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应该对美国说“不”
12895100000039

第39章 对美国说“不”!(2)

2009年10月,投资大师索罗斯在匈牙利演讲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为了能有一个和平的世界,美国在新的世界秩序中能找到自己适当的位置更为重要。一个已经失去了政治和经济主宰的衰落的超级大国,仍拥有军事上的绝对优势是一种危险的混合体。”索罗斯这句话对当今美国刻画得入木三分。美国不断地在全球范围寻求政治霸权、经济霸权,为了表现自己的意志和自己的作为,它动辄使用军事力量,这确实是一种非常大的危险,为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增添了令人担忧的风险。在这个世界上,绝对安全是没有任何国家能消费得起的奢侈品,而美国却对此追求得乐此不疲,美国就像中国古代“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君主。美国的政治精英们也在一步步失去清醒,他们在“美国是谁”的问题已经严重误入了歧途。

中国本想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和平发展和改善民生,但美国的“炮舰政策”和“美国威胁”不允许,奥巴马执政团队更是把这种“美国威胁”赤裸裸地展示给世界,使得谋求和平发展的中国外部环境立即险象还生,而美国却一边又在不停地贼喊捉贼说这就是“中国威胁论”。美国不断强化对中国的军事威吓和恐吓,迫使中国被迫加强军力,在力争和平发展的同时加强了反介入的军事准备,这也是国际上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加强军力的由来。我非常担心,这样搞下去,美国迟早会与中国进行对撞,中国渐渐有了“忍无可忍无需忍,退无可退不再退”抗争决心。

随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日益增长,加上军事实力的迅速提升,中国国内“韬光养晦策略已经过时”声音也开始响亮了起来,这一声音呼吁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采取更强硬政策。过去一些时日,越来越多的中国精英开始强调,中国应更有智慧,那么现在应该再加上一条:中国应更注重包括经济和军事实力上的展示。在中美关系大局上,一味退让已远远不够,退让将最终表明是又一次的被动挨打。笔者也是这种强硬政策主张派,我以为,中国“韬光养晦”外交策略是在特定时期提出的一个口号,是邓小平先生提出的一个口号,它适用于某些事情,但是不适用所有事情。适用于某个时间,但不适用所有时候。所以到了现在,面对美国的“重返亚洲”新军事战略,中国已经到了应该有所作为的时候了,中国必须把自身的所有国家核心利益向美国明确无误地方说清楚,把自己的利益目标说清楚。这反映了世界新崛起力量的中国和老牌帝国霸主--美国之间的博弈,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如果中国不能把自己的国家核心利益及其范围说清楚,就等于放弃了对攸关自身命运的利益诉求的追求,就等于失去了话语权。所以面对美国“重返亚洲”战略转型之际,这其实是一个战略挑战,也是一个战略时机,让中国有了一次和美国面对面摊牌的机会,得以把一些涉及到中国国家核心利益和范围清晰化,就是要告诉美国,所有这些(例如台湾问题、西藏问题、新疆问题、南海和东海问题、钓鱼岛归属问题,等等,等等,都属于中国国家核心利益,是中国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最为深切关怀的,在这样的问题上,你美国不能够继续的对中国制造更多的麻烦,更不能踩中国业已设定的红线。

然而,长期以来不愿正面与美国抗衡成了中国的一个心结。但是这种心结恰恰让美国有了一种感觉:如果美国发声,中国必然退让。国际社会也有这种感觉,认为中国没有大国心态,中国自卑心理导致了中国不愿意面对强国的抗衡。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不敢武力进攻菲律宾,因为在菲律宾背后站着的是美国军事巨人,中国军队只是纸糊的。是的,中国强调要“和平崛起”,但绝不应该害怕抗衡,尤其是与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抗衡,只有抗衡,才能使自己更加强大,只有和美国抗衡,才能使中国更加有信心,更加有勇气面对困难的挑战,更加有能力在世界舞台上崛起。

