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应该对美国说“不”
12895100000044

第44章 对美国说“不”!(7)

虽然美军的武器装备研发和采购费用将在未来10年将削减到1790亿美元,同比下降12%。但是五角大楼仍然准备继续采购最新型武器装备。美军计划斥资476亿美元采购飞机、直升机和无人机,包括29架F-35、26架F-18、43架无人机、21架V-22“鱼鹰”飞机。计划采购196枚“战斧”巡航导弹和D-5潜射弹道导弹。准备投入226亿美元,建造2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2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4艘濒海战斗舰和1艘航母。

美军在反导项目建设上更是不遗余力,2013财年计划拨款97亿美元继续打造反导盾牌。其中13亿美元用于采购29枚“标准-3Block1B”拦截导弹,生产另外24枚同型导弹。9.03亿美元用于采购波音公司生产的战略反导系统。7.77亿美元用于战区反导系统建设,7.63亿美元用于采购84枚“爱国者PAC-3”拦截导弹,4.01亿美元用于美国、和意大利、德国联合打造的中程增程防空系统。而在五角大楼80亿美元的太空项目拨款中,将有9.5亿美元用在监视洲际弹道导弹发射的反导卫星上。现在,反导项目支出约占五角大楼总体预算的1.5%,约占所有新武器和军事装备研发和采购费用的5.5%。可见美国极其重视导弹防御问题,即便是在大幅削减军费的情况下,也在尽可能地加大反导投入。

鉴于上述,在未来可能的军事对抗里,中国必须以美国及其盟军作为假想敌,站在科技强军的战略高度,以建设一支能够打赢美国的高科技情况下的局部战争为目标而进行的军事变革。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军队精简,到90年代的强军思想,在到2010年,经过买与创、建,中国的军事变革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批杀手锏武器列装部队,使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获得巨大提升。包括类似于美国战斧的巡航导弹长剑10、可以攻击航母等大型船只的东风21D、具有三代半水平的歼10、11,具有区域导航能力的北斗系统、以及潜艇、中华神盾、空中预警机、能够发现隐形战机的雷达系统、歼15、20,东风41A,神舟系列、激光、导弹防御、卫星攻击能力等等,使中国军队具有了强大的区域拒止能力。

在未来可能的军事对抗中,中国应当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如何建设军队的问题,这是需要中国军事理论上做出重大创新的关节点。简单地说,就是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中国军队长期以来坚持的以“人民战争”为主体的战斗力生成模式,加快向“技术先导,体系合成”的新型战斗力合成模式转变,紧紧跟上以美国为基准的世界和时代军事发展前沿,努力把中国军事战斗力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军队素质的基础之上。为此,中国必须发挥集中精力办大事的优势,举全国之力,加快推进战斗力生成方式的历史性转变。

一是要支持进一步增加军费开支。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由重视人力向重视科技转变,需要加大科技和装备投入。钱是转变战斗力生成方式的基础。因此中国应该进一步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坚持以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的速度,扩大军费开支,为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方式提供物质基础。军费开支占GDP的比例,应该达到3%的世界平均水平。较之美国的4.7%,仍然是一个低水平。

二是要进一步推行军民结合,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军工技术可以向民间转移,民间技术也可以在战时变为军用。进而,把民间科技优势同军队科技优势密切结合起来,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同时,加快军事科技发展步伐。

三、由积极防御战略转变为攻防兼备战略,由以陆军为主战略转变为以海空军为主战略,突出扩大攻防纵深、突出海空对抗、保卫全球利益三个关键环节。

关于陆军,我多说两句。历史上,陆军一直被称为“老大哥”,并孕育了海军、空军等作战力量。多少个世纪以来,陆战胜则战争胜、陆军强则军力强。然而,自上个世纪末,在新军事变革的浪潮中,陆军的这种显赫地位遭受了严重挑战,在“超视距作战”、“远程精确打击”、“快速决定性作战”等战争新理念冲击下,“陆军弱化”、“陆军过时”、“陆军解散”等言论颇为流行。

