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要有淡泊名利之心。季老一生勤奋治学,取得的学术成就可以说无人能比,但他却三次公开请辞摘下“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项称谓,甘愿找回一介布衣的本真面目。有空的时候,他更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莫名湖边,看着自己撒在湖中的莲子已经郁郁葱葱。也许,他这是在思索人生,是在回味自己淡泊而充实的一生吧。
作为一个凡人,我们是无法和季老先生相提并论的,季老先生不管是在生前,还是在他逝世后,他都是国宝级的。但是,了解了季老先生富有意义的一生,是否能给我们一点启发呢?
是的,我们无法活成像季羡林老先生那样的文物,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模仿他的生活方式,可以在自己有限的一生里,品味活成一个文物生动过程。我们可以多读书,在读书中睿智自己,成熟自己;我们可以学习写作或者创造,为社会多贡献一点自己的才能;我们还可以修生养性,像季老一样,不为一点小事婆婆妈妈、勾心斗角;我们更要学习他淡泊名利思想,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不要把大把的光阴,浪费在那无谓的争斗中。
我们不能活成一个文物,但我们至少,可以像文物一样活着!
本文首发《闽侯乡音报》
不急不慢地活着
文/尤培坚
下棋,跟高手下,不久,你也是高手;跟低手下,你永远只能是低手。有人认为,做人就像下棋,要想让自己的人生飞黄腾达,你就必须和成功人士交往。那些成功人士,就像是你身边的太阳,他们可以让你很快地改变自己,从而成就自己辉煌的人生事业。
这些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我却不以为然。
我们很多人,都是生活在平凡的家庭里,大部分人,只能按部就班地过着他们普普通通的生活,他们有些弱小,但是真实善良。如果这些人都去寻找和成功人士交往的机会,或者想一步登天,为了手中权利,而不折手段的拼命上爬;或者为了获取更多的金钱忙忙碌碌,投机取巧般地强夺豪取。那么,这些看起来似乎和那些成功人士走得很近的人,其实是为了自己私利而去交往的人,这样的人如果成功了,却害人害己。
也有人会反对我的意见:我们说的成功人士是正派的成功人士啊。但我们细细想想,也不对啊。如果人人都当成功人士,人人都想富贵在身权力在手,那么,这个社会不是就不那么安定了吗?我有个自小玩到大的伙伴,从小,他就是大家心目中最聪明,最有本事的人,他心机过人,学习成绩在同学之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可前几天,我竟然听说他已经身陷囹圄了。我想起有一次他请我们几个朋友吃饭,在酒桌上,他大谈厚黑学,说要想人生得意,就必须要和那些官场上的成功人士多交往,还说什么要想当官发财一要心黑二要皮厚三要不择手段,把一些官场哲学分析得头头是道。可没想到,一个在大家眼中看起来最有本事的人,如今却栽进了监狱里。看来,再聪明的人,做了傻事,还是逃不过法律的制裁啊!
回头再看看我的同事老曾,他却是一个不急不慢的人。说实话,他在工作岗位上已经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工作了三十多年了。平时,他不追求金钱富贵,只求朴素生活,在工作上,更是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工作成绩在单位总是数一数二。而他却不求荣誉加身,每年的评先评优,他总是笑眯眯地说,还是别人上吧。所以,他为人好,心态佳,因此身心十分健康。每天,他总是靠着自己不急不慢的人生态度,努力工作,快乐生活。你说,这样的人,他不和成功人士交往,不追求享乐主义,难道他的人生就不成功吗?
不,恰恰相反。
老曾的活法,其实正是我们无数普普通通老百姓的活法,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工作,不急不慢地生活。也许,看起来他们很不求上进,但是,他们却酿造了无数生活的奇迹。这跟我们现在提倡的和谐社会,却是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啊。无数的平凡和踏实,才是组成和谐社会最动人的旋律。那不急不慢地生活姿态,正是这和谐旋律中最厚重的低音啊!
不急不慢地活着,真好!
