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式通胀
12895300000003

第3章 理性解读通货膨胀缘由(3)

提到经济上的问题,总是离不开讲美国这个强势大国的影响力,它对于中国的作用也一样,所以不难看出美国的经济衰退必然会对中国的经济以及中国的出口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相对来说,中国的从紧货币政策就应该根据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策略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化解外部调整带给中国经济的风险。因为如果市场一旦在短期内出现大幅度的下跌之后,就一定会出现恐慌性或者一些非理性的抛售行为,而这些行为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部分杠杆融资投资者们的平仓行动;其次,提前抢反弹者转而反手继续做空;最后,一旦系统性的风险出现之后就会有不少的违规“灰色”资金急于脱盘出局。

居民低储蓄率的不可持续性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经济已经开始逐渐出现了一些所谓的储蓄剩余和外汇剩余并存的“双溢”现象。而在这样的形式下,中国经济随之出现了严重的内外失衡现象,其中相关的表现有:人均消费率连年下降,国内需求比较弱;外汇的占款逐渐增多,货币的信贷调控压力也一天天增强;汇率升值,压力加大,国际贸易间的摩擦也随之增加。所以,本国的资源基本上为外国所用,因此,这就使社会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产生了很大的损失。

所以中国经济发展所存在的严峻现实表明,中国主要借助高顺差平衡国内高储蓄的战略模式已经到了最后期限,不再具备这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中国的经济急需寻找新的发展策略以便从根本上摆脱现在所面临的所有困境,并同时从一种非稳定状态逐渐向稳定状态过渡、转化乃至回归。

作为经济上的回归,从理论方面出发,主要的途径有三条:第一条,通过提高民众的消费率来降低储蓄率以便达到提升国内需求的最终目标。第二条,利用外汇储备进一步展开对外的直接投资以缓解国内汇率的升值压力以及国际贸易间的摩擦,始终保持与高储蓄率相匹配的高投资率。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条件和现实国情来看,这两种方法从短时期效果来看都缺乏一定的可行性,所以只有走第三条途径,即始终保持较高的投资率水平,才可能是平衡目前中国经济的最好选择。但是,目前国内有关投资增长过快的论调又不绝于耳,大都认为中国目前的投资率已经接近或已经远远超过了国民经济可以承受的临界点。

至于走“出超”的路线也是颇为不顺的,在20世纪90年代于有利地位。后期的那段表现来看,当时中国的贸易顺差和状况。通常情况下,一国不宣长期大量出现对外贸易顺差,因为此举很容易引起与有关贸易伙伴国的摩擦。给人民币带来了巨大的升值压力,从而导致了国际贸易间的摩擦不断增加。而外汇储备也大幅增加,因此造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损失惨重。

我国在寻求经济平衡之路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中国高储蓄率和高顺差存在的一些现实状况。曾经,中国的储蓄率曾达到创纪录的最高值47.g%。后来当储蓄率基本都有所上升的时候,储蓄总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竟然达到了141051亿元。这在当时的中国,高顺差和外汇储备是非常惊人的。

而如果一旦外汇储备有所上升就会直接导致外汇的占款增加,从而就会给货币的供应和国内信贷的控制造成一系列的压力。而当前的中国所面临的一切有关国际贸易摩擦的问题也都已经从微观化、企业化逐步转向宏观化、制度化,贸易摩擦的方式也已经由过去的关税、配额许可证等形式逐渐转向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以及社会与劳工标准转变等,所以一旦贸易摩擦进入到高发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也将趋于一种高度的紧张状态。

不过,说了这么多,尽管在中国实行的高投资率遭到人们普遍的怀疑,但是我们依然觉得,高投资率是中国平衡当前经济形势最现实的一种选择。不过鉴于我国现存的具体情况,实行大规模的对外投资的机会还没有完全成熟。而中国的工业化也还没有得到基本的实现,所以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也呈现出了整体性的滞后。

由于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要求主要着力于如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传统的产业改革和产量提升来说,所面临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因此,目前仍旧需要在加大国内投资的基础上实行原始积累,继而我们就应将积累的外汇储备主要用于从国外引进国内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并且最好能够始终服务于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而不是将外汇储备转化成对外投资,以此来牺牲国内的经济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想要客观看待中国的高投资率水平就应该正确按照投资率高低的主要标准来进行判断,看看投资率的纵向与横向比。只是在具体看待中国高投资率一定需要从我国的特殊国情出发,也就是中国长期实行的赶超型战略举措并且积极采取投资主导型经济的增长模式,否则就会直接导致中国的投资率水平长期偏高。尤其是目前中国还依然处在工业化与城镇化互相带动的重化工业阶段,所以,相对来说,投资率自然就可能偏高一些。此外,统计口径方面的误差也可能直接导致中国投资率水平被别人高估,出现不真实的客观现状。

总之,通过对中国实现高投资率水平的客观要求和现实的可行性分析,我们认为中国走高投资率水平路线有一定的客观必要性。因为在中国如果想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增长率、国内扩大就业及加快国内城市化水平,都需要维持一个较高的投资率水平环境。