持“陆军过时论”的就有以前曾崇尚大陆军主义的俄罗斯军事学术界。颇有名气的俄罗斯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斯里普琴科将军,在2002年出版的《第六代战争》和《非接触战争》两本着作中断言:“第六代战争”是典型的“非接触式”战争,2010年至2020年间陆军作为一个军种将不复存在。2002年5月,斯里普琴科率俄罗斯军事代表团到中国访问,在交流座谈中,他直言不讳地表示,假设在2010年前后中国被迫进行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会突然发现拥有的百万陆军已毫无用处。尽管后来中国和俄罗斯陆军都没有按照斯里普琴科描绘的方向发展,但其观点产生的影响无疑是十分巨大的。

不仅是斯里普琴科,连美国着名的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也持“陆军过时”的观点。他在2000年至2006年担任国防部长期间,多次表示今后“美国步兵将不会在任何地方进行战争”,并主张推行新的改革方案,大幅度压缩陆军。

危言尽管耸听,却并不全无道理。在以“精确作战”为标志的信息化战争时代,陆军传统的作战理念、保障方式的确有些过时。以至于南斯拉夫陆军、伊拉克陆军在科索沃和伊拉克两场战争中,都只能藏匿于山林和沙漠,发挥不出任何作战效益。毋庸置疑,信息化战争已经结束了陆军独领风骚的时代,将其带到了全维一体联合作战的十字路口。在这个历史十字路口,陆军要做到两点:一是认准路;二是快速领先通过。走错路或犹豫不决,都将付出惨痛的代价。因此,在各种作战力量重新洗牌,聚能重组的过程中,陆军改革势在必行:

(1)建设攻防兼备型军队。中国军队一直是以防御(包括积极防御战略)战略做为基本战略方针。今后,必须将先发打击、出境作战、海外驻守和敌国占领等与国土防御一起作为主要作战样式。

(2)海空军为主。中国军队一直是以陆军为主,海军、空军配合陆军作战,今后,除多军兵种配合以外,海空军要能够独立承担和完成战争战役任务,并形成多以海军和空军协同作战为主的作战样式。陆军、二炮将以威慑、防守和支持、协助为主要任务。值得强调的是深化空军转型建设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空军战略指导理论体系和信息化作战理论体系。根据空军战略要求和战役空军任务要求的格局,淘汰老旧装备部队,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在体制编制调整上实现新突破;强化信息主导、综合集成观念,着力构建精干高效的空军攻防作战力量体系,提升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进行综合保障配套建设,注重系统集成,提高情报、通信、领航、气象、电子对抗,工程维护和抢修救护等诸方面的综合保障效能。

按照空天的战略定位,确立“塑造空天优势、控制空天危机、打赢空天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突出空天制衡,增强战略积极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加速实现向空天一体型空军的战略转变。未来以“天基信息进座舱”为重点,着力形成天基信息支持下的航空空间攻防作战能力;以高超声速飞行器为重点,以临近空间作战能力建设为突破口,初步建设空天一体化武器装备体系;发展现代防空反导体系,扩大空天活动范围,提高战略疆域空天监视能力,加速构建国家空天防御体系;加强战略预警建设,完善对地表空间的监控、管理体系,发展空中进攻力量,形成“以空制地”、“以空制海”的强大威势,提高塑造并保持空天战略态势,遏制空天现实威胁,促进地区及至全球空天局势稳定的能力。

(3)构建空地一体的作战指挥平台,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空军针对信息化战争体系与体系对抗的客观实际,强化信息主导、综合集成观念,着力建设空地一体化作战指挥平台,提升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控制能力。随着空警-2000、空警-200等新型装备投入使用,构建了“四网一体”的指挥信息系统,实现空中战场的情报信息融合、快速处理与有效分发,使指挥机构、空中战机、地面防空兵器实现侦察与反侦察、干扰与干扰、打击与反打击、空袭与反空袭等行动的信息共享与联合作战,体系攻防作战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主战装备更新换代,实现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复合发展。歼-10、歼-11、苏-30、歼轰-7等一大批新型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等主战飞机陆续列装部队,预警指挥机、电子干扰机、空中加油机等作战支持飞机形成作战能力。超视距攻击、矢量近距格斗、精确对地打击、电子软硬攻防等信息化武器亮剑长空。通过引进与研制新型防空导弹武器装备,中国空军已经形成高中低空、远中近程防空火力配套的作战体系,信息化作战能力大幅提升,具备抗击多目标能力与一定反导能力,初步实现了由防空型向防空反导型的转变。今后,随着歼-20等新型战机的列装空军,还将实现三代战机向四代战机的突破,迈入隐型空军的行列,冲向信息化空天决战的新高度。

