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神仙传奇故事
12894700000011

第11章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4)

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奉祀更盛。虞集《广州路右文成化庙记》谓“缙绅士大夫多信礼之,而文昌之祠,遂遍郡邑”。道教早有文昌信仰,《老君音诵戒经》即有“当简择种民,录名文昌宫中”之说。

至元明时,道士利用民间信仰文昌帝君之习俗,降笔作《清河内传》《梓潼帝君化书》等,以叙文昌帝君神迹;谓其本吴会间人,生于周初,后七十三化,累为士大夫,西晋末降生蜀地,姓张名亚,字霈夫,并称玉皇大帝命其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等。《道藏辑要》又收有清代崇德弟子纂述的《文昌帝君本传》,谓文昌帝君姓张讳善勋,称其灵异甚著,凡禳灾祛沴,祷雨祈嗣,有感必通,能镇伏妖魔,疫疠鬼神。谓帝君为文章司命,贵贱所系,文武医卜、士农工贾,凡一民一物之枯荣贵贱,皆隶文昌帝君之造化。谓文昌帝君居紫微垣文昌宫,常降乩直书,现梦隐示,可分身应化,救劫保生,等等。

《道藏》和《道藏辑要》中以文昌降笔的经典颇多,其中流行最广的是宋元时所出的《文昌帝君阴骘文》,该书宣称:

文昌帝君“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其训于人曰:“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为国救民,忠主孝亲,敬兄信友。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经,报答四恩,广行三教。”此为道教三大劝善书之一,旧时对民间影响颇大。

元明以后,各地多建有文昌宫、文昌祠、文昌阁。四川梓潼县七曲山之文昌宫,颇具规模,至今犹存。台湾省现亦存文昌帝君庙二十九座。道教以二月初三为文昌帝君诞辰,旧时各地士人皆于是日举行文昌会,相沿成俗。

魁星

旧时,主管人间功名利禄的文运之神。除文昌星外,还有魁星。明代科举分五经考试士子,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五部儒家经典。每经所取头一名称之“经魁”,“魁”即有“首”、“第一”之意。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分别是某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后来,五经魁士的制度虽然废弃,但习惯上仍然称乡试所取的前五名为“五经魁”,简称“五魁”。而经魁、五魁之“魁”,则源于古人的奎宿崇拜。后来“五经魁首”和“五魁首”就成了读书人喝酒时的酒令词了。

“奎宿”是星官名称,又叫“天豕”、“封豕”。为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按现代天文学的观点,奎宿有16颗星,包括仙女座9颗星和双鱼座的7颗星。

奎星被古人附会为主管文运之神。奎星也改为“魁星”。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三十二中指出:今人所幸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半。

《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孝经纬援神契》云:奎主文章。东汉宋均对此注道:“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至迟在东汉时,已有“奎主文章”的信仰,并常以“奎”称文章、文运,如称秘书监为“奎府”,称皇帝写的字为“奎书”、“奎章”。因“魁”与“奎”同音,并有“首之意,所以科举取得高第也称为“魁”,如前所说又有了“经魁”、“五魁”的名目。科举考试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又称“魁甲”。乡试中试的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又称“魁解”。

由于魁星主文运,故与文昌帝君一样,备受读书人崇拜,旧时魁星楼、魁星阁遍布全国各地。因对“魁”字“望文生义,因声起意”,即将魁字附会为“鬼”抢“斗”,“鬼之脚右转如踢北斗”。继而魁星被形象化——其实就是鬼化,其典型形象为赤发蓝面之鬼,立于鳌头之上,一脚向后翘起如大弯钩,一手捧斗,另一手执笔,意思是用笔点定科举中试人的名字。此即所谓“魁星点斗,独占鳌头”,被视为应试者获中之征。唐宋时,皇宫正殿的台阶正中石板上,雕有龙和鳌(大海龟)的图像。考中的进士要站在宫殿台阶下迎榜,而头一名进士即状元,按规定要站在鳌头那里,故称“独占鳌头”。

