽1只,淮山药、玉竹各50克。将鸽去毛及内脏,切小块,与淮山药,玉竹共炖,熟后食肉饮汤。可益气生津,用于消渴饮多、气短、乏力。

贴心小叮咛

在夏季,人体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此时养生应顺应自然,根据“万物生长,心气火旺”的特点进行养生。立夏时,虽然气候已经转暖,但一般还较凉爽,不能立即换上夏装。小满天气逐渐转热,但早晚还较凉爽,应当注意预防受凉。冬病夏治、冬病夏补,从夏至开始。进入天气异常炎热的大暑时节以后,要谨防中暑。在黄梅时节,雨水繁多,气候潮湿,此时应注意脾胃调养,少食油腻,以免湿邪对消化功能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