面对美国的疯狂进攻,中国已不能坐视,而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战略资源奋起反击,除了在中东、北非联手俄罗斯大打“反霸狙击战”,巩固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合作,深化金砖五国战略合作外,中国应把突破美国军事围堵的视线放在美国“包围圈”的外围,着力构筑针对美国的“反包围圈”。要让美国及其盟国处于中国的战略包抄之中,届时美国将不敢轻举妄动。

这个“反包围圈”呈铁钳状部署:

北部,以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合作关系为主导,以中(国)俄(俄罗斯)朝(鲜)良性互动为基础,东出海参崴入西太平洋,沿朝鲜东海域南下,直捣韩国、日本东海岸,对美(国)日(本)韩(国)同盟构成外围打击。

南部,沿湄公河流域南下,过马六甲海峡,通过与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战略合作,构成对越南、菲律宾、澳大利亚的外围包抄。我之所以认为南部“反包围圈”可行是基于四个标志性事件:

一是湄公河枪杀事件。2011年10月5日,“华平号”和“玉兴8号”两艘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遇袭。“华平号”上的6名中国船员和“玉兴8号”上的7名中国船员,共13人全部遇难。此后,在中国公安部的倡导下,中老缅泰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成立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指挥部,在中国设立指挥部,在老挝、缅甸、泰国分设联络点,组织协调各方行动。11月下旬,旨在细化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工作的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部长级会议举行,会议决定自12月中旬开始,四国在湄公河开展联合巡逻执法,并于12月15日之前在中国关累港举行四国联合巡逻执法首航仪式,确保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导人会议召开前恢复通航。湄公河枪杀事件是一件偶然的时间,但后来的事实表明,假借这一事件的契机,为中国建立东南亚共同防务机制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同时,它也在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围堵中成功打入东南亚的一个桩子。

二是中国和东南亚各国领导人之间密集的互访。2012年3月23日,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访问中国,3月30日至4月2日胡锦涛对柬埔寨王国进行国事访问,以及4月17日至19日泰国总理英拉对中国的正式访问。从不同的国事访问可以看到中国正在深化与东南亚关系的真实端倪:(1)双方都就建立或深化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成共识。(2)双方都决定加强双方防务合作,强化联训联演,国防工业以及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3)双方都就《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后续指针达成一致,这有利于继续维护南海地区和平、安全和稳定。各方应继续确保全面有效地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用好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加强务实合作,并朝着在协商一致基础上最终制定“南海行为准则”而努力。值得指出的是,会谈国中,柬埔寨和泰国分别是2012年和2013年东盟轮值主席国。会谈中的一个看点是,中方支持两国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为推动东亚合作所做努力。双方重申,将进一步加强在东盟与中日韩、东亚峰会、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区域合作机制中的密切合作,坚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主导地位,支持将发展作为区域合作的主题,共同推动东亚合作健康发展,为维护地区稳定、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三是2011年4月14日,第三届“金砖国家领袖”峰会在中国海南三亚举行,南非获邀加入并首次出席会议。此次会晤象征着一个新的起点,一次有着里程碑意义的会晤,一个关乎金砖五国辐射带动全球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台。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于14日中午结束后宣布通过《三亚宣言》。这次会晤通过的成果文件《三亚宣言》反映了各位领导人对国际金融和发展等领域重大事务的共识,对于未来合作进行了规划。这一天,以“展望未来,共享繁荣”为主题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圆满结束,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五国领导人在召开联合记者会后,发表了本次会议的成果性文件《三亚宣言》,为这次盛会留下历史的印记,也为未来开启一个新的篇章。

传统“金砖四国”引用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英文首字母。由于该词与英语单词的砖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南非加入后,其英文单词将变为“BRICS”,并改称为“金砖国家”。金砖国家峰会即由五个国家组成召开的会议。

金砖国家会议的召开,使“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逐渐形成,作为全球新兴经济体代表的“金砖四国”国际影响力也日益增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10月发布的《国际经济展望》,按照市场汇率估算,“金砖四国”的GDP总量将从2008年占世界份额的15%上升到2015年的22%,届时四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同时四国的GDP增量也将占世界增量的三分之一。

