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数学教学的趣味运用设计
12888400000005

第5章 数学教学的趣味运用指导(4)

8.提高教学效果的数学趣味运用

所谓情商,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的意志品质、态度心情、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必须要明确情商的概念是因为:情商在数学教学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课堂教学过程,是在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组织学生的智力活动,完成接受和储存信息的任务,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因素,使学生态度积极、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这样就可以高效率的进行课堂教学。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达到情商因素对智商因素的促进和补偿作用,教师要做很多工作,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就是以情感人,以心育人。更加明确的说,就是要求教师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以及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来实现情商对智商的推动。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师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社会学家斯宾塞又响亮地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现代教学论也公认: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情感这条主线在小学教学中尤其重要,因为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开朗,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社会学以及心理学中,人的儿童时期对于个人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的甚至超越了家庭教育。教师们知道,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是个人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重要时期,尤其在儿童时期,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如果一味的在数学教学中使用传统的、刻板的教学方式,不仅无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建立,甚至会因其枯燥性而减灭孩子的求知欲。因而注重数学教学中趣味性的提升,即就是愉快教育,在当前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充满微笑的课堂

社会学家戈夫曼有一个着名的社会学理论,称之为“拟剧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和演员有着相似之处:教师们每个人都有舞台上的教师,与后台的教师之分,而其他人,会根据教师们在舞台上的不同表现,来评价教师们甚至依照教师们的行为模式来进行自教师学习。这个理论运用到教师教学上,大致可以表明这样一种理念:教师们每一位教师,在学校、在讲台上都是一位演员,教师们的角色是教育者。教师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为学生所学习。

这个理论告诉教师们,教师们在授课过程中的情绪、态度都会成为影响学生接受信息的重要因素。因而,面带微笑将一个好的情绪表达给学生是达到高质量授课的重要因素。这也是建立和谐、愉快的课堂秩序的重要步骤。

二、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导入课

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数学本身是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的,要求高度的理性思维。正是由于这样,使得数学的学习过程又具有了一定得枯燥性。特别是针对年龄较低、理性思维不发达的低年级儿童,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意趣味性的添加。教师要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去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使课堂产生愉快的气氛。如在进行珠算加法训练时,学生就感到枯燥,若用趣味的故事来进行,将有神奇的效果。

三、充分展现教师的风趣、幽默

恰当的风趣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时常出现师生开怀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气氛,这都得益于教学中的风趣与幽默。如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几何?”时学生心算、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时教师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学生开怀大笑。之后,教师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上面45个头,下面多少足呢?”学生答:“452=90只。”“少了多少足?”“26只”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来“有26÷2=13只兔子,32只鸡”。

9.趣味数学在教学上的实际运用

一、设计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教师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还可以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一课时,先给学生讲个小故事:一天,小明去小李家看他,当时小要正在做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习题,小明一看就告诉小李哪道题做错了。小李非常惊讶,问小明有什么“判断的秘法”?此时,教师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这种秘法?”。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地进入了这节课。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二、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到问题的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问题的乐趣,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要让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而教师教学的征战在于挖掘教学知识的思维价值,把思维过程提示出来。现时根据教学征战和难点,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除做到言简意赅,还要寓于情感,形象直观,关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疑难问题的难度和梯度。

例如,解不等式学生常按解无理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去思考。除了常规解法,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吗?经过启发,有同学提出:若构建两个函数,,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作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这种解法降低了题目的难度,省去了较烦的解题操作过程,使问题简单化。同时,数形结合的思想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资源的共享、信息的广泛性和信息显示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及时反馈以及多种教育媒体的综合利用,也使知识结构更加清晰,提高了教育的效果。现代教育技术大大地扩展了教育过程的内涵与外延。

三、鼓励大胆猜想,引入开放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

改革传统的以教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吸收新知识,运用新方法。

1.鼓励大胆猜想,培养思维的直觉性

乔治·波利亚《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曾指出“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猜想出证明的主导思想。”所以,猜想是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对于数学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科学上许多“发现”都是凭直觉作出猜想,而后才去加以证明或验证的。在数学研究里面,“先猜测后证明”几乎是一条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