(4)扩大攻防纵深。进攻作战时,要将中国军队的打击能力扩展到敌国,在敌国作为主要战区,要将主要敌军在中国周边的兵力部署(两岛链)作为第一波次饱和打击对象,经一至三波次打击,使其大部失去对中国近海和领土的进攻能力。防守时,将军队的防御前沿前推至1000公里之外,在1000公里、500公里和200公里构建三道防御阵地(网),形成天、空、海、陆和网络立体多维的攻防体系。

(5)突出海空对抗。针对美国对中国实施“海空一体战”的构想,中国军队必须优先发展海空军,形成相对优势的海空对抗能力。在中国没有海外陆地驻军的情况下,1000公里和500公里的攻防区域内,要在二炮支持下、主要依靠海空力量完成攻防任务;在200公里的攻防区域内,要在陆军的支持下、也是主要依靠海空力量完成攻防任务。

(6)保卫全球利益。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国家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中国全球利益已经形成,中国军队必须具有保护中国全球利益的能力。中国军队的“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适应”这一现象必须尽快改变,保卫全球利益,主要依靠三种手段实现,一是发展远洋海军和战略空军,二是实施海外驻军,三是实施战略结盟。

四、战略编组。进行军事改革和改组,由以陆军为主转变为以海空军为主,适当缩减陆军、加强海军空军、强化第二炮兵三个关键环节。

(1)战略编组。增编陆军司令部,四总部扩大海空军、二炮机构人员;海军、空军独立承担和完成战争、战役任务上升为主要职能;陆军由七大军区改编为四大或五大战区等。

(2)军种规模。全军230万人精减为200万人(依笔者之见,甚至更少),军种人员比例为陆军50%,海军25%,空军15%,二炮5%,总部、保障及动员机构5%。陆军精减的人员主要是非战斗单位和整编后的多余指挥机构,战斗部队可采取减员不减编制的办法,可分一、二、三类编制,如一类集团军满员率100%(每战区1-2个,可随时参与战争),二类人为人为集团军满员率70%(每战区1个,占可在三个月内参与战争),三类人为人为集团军满员率40%(每战区1个,可在4-5个月内参与战争),加上预备役部队50万人以上(每战区10个师,可在半年内参与战争),满员后可达200万人。

(3)发展顺序。今后2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优先顺序应为:海军,空军(含天军),二炮,特殊兵种(网络战军等),陆军。海军重点发展航母舰队、战略核潜艇和海军航空兵,空军重点发展第四、五代战斗机、战略轰炸机、大型运输机(含加油、预警机)、无人机和地空导弹,二炮重点发展远程核打击力量、打击敌航母力量和分导、突防能力,陆军重点发展信息化重装师、陆航旅(每战区要有1-2个)、防空旅和特种作战旅。

五、战略实施。进行二十年规划,近期2015年,远期2020年,远期2030年。

近期:初步形成新的战略思想体系,完成战略编组,军费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增加一倍,海军形成两个航母战斗群和新一代战略核潜艇服役,空军四代战机服役、实现以三代战机为主体的作战体系,陆军初步完成信息化建设、在新的战区编组下初步形成攻守兼备的能力,二炮新一代战略核力量初步形成战斗力。

中期,全面实施新的军事战略,军费在2015年基础上实现增加一倍,海军形成三个航母战斗群和新一代战略核潜艇达到4艘,空军新一代战略轰烽机服役、实现以四代战机、三代半战机为主体的作战体系,陆军完成信息化建设、在新的战区编组下形成攻守兼备的能力,二炮新一代战略核力量形成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