学而优则仕。魁星掌管着文人们功名成败之命运,故深为广大读书人崇拜。宋人周密在《癸辛杂识》中就记载当时考中状元,“送镀金魁星杯(木半)(盘)一副”。明人陆深在《俨山外集》中也记载了天顺年间一次会试,有人在座右贴了魁星图,甚至有些地区还盛行在科场出售泥塑小魁星的。这些不过是考生们在乞灵于魁星保佑自己,能够金榜题名。读节人对这位青面獠牙,一身鬼气的魁星,如此恭维,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这倒很能说明造神的功用重要一点是,可以满足一些人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要。

其实,古代一些有识之士早已指出魁星信仰的荒谬可笑。明末陈士奇督学四川时,见考生们都抢着买泥塑小魁星,就把他们招呼过来,说了个上句请诸生来对:卖魁星,买魁星,亏心不买,亏心不卖;诸生面面相觑,没人能对。第二天,陈士奇又把诸生招呼在起,告诉了他们的答案:真胭脂,假胭脂,焉知是假,焉知是真!

旧时魁星庙遍布各地,不胜枚举。在昆明滇池西山龙门的石雕魁星就很有名。跨进凌空伸挑的“龙门”石坊,便到了“达天阁”石殿,这里是龙门最高处。石殿依天然崖壁向内镂空凿成,殿内正中供奉手持点斗朱笔、独占鳌头的魁星神像,像高3尺有余。两侧是文昌、关帝像。这三尊神像和像后的海水、波涛、游龙、礁石,以及像前的香案、香炉等,完全由洞内崖石雕成,鬼斧神工,令人惊叹叫绝。

五岳指

五岳指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关于五岳的祭扫,《周礼》、《礼记》已有记载。《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狸祭山林川泽。”《礼记·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汉宣帝时,对五岳的庙把形成制度,“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

五岳观念真正的形成是在汉武帝前后的年代,那时人们认为五岳有通天地、兴风雨、主万物生长等功能,自此,庙把五岳的制度历代沿袭,形成把典。《风俗通义·山泽》:泰山“尊日岱宗,宗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衡山“一名霍山,霍者,万物盛长,垂权布叶,霍然而大”;华山“华山,万物滋熟变化于西方也”;恒山“恒者,常也,万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

以后随着人们神仙观念的发展和深入,五岳逐渐仙境化,道教将其称为洞天福地,每山都有神仙居住,五岳信仰与中国古代的五行有关,认为东方属木,其颜色为青色;西方属金,为白色;北方属水,为黑色;南方属火,为赤色;中央属土,为黄色。晋代葛洪《枕中书》以太吴氏为青帝,治岱宗山,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祝融氏赤帝,治衡霍山;轩辕氏为黄帝,治嵩高山;金天氏为白帝,治华阴山。”五帝之神在唐代被封为王,天台道土司马承谓:“今五岳神树是山林之神也,非正真之神也,五岳皆有洞府,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山川风雨阴阳气序,是所理焉。冠冕服章,位从神仙皆有名教。”

五岳在宋代被封为帝,唐宋以后总称五岳大帝,五岳之中,以东岳大帝最为尊贵,所以古代的帝王登极,都必到泰山封禅祭告天帝以保佑政权昌运长久。《五岳真形图》这样说:“泰山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为五岳祖,主掌人间生死贵贱修短。衡山主掌星象分野,水族鱼龙。嵩岳主掌土地山川,牛兰食唤。华岳主掌金银铜铁,飞走蠢动。恒岳住掌江河淮济。四足负荷等事。

唐代始五岳封禅日渐隆重。唐武后垂拱四年(688)封中岳为中天王。唐明皇中封西岳为金天王。开元十三年(725)封东岳为天齐王。天宝五年(746)封南岳为司天王,北岳为安天王。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月十五日诏泰山天齐王,加号仁圣天齐王:四年(1011)二月二十一日加号西岳为顺圣金天王;二十六日诏加中天王为崇圣中天王;五月加中岳曰中天崇圣帝,西岳曰金天顺圣帝,北岳曰安天元圣帝。又加上五岳后号:

东曰淑明后,南日景明后,西日肃明后,北日靖明后,中日正明后。

五岳之神称帝号由此而始。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又加上东岳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南岳司天大化昭圣帝,西岳金天大利顺圣帝,北岳安天大贞立圣帝,中岳中天大圣崇圣帝。

