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式通胀
12895300000013

第13章 全球通胀愿景(1)

全球的通胀还未结束

全球192个国家里面有大约50个国家通胀率达到两位数,而这其中大多数又都是新兴市场国家,并且剩余那些国家中又仍有许多国家的通胀率可能马上就会达到两位数。在设定了通货膨胀目标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80%的国家消费价格指数超过了目标值。1.美国:“三昧真火”烧旺通胀自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经济急转直下,不断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美国极有可能进入衰退。尽管美联储一反常态地频频出手,自2007年9月开始连续降息,将联邦基准利率从5.25%拉低至2%的低水平。但从现在持续低迷的经济数据,以及信贷市场的恶化态势看,在本·伯南克主导下的所有这些努力都已不足以阻止美国经济衰退的步伐。

至于经济疲软的最主要来源——房地产市场,更是泥足深陷,目前的美国房价比2006年第二季度的顶峰水平已经下降了10%,并且可能会至少再下跌10%。而且房价的下滑导致了住房租金回报率(即房租对住房价值的比率)的上升,这进一步提高了以消费价格指数衡量的通胀率。在美国消费价格指数的构成之中,住房所占的比重约为1/3。过去,房价导致了租金回报率的下降,因此一直发挥着抑制美国通货膨胀的作用,而今,这种效应的方向发生了逆转。这种情况很可能会持续到次贷危机结束之后,更为糟糕的是这个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都未必会引起美联储的高度关注。

让人更为忧心的是,房价的不断下跌,加上金融市场的疲软和信贷的收紧,导致了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下跌至经济衰退以来的最低水平。

2.摩根士丹利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遥想1000多年前的春夏之交,北宋词人秦观写下这首20多字的偶感,慨叹春的易逝、夏的可人。现如今,随着低物价时代的远去,我们也难免有秦观的这种怅然若失,大多数人当然留恋低物价的方便,烦恼高通胀的艰难。当前,世界各地的通胀形势和成因各不相同,但把这些图景联在一起,却构成了一幅激荡于全球的通胀“奔马”图。这一波全球性的通胀何以产生,又将怎样发展?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07年发展中国家的平均通胀率大约是发达经济体的三倍,这个差较2008年还在扩大。IMF说,2008年全球通胀率又从2007年的3.g%升歪4.7%。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那个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通胀率2008年会上升近一倍,仅略低于12%;而发达经济体的通胀率从2.2%升至2.6%。从现在的形势来看,IMF曾经的预测还是过于偏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更是直言不讳地说,2008年全年,全球2/3的人口面临两位数通胀。素有“中央银行家的银行”美誉的国际清算银行(BIS)2008年7月初表示,全球通胀是世界经济面临的一个“明显而迫近的威胁”,并呼吁必须提高利率并制定一个新的框架,以应对未来的信贷及资产泡沫。2008年6月25日的英国《金融时报》亦宜称,通胀的幽灵在全球经济中再度现身,从美国的陶氏化学到韩国的浦项制铁,许多企业大幅上调价格,以应对能源及原材料成本不断飙升的局面。

3.资产泡沫推高通胀

最为直接的通胀信号是来自以石油、金属和农产品等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市场,这些市场当前全球的总体需求正高于总供给。澳大利亚矿业公司必和必拓在力拓2008年6月份的时候宣布的铁矿石价格96.5%的创纪录涨幅之后,竟然认为如此涨幅还不够,暗示该公司可能向其客户提出涨价100%以上的要求,这就使得总体价格压力进一步加大。石油及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不仅重创了航空和汽车制造等行业,而且随着生产商将更高的成本转嫁给制造商和消费者,全球通胀将呈螺旋式上升。

