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神仙传奇故事
12894700000028

第28章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21)

从仰韶文化算起,我国文字已有六千多年历史了。我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高明的文字之一,是唯一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文字,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由图画文字逐步演化成的真正的文字,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遗存至今的尚有三千五百多个字,甲骨卜辞记载了当时人们的种种社会活动。

文字的形成,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的门槛,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要感谢和颂扬文字的创造者,于是出现了造字神话和造字之神苍颉这个传说人物。苍颉被神化为天神下凡,他有超过凡人一倍的特异功能,能看得更多、更远、更清,因而创造了文字。

对于苍颉造字的经过,历史上有许多有趣的传说:

仓颉之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说文解字·叙》)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万物以察。(《说文解字·叙》)字画之始,因于鸟逮。苍颉循圣作则,制之体,有六篆,要妙入神,或像龟文,或比龙鱗……(《蔡邕集·篆势》)苍帝……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泄本》引《春秋元命荀》)(伏羲)时有臣仓颉,姓侯冈,名颉。生而龙颜侈哆,四目电光。幼善画……有灵龟一头,揣摩其文理,又见群鸟践迹沙地,乃依龟文鸟迹,一画一竖,一点一圈,撇捺钩挑,配聚而成字体。

上面所述苍颉造字经过,虽有夸饰成分,但大体上是符合事实的。文字由图画文字进化到真正的文字后,最初是象形的,即模仿现实事物造出字形,受到鸟迹、龟文、野兽蹄迹等启发也是可能的。另外,造字还要联系现实事物赋予字以义,继而出现表形、表音、表意的文字,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

其实,造字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种群体活动,是许许多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当然,其中也有一些聪明智慧之士,集中总结广大群众的集体创造,进行了整理、加工和提高,这些人对文字的形成做出了很大贡献。苍颉大约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于是,古人把文字的发明权集中给了苍颉一人。

苍颉又作仓颉,是个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是黄帝时的史官,所以陕西省白水县他生活过的地方和最后安葬处就叫史官乡。他的名字和造字功劳,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在许多古籍中,苍颉大概是为整理古代文字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也可以说,他是许许多多文字创造者的化身。

在陕西白水苍殿庙后殿神像下面,相传有隧道可以通到殿后的苍殿墓中。苍殿墓为圆形土堆,高有一丈,墓顶有一棵奇特古柏,枝干每年轮流枯荣,俗称“转枝柏”。

古代胥吏特奉苍颉为祖师,尊其为“苍王”。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五载:

京师百司胥吏,每至秋,必醵钱为赛神会,往往因剧饮终日。苏子美(苏舜钦)进奏院,会正坐此。余尝问其何神?曰:“苍王。”盖以苍颉造字,故胥吏祖之。有一座苍颉庙的对联云:明四目,别六书,万世文字之祖;运一心,赞两仪,千古士儒之师。胥吏办理文牍,时时离不开文字,故奉苍颉为祖师。

麻衣道者无量祖师

旧时江湖中有一重要行当,即打封问卜、相面算命。这一行当历史极其久远,源于远古的巫祝卜筮。这一迷信职业(当然其中也有某些唯物的合理成分)有自己的特殊行规和祖师爷。祖师爷有多位,主要有麻衣、伏羲、周文王、鬼谷子、无量祖师、周公、桃花娘娘等。

在民间有一本流传了几百年的著名相书《麻衣相法》,这是一本坊间最为流行的相书,为江湖术士所习用。书名冠以“麻衣”。所谓“麻衣”者,即五代相术专家麻衣道者,《麻衣相法》即托其名所编,可见麻衣名气之大。

麻衣道者,又称麻衣仙、麻衣道人、麻衣道士、麻衣仙翁,称号像道士,其实是个老僧。麻衣是一位隐于山林草野间的智者,他的真实姓名没能流传下来,大约因其埋名隐姓,不愿与人来往,又长年累月穿一身粗糙麻衣而得了“麻衣”的雅号。据说五代宋初时“睡仙”陈抟曾师从麻衣仙学相术。陈抟是一位想当皇帝不成而潜心研究学问的大学者,他能拜麻衣为师,麻衣的本事自然不凡。据修衣相法》中说:

(宋太祖)召见陈抟,抟不仕,太祖敬之,赐号“希夷”。希夷师麻衣仙翁学相,谕以冬深拥炉而教之,希夷如期以至,往华山石室之中(华山石室乃麻衣修道之地,后希夷亦隐之)。(麻衣)不以言语,面度与希夷,乃默而授之也。

陈抟学得了相术,名声日大,许多人前来求教,陈抟比起师父来,毕竟差着一截,有时收徒还要请师父最后定夺。

钱文僖公若水年少时拜谒陈抟求相骨之法。陈告诫他说:“过半个月你再去。”

钱如期而往,到了以后被邀请到山斋地炉中。只见一位老僧火炉旁闭目养神,钱对他作揖施礼,老僧微微睁开眼,反应冷淡,钱依然谦恭的对待老僧。

三人者嘿坐持久,陈问:“怎么样?”