但明洪武帝不顾前代帝王的定制,诏定神号,五岳称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但五岳称帝已深入民间,故民间称五岳之神,仍带帝之封号。

四渎神

河流崇拜,在我国起源很早,但同山岳崇拜一样,地方性很强,并无统一的河神或水神。长江(古称扬子江)黄河、淮河、济水四大独流入海的河川神,在民间信仰中是河川神的代表。

《尔雅·释为》:“江、河、淮、济为四渎。四读者,发源注海者也。”汉应创讽俗通;山泽》说:“《尚书大传》、《礼三正记》也云:江、河、淮、济为四渎。读者,渎也,所以通中国垢法、民陵居,殖五谷也。江者,贡也,珍物可贡献也。河者,播也,播为九流,出龙图也。淮者,均,均其务也。济者,齐,齐共度量也。”中读信仰最早可能与自然崇拜有关,渎神的主要职能为兴云降雨,但后来逐渐社会和人神话。

据说自周开始,就以四渎作为河的代表由天子祭扫。《礼记·王制〉载:“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诏曰:“河海润千里。其令调官修山之把。”汉宣帝时,正式以四渎神作为河川代表列入国家把典,设立专门的祭把制度。

《汉书·郊把志下》载,宣帝神爵元年,“制诏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闭焉无调。其令调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把江海济水,祈为天下丰年后。’自是五岳,四海皆有常礼,”唐代天定六载(747年),“河渎封灵源公,济渎封清源公,江渎封广源公,淮渎封长源公。”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诏封江渎为广源王,河渎为显圣灵源王,淮渎为长源王,济渎为清源王”(《宋史·礼志八》)。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加封江渎为广源顺济王,河渎灵源弘济王,淮渎长源博济王,济该清源善济王”(《元史·祭祖志五》)。明代“并去前代所封名号”,分别称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崇奉依旧。

五星七曜星君

道教崇奉的七位星神。指日、月及五星。五星为岁星(木星)、荧惑星(火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镇星(土星)。五星又称五曜,和日、月合称七曜,尊之为星君。

日、月及五星之崇拜,起源很古。西汉以前,雍州即有专门祭祀它们的祠庙。使记·封禅书》曰:“雍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之属,百有余庙”。两汉时,多据星象以占验人事。现存纬书辑文中,即多以日、月、五星运行之位置及表露之颜色等,以预言人事之吉凶。道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给以姓氏、服色,赋予威权职掌,使之具有完全的拟人神表征而崇拜之。

道教以日为大明之神,称为日宫太丹炎光郁明太阳帝君,或称日宫太阳帝君孝道仙王,作男像,以金色太阳为饰。以月为夜明之神,称名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女像,以白色月光为饰。《玄门宝海经》曰:“阳精为日,阴精为月,分日、月之精为星辰。”《云笈七签》卷二十四《总说星》云:“五星者,是日月之灵根,天胎之五藏,天地赖以综气,日月系之而明。东方岁星真皇君,名澄澜,字清凝……南方荧惑真皇君,姓皓空,讳维淳,(字)散融……(西方)太白真皇君,姓皓空,名德标……(北方)辰星真皇君,名启晅,字积原……(中央)镇星真皇君,名藏睦,字躭延。”此名目又见于《太上五星七元空常诀》及《太上飞步五星经》等书中。

《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经》则径直以木、金、火、水、土称五星君,并对其服饰、职掌作了如下描述:“东方木德真君,主发生万物,变惨为舒。如世人运气逢遇,多有福庆,宜弘善以迎之。其真君戴星冠,蹑朱履,衣青霞寿鹤之衣,手执玉简,悬七星金剑,垂白玉环佩”;“西方金德真君,主就敛万物,告成功肃。如世人运气逢遇,多有灾怪刑狱之咎”;“南方火德星君,主长养万物,烛幽洞微。如世人运气逢遇,多有灾厄疾病之尤,宜弘善以迎之”;“北方水德真君,通利万物,含真娠灵,如世人运气逢遇,多有灾滞劾掠之苦。宜弘善以迎之”;“中央土德真君,主四时广育万类,成功不愆。如世人运气逢遇,多有忧塞刑律之厄,宜弘善以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