本文首发《南京晨报》
健康,只有三秒
尤培坚
人到中年,突然发现自己变得弱不禁风起来,动不动的,就咳嗽感冒流鼻水。在日渐寒冷的风中,我就只能不断地增加着厚重的衣服,把自己打扮得笨头笨脑的样子。虽然还没有达到四十岁,却感觉自己已经是很苍老的一个人了,拿起自己二十出头时的,那虎头虎脑的相片看看,不禁讶然:哎,怎么转眼就过了十几年了?那时的我,可是身强力壮,能一下举起一百多斤的汉子啊。可现在呢,健康却每况日下,亚健康的危机时时在冲击着我。
一天,到一个运动场去看人打蓝球,那些准备打球的同事只有九人,见我走了过来,他们欣喜万分,连忙拉着我,要我加入进去。我正想摇头离开,可却禁不住他们的怂恿,我愣了愣,就脱下衣服,加入到了篮球比赛中去。
没想到,这一场篮球赛,却找回了我曾经的自信。前些年,我可是天天坚持打篮球啊,所以,在球场上,我也能灵活地跑动,不时地投进几个球。同事们边打边开玩笑:“身体第一,友谊第二,比赛第三。”说得还真是有道理,我们这些人,都已经是大三十几岁的人了,每天繁忙的工作和琐碎的家务,已经把我们拖得十分的疲惫。如果再不及时地出来锻炼锻炼身体,那我们再做起事情来,那可真是事倍功半了。
比赛结束后,大家约好,明天一早,我们再来打篮球。我满身是汗地回到家里,赶紧冲了个热水澡。冲完澡后,我却感到满身心的舒畅,我不禁感激起今天同事的邀请了。
第二天早上,我早早地就醒来了,睡在温暖的被窝里,我迟疑着要不要起来去打球。想到自己现在亚健康的身体,我迟疑了三秒钟,就一脚踢开了被子,迅速地爬了起来。穿好衣服,带着篮球就来到了运动场上。在凉飕飕地寒意中,却早有几个人在球场上奔跑了,我也迅速地加入到了晨练的队伍中去。
从此,我每天都坚持起床锻炼身体,每天,我都用三秒钟的坚定踢开了我的迟疑,加入到了每天半个小时的身体锻炼中去。可别说,这每天半小时的锻炼只坚持了一个多月,我就发现自己不怕冷了,而且感冒几乎不见了,更让我感到欢喜的是,我那曾经微微鼓起的肚皮不见了。我高兴地往电子秤上一站:嘿嘿,一百三十五斤,比以前足足减掉了五斤啊!
我知道,由于自己坚持锻炼,所以现在正逐渐告别亚健康的状态。
我思索着:人到中年,的确有很多繁杂的事务在缠绕着我们,但我们更应该去努力生活,去寻找一种健康的生活姿态。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左右,但是,我们却可以左右我们的心情和快乐。不要以为,我们的生活很难幸福快乐,其实,能把握自己快乐和健康方向的,往往就是我们自己。
是让我们的生活过得索然无味,还是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健康和快乐?决定权就在我们的手中,而这决定自己健康的时间,往往就是这短短的,能让自己坚持起来锻炼的三秒钟的坚定。
本文首发《南京晨报》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
尤培坚
在我的房间里,书架上、床头边、电脑旁,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书架上的,自然是些名着,像《红楼梦》、《三言两拍》、《史记》等一些古书。而床头和电脑边书桌上的,堆的却尽是些《读者》、《故事会》等通俗杂志了。
也许自小收到通俗文学的熏陶,我更喜欢阅读通俗文学。我每年都要花费上千元来订阅通俗文学,在家里堆放最多的,就是故事杂志了。想起我1990年的时候,19岁的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因为分配在一个偏僻的山区学校工作,所以寂寞的时间就多,每天上完课后,我就只能和孤灯为伴,和月影对饮。那时的我,常常抱着吉他,坐在暗淡的灯光下,弹着吉他,唱着充满哀愁的流行歌曲,倍感冷清和孤独。所幸的是,我订了许多的书籍,有《读者》、《故事会》、《小小说选刊》、《福建文学》等数十种。深夜之时,万籁聚静,点一片蚊香,在袅绕上升的清香中,我掀开了那一本本冒着墨香的书籍。看着书中的精彩文字和感人的故事,我不禁冒出了动笔写作的念头。
可我知道我的写作水平还不行,所以我不敢投稿,我只能把自己的心灵语丝一一记在了那一本本笔记簿里,那时的文章多是些幼稚和拙劣的诗歌。回到家乡的这十几年,我更是没有放弃自己喜欢阅读的习惯,年年都订了上千元的文学书籍。十几年来,文学梦和作家梦一直在我心中跳跃,没有停息过。直到两年前,我开始正式涉足文坛,我的文章接连在《读者》、《新民晚报》、《杂文选刊》等一些着名报刊发表。两年多的时间,我一共发表了四百多篇共几十万字的文学作品,这时,我才恍惚地发现,自己竟然悄悄地靠近了文学的殿堂,成为了一名文学创作者。而这一切的成绩,可都是阅读带来的好处啊。