伴随着南非的加入,“金砖四国”即将成为历史,一个更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金砖五国”将登上国际舞台。随着“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日趋成熟,今后或许会有更多的新兴经济体加入进来,“分量”大增的“金砖国家”将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四是2012年6月5日,俄罗斯新任总统普京对中国开始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合组织领导人峰会。与该月1日“打招呼般”走访德法不同,普京在北京从5日待到7日。俄罗斯电视台说,这是普京上任后首次国事访问,“象征(对中国)极高尊重”。在西方舆论场,正在逐渐打磨轮廓的“北京-莫斯科轴心”越来越像一个“碍眼的联盟”,《纽约时报》4日批评中俄阻止军事干预叙利亚,称两国给西方带来的挑战必将“广泛而持久”。

“普京比先前的俄罗斯领导人更重视中国,”这是俄《论据与事实》周刊在6月1日的判断。6月4日,日本TBS电视台也认为普京“亲中”,“在其带领下,俄中关系也许会进入空前友好时期”。与“俄罗斯之声”一样,TBS电视台也将俄中靠拢的原因归结于美国在执行“重返亚太”战略时给俄中带来的逼迫。

早些时候(2012年4月),中俄联合举行了大规模海上军事演习,双方出动军舰20多艘,其中包含双方主力战舰、潜艇等。这被外界普遍看成是“北京-莫斯科轴心”在军事上紧密关系的重大事件。

五是2012年6月20日至22日,温家宝总理在出席在巴西里约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旋接展开拉美四国(巴西、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的访问。访问期间,中巴宣布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建立外长级全面战略对话,签署两国政府《十年合作规划》;中智宣布建立中智战略伙伴关系,并宣布完成双边自贸协定关于投资的补充协定谈判,成立政府间合作机制并着手制定共同行动计划;中阿、中乌圭商定扩大政府、政党、议会等各领域交流,推动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此外,中国还与四国就重点推进贸易投资、能源矿产等领域合作达成一致,并签署40多项合作文件。中方还提出,全面深化双方农林牧渔合作,开展大规模投资、科技合作,规划中国与四国未来合作。期间,温家宝还与阿根廷、巴西和乌拉圭总统举行了中国与南方共同市场国家领导人首次视频会议,双方就深化双方关系,加强经贸合作交换意见,中方建议举行中国与南共市外长对话,建立中国同南共市自贸区进行可行性研究等建议。温家宝还在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发表演讲,全面阐述新形势下加强中拉关系的政策主张,提出成立中拉合作论坛,建立中国与拉共体“三驾马车”外长定期对话机制等一系列倡议,为中拉关系发展指明方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温总访问阿根廷之际,中国关于阿根廷和英国有领海之争的马岛问题的表态更引起了世界性关注。北京一方面通过对马岛主权问题的表态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利益交换,另一方面也有着借助阿根廷对南美进一步施加影响力的战略意图。

这五大标志性事件连在一起,是否意味着中国正在实施巨大的“反包围圈”的信号。仔细推敲这个“反包围圈”非常奇妙,中国实质已把美国的所有盟国及候选盟国都包围在里边,如同一把巨大的铁钳。为了分析这个“反包围圈”的巨大的战略价值,我反复观看了亚洲地图。在中国西北部,由于有上海合作组织和中巴、中伊战略合作,这使得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成为“孤旅”,基本是一枚死棋;北部,有中俄战略合作,完全可以扼杀任何“东扩”努力。在东南亚,中国与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的战略合作,则全部转入美帝的外线,与中国自身的的内线部署遥相呼应,里外夹击,尽得天时地利人和。如此,美国在澳大利亚、在菲律宾的部署也将成为死棋。因此,不管这个“反包围圈”是中国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都是一着好棋。鉴于美国无视中国“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积极主张,阳奉阴违,不断加大对中国的遏制、围堵力度,中国在构筑“反包围圈”上,应跳出传统的常规思维,反美国之道而行之,投入更多资源,尽早进行和美国对着干的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