僧摆头曰:“没有这种骨法。”

既而钱公先起,陈告诫他说:“你过三两天再来。”

钱曰:“好。”

之后钱如期来到,陈抟说:“我一开始就觉得你面有仙骨,认为你可学神仙,你有升仙缘分,但是我看得不是很准,所以,不敢答应你,特召此僧商量。僧说你没有仙骨,但可作贵族公卿。”

钱问:“那个僧人是谁?”

回答说:“麻衣道人。”

《邵氏闻见录》对此事亦有记载:

钱若水为举子时,见陈希夷于华山。希夷曰:“明日当再来。”若水如期往,见一老僧与希夷拥地炉坐。僧熟视若水,久之不语,以火箸画灰作“做不得”三字。徐曰:“急流中勇退人也。”若水辞去,希夷不复留。

后若水登科为枢密副使,年才四十致政。希夷初谓若水有仙风道骨,意未决,命老僧者观之。僧云“做不得”,故不复留。然急流中勇退,去神仙不远矣。老僧者,麻衣道者也,希夷素所尊礼云。

上引两则材料说明麻衣老僧的相术在陈抟之上,但二人并非师徒关系,而是同道好友。后代相士皆尊麻农为祖师,《玉匣记》云:

“麻衣:风鉴祖师。”

从事相面算命职业的,除固定设摊摆桌的以外,有相当数量的人是浪迹天涯,四处为生的。有的还是家传、世袭,常常集体外出谋生。他们外出时要举行隆重的出行仪式。以甘肃永登县薛家湾的职业算命者最具代表性。

他们首先要选择一个好日子,算出“喜神”在何方,然后备好驴,拉出大门,点燃鞭炮,来到空旷的沙海里,朝着喜神所在的方向祷告。口中念念有词:“愿神保佑我空怀出门,满怀进家,衣粮万担。保佑我吉利无灾,贼来迷路,刀来卷刃,狼来缩口。”然后烧一道黄裱纸,点三支香,拉驴回家。回家后,供上三位祖师神位,无量祖师居中,周公居左,桃花娘娘居右,供品是馒头、米饭、肉菜等。点燃香烛,烧纸钱、黄裱纸,磕头祷告。最后,洒酒祭奠祖师。这才放心地去外谋生。

在算命先生中,很早就有一种说法;天下有“四霸天”,各霸东,西、南、北四方。北霸天的教主,就是无量祖师;东霸天的教主,是太上老君;西霸天的教主,是释迦佛祖;南霸天的教主,是南海观音大士。这东、南、西、北的中间的教主,就是玉皇大帝。

无量祖师到底何许人?

答案不难找到。

无量祖师的名号不见于佛经道典,他的专庙也不多见,但卜卦者供奉参拜的神像,却很有特点:披发、赤足、黑衣、仗剑、足踏龟蛇。再看有关祖师的传说,就更明显了。无量祖师被说成是明朝永乐皇帝的太子,传说他在武当山修行多年,得了道,在舍身崖往下跳,觉得身子极轻,脚一下落到了地上,可觉得脚踩着个东西。仔细一看,脚下躺着个身子,也是披着发,光着脚,原来正是自己的肉身——所谓“臭皮囊”。于是无量祖师用剑把肉身一拨,肚子裂开,一道红光从肚中冒出,向北方飞去。

有天,无量祖师的徒弟周公和桃花娘娘,同天上的青蛇、乌龟打了起来,可怎么也打不过,便回来向祖师求教。无量祖师前去一看,原来青蛇就是自己的肠子所化,而乌龟则是自己肚子(胃)所化。龟、蛇一见本主来了,便乖乖驯服了,无量祖师便将它们收为部将。

显而易见,这位不见经传的所谓“无量祖师”,原来就是北方大神玄武帝,又叫真武帝君。至于“无量”的称号,大约是参照佛教“无量寿佛”的称号而借用的。无量寿佛即佛教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无量寿”是说他的寿命无法计算,无穷大。“无量祖师”则指祖师的法力无边。《道藏》第606册《玄天上帝启圣录》中称:“自斯玄帝(即真武帝)千变万化,为主教宗师,分身降世,济物度人,无边无量,洞天福地,无不显灵,感灵事迹,简册难穷。”正是这一称号的极好注脚。