后来,由于大面积地阅读《故事会》、《故事家》、《今古传奇》等故事刊物,我萌生了写故事的念头。2005年八月,我的第一篇传奇故事《寺人披外传》在《古今故事报》发表了,从此,我就深深地爱上了故事写作,现在已经在《故事会》等近二十种纯故事刊物发表了一百多篇的故事,在享受发表快乐的时候,我也收获不菲的故事稿费。这一切的成绩,应该归功于我每天晚上坚持看《故事会》、《百家故事》等故事刊物的缘故吧。
阅读的确可以改变很多,它不但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和品性,而且还可以丰富人的内涵和气质,有的甚至可以通过阅读改变自己的人生。苏东坡说过,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现在,阅读书刊成了我栖息心灵的小竹林。每天晚上,在台灯的照耀下,我捧着那一本本带着墨香的书籍,我的心里总是暖暖的。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
本文首发《闽侯乡音报》
把感恩挂在树上
尤培坚
转眼又是金秋,看着树上的果实渐渐地熟透,心中突然跃起一种渴望,想到我曾经工作过的红山去看看,看看那里熟透的橘子,瞧瞧那里善良温厚的山民。
十五年了,我离开红山已经整整十五年了,想起我刚到红山工作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十几九的大男孩,不知天高地厚,不知人生多难。带着懵懂的梦想,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我来到了红山,成了那里的一个小学教师。
初到红山,人地生疏,白天有学生为伴,自然不觉寂寞,可夜晚常常只是孤灯为伴,一山冷寂的山风吹过松柏,发出飒飒的声响,更加感到寂寞。一日黄昏,见夕照美好,心有所动,就信步走出小学校,来到了环绕在学校四周的一条山间马路。
马路很小,似乎只提供给人和牛马行走,但是,在马路的四周却长满了密密麻麻的植物,尤其是那些摇曳的狗尾巴草,在夕阳的照射下,挑动着秋的阳光,让人目光迷离。突然看见马路下有一条小道,就信步走下小道,绕过一个小山包,面前豁然开朗。
出现在眼前的是一面斜坡,斜坡上布满了苍翠的橘子树。橘子似乎已经被采摘过,但奇怪的是,在路边的每一颗橘子树上,都挂着几颗红透的橘子。我甚为奇怪:为什么主人在要在树上留下这些橘子呢?
这时,有一个山民扛着一把大锄头从山下爬了上来,半路上,只见他顺手摘了两颗橘子,剥开皮就吃了起来。不一会儿,他来到了我的面前,我就奇怪地询问道:“这位大叔,这是你的橘子树吧?你为什么不把他们采光,而要故意留一些橘子在树上呢?难道你不怕它们被人摘走?”
“哈哈,这不是我的橘子树啊!”听了我的话,这位山民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你是新来的老师吧,你不知道我们这里的风俗。我们种了果树,在采摘完之后,往往会留一些果实在树上的。”
“这又是为什么啊?”我挠挠头,更不明白了。
“我们这里的人啊,都是老实本分的人,种了一些果树,大人是不为去偷采摘的。前几年,有几个嘴馋的孩子,为了尝尝鲜,就去偷摘。后来有一个不小心从树上摔了下来,摔断了胳膊。果树的主人十分过意不去,从此,每当他采摘完果实之后,他就在马路边的一些果树上留下一些果实,供给没有果树的人,或者路人尝鲜。后来,我们的村子就再也没有人去偷采摘别人的果实,渐渐地,有果树的人家都学着这样做了,每次采摘完果实后,都在树上留下一些果实,来感谢大家。所以,这些果实,就成了我们的感恩果了。”那个山民说着,顺手把他手里的那颗大橘子递给了我,“来,你也来尝尝鲜吧。”
望着山民离去的身影,我在回头望望那挂在树上的红彤彤的橘子,不由心潮澎湃。没想到,几颗挂在树上的橘子,竟然包含这么感人的故事。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啊,自古以来,许多伟人都有着一颗感恩的心:
两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居里夫人,就是一个懂得感恩老师的典范。在1932年的一次庆典中,人们簇拥着居里夫人上了主席台。忽然,居里夫人在台下的人群中发现了自己的小学老师,她马上从主席台上走下,推着老师的圈椅走上主席台,充分显示了她对小学老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伟人毛泽东也同样在佳节送上对老师的一份深深感激。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读私塾时的老师毛禹珠一起吃饭。席间,毛泽东热情地向老师敬酒,毛禹珠殊感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则说:“尊老敬贤,应该应该!”