至于中国的高储蓄率水平,我们则始终觉得,制度的变量本身就是导致中国居民储蓄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而作为中国的高储蓄率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一旦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逐渐上升,就会导致人们的预防动机逐渐增强.储蓄的倾向逐步上升。而到目前为止,中国依然处在一个新旧体制交替的特殊时期,所以社会的保障体系和人均的收入分配方式也需要得到一定的改革,最好能够把过去的一些由国家负担的成本逐渐转移到个人的身上来,以便增强居民对未来收入以及支出的不确定性。这样,人们的预防性动机也会因此而变得越来越强,消费也更趋谨慎,一旦储蓄倾向有所上升,居民的收入分配就可能出现严重的不均,这样就很容易导致高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偏低化,储蓄倾向偏高化。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并没有接近潜在生产率边缘。如果只是单纯地通过判断经济是否过热而不是投资增长率的高低,那么就无法得知生产要素是否充分得到了利用,经济增长是否接近潜在生产率的边缘。因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如果其中一部分的生产要素出现短缺,它就已经不再是代表投资接近极限的事实,而意味着中国国内的生产要素要求与国际市场上的原材料、燃料和能源发生紧密的结合,就会被要求中国应该按照国际价格来配置国内的一些生产。而当中国的经济外向型特征日益明显的时候,国内的市场就会与国际市场加紧联系,这样,在把国际市场作为主要商品市场的同时,也能够把国际市场当作生产要素的来源市场,让它们成为国内生产要素的最大补充源。所以只要还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存在,那么,生产要素的短缺就不会成为主要问题,这也就说明了国内依然存有继续扩大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

宏观经济学与通胀经济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研究经济的总体行为。它是用来考察关于经济总体趋势的一门学问,而经济的总体趋势又是以经济中数以百万计的单个经济行为相加的最终结果企业的所有决定,以便能够清晰地解释经济的整体行为;第三步,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宏观经济的相关主要数据,用以赋予理论经验的实际内容,明确地验证理论的有效性。总之,通过上述的基本三个步骤我们可以得知,宏观经济学原理主要就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来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基础及理论体系的。

我们都知道如果有通货膨胀存在的话,就一定会对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严重的经济影响。但是若这个社会的通货膨胀率是稳定的,那么,在长期通胀的规律中,人们通过总结分析是可以完全预期的,相应的各种名义的变量就都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也就使存在的实际变量保持固定不变。因此这种通货膨胀率就会对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甚微的影响。

它最大的影响就是人们将会逐渐减少他们目前所持有的现金量。但是,在通货膨胀率还无法完全预期的时候,通货膨胀一定会影响人们的社会收入分配以及相关的一些经济活动。因为这时的人们已经无法准确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变量和他们应该采取的某些相应的经济行为。

其实人们的需求可以拉动通货膨胀,实质上就是总需求过度增长而引起的通货膨胀,通俗的说法是“太多的货币在追逐太少的货物”,我们给出的最恰当的解释就是,如果人们的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那么此时,就会因为劳动和设备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再要求产量继续增加,已经不可能,而过度的需求就引起了物价水平的普遍提高。所以,导致出现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能是造成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成本和供给也可能是形成通货膨胀的另外两方面原因,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被称作是供给型通货膨胀,这是由厂商生产或者成本增加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上涨,其具体引起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也大致分为过度上涨的工资和过度增加的利润及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谈一谈这三个可以引起成本上涨的原因。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有关工资的问题。在充满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率是完全由劳动的供求均衡状况来决定的,但是在现实的经济关系中,劳动市场往往又是不完全的,它们完善的工会组织的存在经常会让工资发生过度的增加状况,而一旦工资的过度增加超过了一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那么提高工资就很有可能导致成本的增加,这样也就导致了一般价格总水平的快速上涨,而且这种通胀一旦出现,就会引起“工资和物价的一种螺旋式上升”,在这时如果工资与物价之间形成一种默契的相互推动的关系,就必定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有关利润的问题。同样,利润也可以推进通货膨胀,也就是说,如果厂商一味谋求更大的利润空间,就会容易引起市场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这种调整几乎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差不多。具有一定的市场支配能力的企业和寡头厂商也可以通过提高产量的价格而获取更多的利润。如果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的话,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可以通过减少他们的生产数量而达到提高价格的目的,这样做的最终结果为的就是获取更多的利润。因此,厂商都想试图成为产品的垄断者或者垄断组织,但是最终看到的只是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相对于这两种原因引起的通胀,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认为,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要比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弱很多。原因在于,厂商们因为面临着市场需求的太多约束,所以,一旦自己私自提高价格必定会让自身受到最大利润的限制,而工会推进货币工资的上涨则正好相反,是越多越好。

此外,造成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进口商品价格的上升。如果一个国家在进行生产的过程当中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靠的是进口,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就会很容易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其形成的主要过程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大体相同。

不过,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唯一的,它是由来自不同方面的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的最后推进了价格水平的上涨,这也就是供求混合推进了通货膨胀。如果假设通货膨胀是因为需求拉动开始的,也就是说过度的需求增加只会导致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那么一旦价格总水平的上涨成为工资上涨的唯一理由,那相应的结果就会是工资上涨又使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最后,真实的通货膨胀一旦形成,就一定会持续一段时期,这种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惯性的最佳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下作出的相应预期。

预期对人们的经济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几乎所有具备经济头脑或是具有经济行为的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都可能产生一定的通胀惯性。当他们面对通货膨胀时,首先要把握的就是通胀的本质,并且尽可能地找到引发的根源,就中国式的通货膨胀而言,同样也是由货币问题引起的。那么既然是货币问题就需要通过央行的货币政策来解决,而不是采取政府进行价格控制或者某些行政手段进行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