真武原本没有什么占卜算命的特殊本事,但因他的两员得力干将周公与桃花女,一是算命的高手,一是厌胜(以诅咒制服人或物的巫术)专家,他们的主子自然借弟子的光,当上了相士行的祖师爷。

至于真武的来历,是经过了一个十分曲折而又漫长的演变过程。

旧时真武庙是最常见的庙宇之一,真武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城乡各地,广泛地享受着人间的香火。以北京为例,清代的真武庙数量仅次于关帝庙、观音寺,与土地庙并列第三,有40余座。以真武庙命名的街巷多达十四五条,其影响之大,于此可见。

考其来源,当是古人的星宿崇拜与动物崇拜。

真武本称“玄武”,为“四象”之一。“四象”即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我国古人早在殷代前后,就把春天黄昏时出现在南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为一只鸟形,同时把东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为龟蛇形象。二十八宿体系形成以后,就把他们一分为四,每七宿组成一种动物形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五方配五色的说法流行后,四象也就分别配上了颜色,成为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自虎,北方玄武(龟蛇)。从史料记载来看,我国四象最先产生,在创立四兽的同时,也创立了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以北斗(大燕星座)斗柄所指角宿为起点,由西向东排耐,它们的名称与四象的关系为: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玄五之首宿“斗宿”,即南斗,俗谓“南斗注生、北斗注死”;而其侍神周公善卜,桃花女善解禳,这就使真武又具有司命的神性。于是被算命先生们请去,改头换面,编派出“无量祖师”尊号,奉为行业保护神了。

匠神鲁班

在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传说和创世史诗中,差不多都塑造了匠神和于艺神,这反映了人们对古代能工巧匠的推崇和颂扬。我国古代也产生了一批匠神,而家喻户晓、影响最大的,要首推鲁班。

鲁班传说时间最久,地域最广,故事最多,历两千余年而不衰。鲁班也从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工匠,而神化为名声最大的匠神,被木、瓦、石等土木建筑行业奉为祖师爷。

鲁班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鲁国的一位著名工匠。他生于鲁定公三年(公元前知7年)或鲁哀公初年(公元前492年左右),大约活了六七十岁。

鲁班又叫公输般、公输子,因为他是鲁国人,故被称为鲁班(或鲁般,班、般通用)。鲁班的出身也有不同说法。一种认为他本身就是工匠。《吕氏春秋·慎大览》:“公输般,天下之巧工也。”

《孟子·离娄》亦称:“公输子之巧。”注云:“公输子,鲁班,鲁之巧人也。”有人还进一步把他说成是穷工匠:“公输子能用人主之材木,以构宫室台榭,而不能自为专屋狭庐,材不足也。”就是说鲁班有本事给老爷们建造漂亮的宫室和楼台亭阁,可给自己盖间“小厨房”都办不到,材料老凑不齐。这完全是一个穷匠师的窘困形象。

还有一种看法,鲁班可能出身工匠世家。据《礼记·檀弓》载:季康子母死,公输若方小,殓,(公输)般请以机封。

东汉郑玄对此注道:“殓,下棺于椁。(公输)班,(公输)若之族,多技巧者。见若掌殓事,而年尚幼,请代之。而欲尝其技巧。”看来,公输班可能出身世代为木工的氏族,见同族的公输若年轻,对棺椁之类的殓事管理起来有困难,他凭借自己高超的技术,便代替公输若承担了起来。

另外还有一种完全不同的说法,汉代赵岐在给《孟子·离娄》作注时,说鲁班“或以为鲁昭公之子”。不过,多数古籍都称鲁班为“巧工”、“巧匠”,即一技术高超的工匠,这也与后世鲁班传说一致。至于鲁班贵公子出身的说法,后世没有什么影响。

鲁班活动的时代正处于春秋战国之交,一般看法这正是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代。这一时期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同时,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发展。以木工为例,早在西周即已有很细的分工:“分攻木之工七”。这七个木工工种分别是“轮、舆、弓、庐、匠、车、梓”。到了战国时代,木工的用武之地更多了,主要业务是建筑房屋、制造战车和车舟等交通工具以及棺椁等。当时手工业者有一定的活动自由,所以鲁班才有可能到楚国去,为楚国制造了云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