在2002~2007年结束的5年经济增长周期期间,全球GDP平均增长率高达4.6%:如此强劲的全球GDP增长,与商品市场最为“突飞猛涨”的核心阶段刚好完全重合。

而自21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和“9.11”事件发生至今的9年时间里,在弱势美元的支撑下,全球的过剩流动性堆积起了一系列的泡沫。原油价格从20多美元起步,到最高点150美元左右涨幅高达7倍;铜价从1500美元涨至高点8800美元附近,也有近6倍之巨;黄金价格从300美元开始发力,升至1000美元附近。2005年末和2006年初,玉米、小麦和大豆等农产品的价格亦开始上升,其他的大宗商品市场和各国的股指亦都有着类似的涨势。如此大规模的泡沫,在世界金融史上尚属首次,但由于美元的持续走弱,除了次级债泡沫首当其冲,率先滑落刀尖而裂以外,其他泡沫一直都在“坚实”的刀尖上安全运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想要探讨的关键是全球经济增长能在没有对资源进一步约束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现有的速度吗?究竟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可以率先或者同时通过减缓国内经济的增长,抑制总需求,从而为降低商品价格作出贡献?一个更加难以衡量和破解的问题是,需要多大幅度的全球增长减缓,才能确保有效地应付通胀欧洲中央银行(EuropeanCentralBank,简称ECB),简称欧洲央行,是根据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约>;的规定于1998年7月1日正式成立的,是为了适应欧元发行流通而设壶的金融机构,同时也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产物。其前身是设在法兰克福的欧洲货币局。欧洲央行的职能是“维护货币的稳定”,管理主导利率、货币的储备和发行以及制定欧洲货币政策:其职责和结构以德国联邦银行为模式,独立于欧盟机构和各国政府之外。总部位于德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现任行长为特里谢。降,石油、有色金属和农产品价格也都将继续高位运行。

十年欧无遭遇通胀。欧洲中央银行曾在2008年8月14日发布的月度报告中,把对2008年度欧元区的通货膨胀预测由原来的3.0%提高到3.6%,大大超出欧洲央行2%的通胀目标。该报告还同时将2009年的通胀预测由2.2cYo提高到2.6%。但现在我们回顾2008、2009年的通胀时,就会发现实际上欧洲通胀率的年化值仍高于4%,较过去欧洲央行预测的日标值(2%以上)的上限高出一倍多。

欧盟统计局的修正数据显示,受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推动,欧元区2008年7月份的通货膨胀率与前一个月持平,继续保持在4%的历史高位。这一数字比初步预测值低0.1个百分点,但远高于曾经的1.8%。数据显示.2008年7月份,欧元区能源价格同比上涨17.1%,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7%.均对通胀率走高起到了推动作用。

而受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影响,欧元区通胀率在数月内就大幅攀升,自2007年9月份以来已连续11个月超出欧洲中央银行设定的2%的警戒线。数据显示,欧盟27个成员国中,荷兰7月份的通胀率最低,为3%;拉脱维亚的通胀率最高,达到16.5%。为抑制通胀率上扬,2008年7周3日,欧洲央行就曾宣布将欧元区主导利率由4%提高至4.25%,并在8月7日的时候宣布维持这一利率水平不变。

2007年的时候,欧元区通胀水平不过1.9%,而现在如此强烈的数字对比令欧洲央行此前的种种努力化为泡影。最近的8年,欧元兑美元从当初的1.2高点到现在的0.6附近,几乎升值一倍,而到现在通胀依然控制不住。

欧元集团主席、卢森堡首相兼周务和财政大臣容克、瑞典首相雷恩费尔特都对欧洲通胀能持续多久甚是担忧。而芬兰财长卡泰宁更是直言,欧洲各国领导人必须认真研究这个“严肃”的问题。

欧洲央行针对欧元区内新一轮的薪资提高措施提出警告,认为这将可能导致更长时间的通货膨胀。欧洲央行也表示,高工资将会提高企业的经营成本,而企业就会把成本转嫁到最终产品,进而导致新一轮的通货膨胀。

但是,欧元区内的经济学家则普遍认同提高工资的做法。由于欧元区2008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已经相当疲软,因此他们认为提高工资将有助丁提高消费者购买力,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按照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而欧洲央行的首要任务是控制通货膨胀,确保欧元购买力,每年的通胀率应控制在2%以内。IMF的数据显示,仅仅是1998~2007年,欧元区CPI年度增幅分别为1.1%、1.1%、2.17%、2.37%、2.2g%、2.07%、2.15%、2.lg%、2.lg%和2.14%,平均水平为1.98%。而同期全球CPI在3.5%~5.5%间波动,平均水平力4.16%;同期美国CPI在1.55%~3.38%间波动,平均水平为2.54%。

我们回顾欧洲央行的十年历程,欧元区大多数年份的通胀率虽然都在其设定的日标之上,但是横向却可以表明,欧洲央行在控制通胀方面取得的成就不仅高于美联储,还大大高于全球央行的平均水准。不过2008年以来,欧元区通胀却开始呈现快马加鞭之势,大有脱缰奔跑的可能。

随着欧洲通胀的重上高位,以德国和意大利为代表的欧盟成员国脱离欧元的欲望愈发强烈。意大利的通胀率从2007年1月的1.7%,已经飙升到现在的3%以上,为1996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点。可以说美国经济减速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欧元对美元持续升值,是影响意大利经济增长的首要不利因素。不可否认欧元升值给困境中的意大利制造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面对这种状况,不少意大利民众和学界建议放弃欧元作为单一货币。十年前,德国央行将其货币政策主权让渡给欧洲央行时,德国的通胀率是I%,之前两年的分别是1.4%和I.g%,而我们的预期通胀率为3%。最新的民意调查则显示,至少有1/3的德国公民表示愿意舍弃欧元,回归马克。看来,欧洲央行面临着不小的麻烦,货币政策何去何从,着实让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很是“费思量”。面对全球通胀,各国央行都不愿单方面采取升息这样的紧缩货币政策,各国担心这样的单独行动不仅不能抑制通胀,反而叮能会牺牲本国的经济增长,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的“替罪羊”。4.日本:十年通货紧缩能否结束从现在日本的经济形势来看,一方面,前不久大家期待的日本经济迎来复苏,目前可能将再次转向面临低迷衰退的边缘。日本敢府在2008年6月的经济增长评估报告中指出:全球经济增长放慢、能源成胀的风险已经升高,日本央行将密切关注国内物价及整体经济增长的情况。的确,由于能源及原材料价格、日用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不断飙升以及企业重新定价带来的影响,日本经济增长正在放缓,并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基于此,日本政府调低了经济评估,这也是日本3个月内首次下调经济预期,日本经济看起来正陷入停滞的状态。

另外,与全球绝大多数国家一样,日本经济所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格外大。2007年12月份,日本新鲜食品的价格出现了将近10年以来最快速度的上涨,不少经济学家预计,日本长达10年的反通缩战役可能宣告结束,不断增长的通胀将成为日本经济的心腹之患。日本总务省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2月份日本CPI同比突破1%后,现在日本出现了CPI连续数月上升的局面,5月日本的通胀率更是高达1.5%。我们知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日本的通货膨胀率都保持在低水平,2007.年大部分时间日本通胀率也都在零以下,而进入2008年以来,通胀率一直在1%以上徘徊。

在能源和粮食价格上升的背景下,日本最近几个月的物价指标虽然都在1%~2%之间徘徊,但是通货紧缩是否结束依然难以确认,低利率水平更是没有下降的余地。与此同时,油份、粮食价格上涨也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影响了消费者信心,使日本的货币政策面临更复杂的局面。虽然日本央行已经开始警惕全球通胀的威胁,但是加息又缺少很明显的通胀指标的支持。所以,面临着日本经济的停滞和通胀的飙升都将随时发生的现实,对于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这位“书生气”十足的决策者来说,所面临的挑战其实超过了伯南克和特里谢。毕竟,对于欧美各国来说,他们的宏观经济的走势更为明朗。本飙升,这两个因素将进一步抑制已陷入停滞的经济增长。

日本央行2008年5月份的货币政策会议纪要中,承认全球通货膨。

5.越南:领跑亚洲通胀

正如摩根士丹利2008年6月底指出的那样,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都面临着两位数或者接近两位数通胀的威胁。在越南、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南非和印度尼西亚,他们的通货膨胀率已达到两位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